《散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体现浓浓亲情的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题材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亲人之间的挚爱之情,并进而感受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
读出它的深层含义对六年级的农村学生来说,很不容易。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授课方式,让他们自由阅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平等地对话。让他们通过讨论,迅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主题。让他们自由选取感点欣赏,在研讨中进入散文的意境,领略散文的美。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蕴含的意境及细节描写展示思想感情的写法。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身处地,导入新课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 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即使产生了分歧,其解决也体现了温馨、和谐。
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却喜欢看言情故事武打片,遥控器在爸爸手中,他会怎么办?如果在你手中呢?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看看作者家庭成员之间的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识记字词
嫩芽(nèn) 霎(shà)时 拆(chāi)散 熬(áo)过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委 屈 各得其所
2.快速抢答:
a散步的季节?b散步的地点?c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d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学生读后抢答
3.据抢答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听读课文,进入情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莫怀戚一家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绘让自己最感动的画面,并说说让自己感动的理由。
四、再读课文,点评人物
从同学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理解谦让、温馨和谐。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 ,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回答。
学生各抒己见,各赞所爱:
“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板书:“我”---诚恳孝顺)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我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
母亲——谦让、温和、慈爱(板书:母亲——温和慈爱)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亲对我的信任。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为了孙子,母亲放弃了走大路的想法。“还是走小路吧”说明母亲理解孙子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
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听话懂事、天真可爱(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A:“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B: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温柔贤惠(板书: 妻子——温柔贤惠)
A: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小结:幸福的家庭,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无论写谁,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真挚的情感:母子情、 夫妻情、祖孙情、婆媳情……。 归纳为一个词就是“相亲相爱”或“互敬互爱”(板书:相亲相爱)。
五、把握主旨,探究写法
感知了文章内容,又分析了人物形象,文章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概括: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板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这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发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这种以小事情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板书:“小”“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六、美点寻踪,品味语言
好文章除了有好主题,还须有好的语言与之配合,才能珠联璧合。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1.学生寻找、思考、圈点、勾画、批注。
2.学生畅所欲言。
(1)写景的句子
A:第四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分析:这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B: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分析: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写景作用:提供环境;表情达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突出主旨。
(2)传情的句子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分析: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分析: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精当的用词
如“熬”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
又如“铺”“慢慢地”“稳稳地”等。
(5)含义深刻的语句
A:“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分析: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影响着民族的命运。 “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妻子、儿子三者间的“分歧”,也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想象成“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显得既夸张又幽默。
B:“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析: “我”和妻子都人到中年,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母亲代表过去,对她要尊重珍惜;儿子代表未来,对他要呵护珍爱。对家庭来说,他们确实几乎就是全部。作者如此形容十分贴切,深切地抒发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
七、课堂小结: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相信学了这篇文章后,你的家庭里有了分歧,你
会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八、作业设置
以以下句子为开头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老爸,您辛苦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请学生任意选择其一进行写作训练。
板书
小
散 步
(温和慈爱) (聪明乖巧)
母亲 责任 儿子
我 妻子
(诚恳孝顺) (温柔贤惠)
相亲相爱
尊老爱幼
大
课后反思
濉溪二中2015届高三复习物理导学案
第三章 牛顿定律 第4课时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2
【学习目标】(主要说明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要目标明确,简捷明了)
1、掌握物体受力与运动关系的题型,运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两种常见题型 难点: 解题思路分析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主要交待学生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完成目标)
1、已知运动求物体受力或已知物体受力求运动量,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在学习中你在这里多用时间,做到确实掌握这样题目的解法。
【温故而知新】(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即和上节课有关的3~5个题目)
1、如图所示,木块A放在斜面体B上处于静止,当斜面体向右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时,木块A仍相对于斜面体B静止,则木块A受到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大小有( D )
A、FN增大,F增大 B、FN不变,F增大
C、FN减小,F不变 D、FN减小,F增大
【课前预习】(简单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概念、规律等知识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决这类题目,一般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物体的初始条件,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运动的情况,即求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速度及运动轨迹。流程图如下: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解决这类题目,一般是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进而求出物体所受的其他外力。流程图如下:
分析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自我检测】(主要用基本的题目,供学生理解课前预习中知识点)
1. (2014·重庆卷) 以不同的初速度将两个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抛出并开始计时,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忽略,另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的速率成正比,下列分别用虚线和实线描述两物体运动的v-t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5.D [解析] 本题考查v-t图像.当不计阻力上抛物体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图像为一倾斜直线,因加速度a=-g,故该倾斜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g.当上抛物体受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率成正比时,对上升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kv=ma,可知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通过图像的斜率比较,A错误.从公式推导出,上升过程中,|a|>g ,当v=0时,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此时 a=-g,而B、C图像的斜率的绝对值均小于g,故B、C错误,D正确.
2.(淮安市2011年高三第四次调研)如图甲所示,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有一质量m=0.8kg的物体受到平行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其大小F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t = 0时刻物体速度为零,重力加速度g=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0~1s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最大
B.第2s末物体的速度不为零
C.2~3s时间内物体做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
D.第3s末物体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3、(2012年天津卷)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的物块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设物块与地面的静摩擦力最大值fm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 BD )
A.0~t1时间内F的功率逐渐增大
B.t2时刻物块A的加速度最大
C.t2时刻后物块A做反向运动
D.t3时刻物块A的动能最大
4.(2012年江西省八所重点高中联合考试)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不动.现对木块施加水平推力F,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则图丙反映的可能是木块的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C )
A. x轴表示力F, y轴表示位移s
B. x轴表示时间t, y轴表示速度v
C. x轴表示时间t, y轴表示加速度a
D. x轴表示时间t, y轴表示位移s
5.(银川二中2011届高三模拟题)如图所示,滑块在恒定外力作用下从水平轨道上的A点由静止出发到B点时撤去外力,又沿竖直面内的光滑半圆形轨道运动,且恰好通过轨道最高点C,滑块脱离半圆形轨道后又刚好落到原出发点A,滑块在AB段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是:( A )
A a=5g/4 B. a= 4g/5 C. a= g/3 D. a=g/2
6、(淮北市2012届二模)如图(a)所示,O为水平直线MN上的一点,质量为m的质点在O点的左方时只受到水平恒力F1作用,运动到O点的右方时,同时还受到水平恒力F2的作用,设质点由图示位置静止开始运动,其v-t图像如图(b)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质点在O点的左方加速度大小为
B.质点在O点右方运动的时间为t3–t1
C.F2的大小等
D.质点在t=O到t=t4这段时间内的最大位移为,且质点最终能回到开始出发的点
7、(2011合肥二模)在墙与地面之间用三块长木板并排搭成如图所示的三个固定斜面1、2和3,斜面1和2底边相同,斜面2、3高度相同,一个小物体与三个斜面间的摩擦因数相同,它分别沿三个斜面从顶端由静止下滑到低端,在这三种情况下( B )
A、物体沿斜面1下滑损失的机械能最多
B、物体沿斜面3下滑克服摩擦力做功最多
C、物体沿斜面2和3下滑到低端时速度大小相等
D、物体沿斜面3下滑到低端的时间一定最长。
8.一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如图甲所示的xOy平面上运动,在x方向的v-t图象和y方向的s-t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前2s内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B.物体的初速度为8m/s
C.2s末物体的速度大小为8m/s D.前2s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16N
9.(武汉市2012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0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一质量为2kg的小球自与斜面底端P点相距0.5m处,以4m/s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在返回P点之前,若小球与P点之间的距离为d,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d与t的关系式为( D )
A.
B.
C..
10.质量为m的物体在一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由静止开始滑动,作用一段时间t0,撤去恒力F,又经过2t0时间物体停止运动.下列关于物体的加速度a、位移x、速度v、动能EA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BC )
11、(2005年湖北八校)如图3-2-19所示.AC.BC是位于竖直平面内的两根光滑细杆,A.B.C三点恰位于同一圆周上,C为该圆周的最低点,a,b为套在细秆上的两个小环,当两环同时从A、B点自静止开始下滑,则( C )
A、环a将先到达点C B、环b将先到达点C
C、环a,b同时到达点C D、由于两杆的倾角不知道,无法判断
12.(上海十三校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如图所示,OA、OB是竖直面内两根固定的光滑细杆,O、A、B、C位于同一圆周上,C点为圆周的最高点,B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两个滑环都从O点无初速释放,用t1、t2分别表示滑环到达A、B所用的时间,则( C )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比较t1、t2的大小
解一:设OB与CB间夹角为θ,OA与CB间夹角为α,圆周半径为R
从O到B用时间为t1,物体加速度为:a=gcosθ,OB长为2Rcosθ
由运动学公式得:
解得:
从O到A用时间为t2,物体加速度为a=gcosα
联接圆心O1与A,设O1A与OA夹角为β,则有OA长2Rcosβ
由运动学公式得:
解得: 由作图知cosβ>cosα所以:t2>t1
解二:如图,过B点作OA平行线,交园与D;连接OD,过B点做OD平行线交OA与E,则从O到B时间等于从D到B时间,等于从O到E时间。
则O到A时间t2大于O到E时间,大于t1。
【课内探究】(下面是计算题,希望你多想一想解题的方法,从哪里开始分析,物理过程是怎样的)
1.(2014·山东卷) 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甲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t0=0.4 s,但饮酒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在某次试验中,志愿者少量饮酒后驾车以v0=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L=39 m,减速过程中汽车位移s与速度v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此过程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取10 m/s2.求:
(1)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及所用时间;
(2)饮酒使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
(3)减速过程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与志愿者重力大小的比值.
23.[答案] (1)8 m/s2 2.5 s (2)0.3 s (3)
[解析] (1)设减速过程中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为a,所用时间为t,由题可得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t=0,位移s=25 m,由运动学公式得
v=2as①
t=②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得
a=8 m/s2③
t=2.5 s④
(2)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t′,反应时间的增加量为Δt,由运动学公式得
L=v0t′+s⑤
Δt=t′-t0⑥
联立⑤⑥式,代入数据得
Δt=0.3 s⑦
(3)设志愿者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F,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为F0,志愿者质量为m,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a⑧
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
F=F2+(mg)2⑨
联立③⑧⑨式,代入数据得
=⑩
2、 (2011江南十校联考)如图所示,有一足够长斜面,倾角α=370,一小物块从斜面顶端A处由静止下滑,到B处后,受一与物体重力大小相等的水平向右恒力作用,物体最终停在C点(C点未画出)。若AB= 2.25m.物块与斜面间动摩擦因素μ=0.5,sin370=0.6 cos370=0.8,g=10m/s2
求:(1)物体到达B点的速度多大?
(2) BC距离多大?
解(1)设物体在AB段的加速度为a1,有mgsin370-mgcos370=ma1
代入数字解得al=gsin370-μgcos370=2m/s2
物体到达B点速度=3m/s
(2)设物体在BC段的加速度大小为a2:有Fcos370+μFN-mgsin370=ma2
FN=Fsin370+μmgcos370
F=mg
联立上述各式得a2=gcos370+μ(gsin 370+gcos370)-gsin370=9m/s2
BC间距离
3.(安徽屯溪一中2014学年高三月考)如图所示,AB为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为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小物块从斜面上的某位置由静止释放,该位置到斜面最底端A的水平距离为L.问:
(1)为多大时,小物块沿斜面下滑到最底端A所用的时间最短?
(2)最短时间为多少?
解:(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解得 (3分)
下滑位移 解得 (3分)
当 时,小物块沿斜面下滑到最底端A所用的时间最短.(2分)
(2)最短时间 (2分)
4.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4届联考)如图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30o,AB物体与水平面间摩擦系数均为μ=0.4,现将A、B两物体(可视为质点)同时由静止释放,两物体初始位置距斜面底端O的距离为LA=2.5m,LB=10m。不考虑两物体在转折O处的能量损失,。
(1)求两物体滑到O点的时间差。
(2)B从开始释放,需经过多长时间追上A?
A到达底端时间 …………2分
B到达底端时间 …………2分
A B到达底端时间差 …………2分
(2)(8分)
A到达底端速度 …………1分
经过分析B追上A前,A已停止运动…………1分
A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总位移 …………1分
B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总位移 m …………1分
其中 …………1分
由 SA=SB …………1分
t= s…………1分
则B从释放到追上A用时 s…………1分
5.如图a所示,有一个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倾角(为30(,质量为0.8kg的物体置于O处,物体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F与x的关系如图b所示,x为物体相对于O点的位移,x轴正方向沿斜面向下。则
(1)当物体位移x=0.5m时物体的加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
(2)当物体位移x为多大时物体的加速度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3)当物体位移x为多大时物体的速度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解:(1)由图b可知:F =2+2x;当x=0.5m时,F =3N…………(1分)
根据牛顿定律:=1.25m/s2……(2分)
加速度a的方向:沿斜面向下…………(1分)
(2)∵ 根据受力分析可知F合=0.8×10×0.5-(2+2x)=2-2x
∴ 物体P以x =1m为平衡位置,沿x轴做机械振动。
∴ x = 0处,加速度最大,amax = m/s2 = 2.5m/s2…………(2分)
x = 2m处,加速度最大,amax = m/s2 =-2.5m/s2…………(2分)
(上式中负号表示a方向沿x轴负方向)
(3)∵ x =1m处,F合= 0,a =0
∴ x =1m处速度最大,且设为vm …………(2分)
又∵ 从x=0到x=1m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2分)
其中 ,,
代入数据:…………(1分)
解得: vm =m/s = 1.58 m/s …………(1分)
【课后总结】[学完本节课,你一定要归纳一下物理方法或解题方法,标记出自己还没有掌握的或者有疑问的点,并督促自己尽快解决。]
归纳内容:
课件23张PPT。尊老爱幼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散 步莫怀戚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蕴含的意境及细节描写展示思想感情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嫩芽( ) 霎( )时 拆( )散 熬( )过 分歧( ) 水波粼粼( ) 委 屈 各得其所 要求:①准确、流利、有感情。
②体验作品的情感和语感,
注意把握重要信息。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识记字词
nènshà chāi áo qí lín 朗读课文2、检查朗读效果(抢答)A、散步的地点是: 田 野B、散步的人有: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 春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发生了:
(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分 歧初读课文,感知文意3、据抢答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莫怀戚一家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绘让自己最感动的画面,并说说让自己感动的理由。 听读课文,进入情境再读课文,点评人物 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 ,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回答。“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板书:
“我”——诚恳孝顺)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我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母亲——谦让、温和、慈爱(板书:母亲——温和慈爱)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亲对我的信任。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为了孙子,母亲放弃了走大路的想法。“还是走小路吧”说明母亲理解孙子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 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听话懂事、天真可爱(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A、“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B、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温柔贤惠(板书: 妻子——温柔贤惠)
A、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小结:幸福的家庭,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无论写谁,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真挚的情感:母子情、 夫妻情、祖孙情、婆媳情……。 归纳为一个词就是“相亲相爱”或“互敬互爱”(板书:相亲相爱)。 感知了文章内容,又分析了人物形象,文章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把握主旨,探究写法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这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发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这种以小事情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叫“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把握主旨,探究写法以小见大 好文章除了有好主题,还须有好的语言与之配合,才能珠联璧合。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美点寻踪,品味语言
(1)写景的句子 A、第四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分析:这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B、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分析: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写景作用:提供环境;表情达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突出主旨 。(2)传情的句子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分析: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分析: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4)精当的用词例如:
“熬”
与前文“太迟太迟”、“总算来了”相照应。
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
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
又如“铺”“慢慢地”“稳稳地”等。(5)含义深刻的语句A、“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分析: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影响着民族的命运。 “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妻子、儿子三者间的“分歧”,也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想象成“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显得既夸张又幽默。
B、“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析: “我”和妻子都人到中年,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母亲代表过去,对她要尊重珍惜;儿子代表未来,对他要呵护珍爱。对家庭来说,他们确实几乎就是全部。作者如此形容十分贴切,深切地抒发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我 母亲妻子儿子(温和慈爱)(诚恳孝顺)(温柔贤惠)(聪明乖巧)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相信学了这篇文章后,你的家庭里有了分歧,你
会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课堂小结:责任相亲相爱
尊老爱幼作业 : 以以下句子为开头,任意选择其一进行写作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老爸,您辛苦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