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被动语态 课型 一轮复习
学科 英语 年级 三年级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必修一Unit3选修二Unit5选修四Unit10
教学目标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Distinguish between sentences written in the active and passive voice and identify their cor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2.Accurately transform simple sentences from active voice to passive voice. 3.Evaluate when and how to use the passive voice appropriately.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与构成规律 (1)核心结构:be + 过去分词(P.P.) (2)能根据动词类型(及物动词、双宾语、宾补结构)正确进行被动语态的转换。 (3)熟悉不同时态下的被动结构变化(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将来时等)。 2.理解主动与被动语态的意义区别与使用场合 能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态表达,理解被动语态在表达重点转移(从施动者到受动者)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被动语态的灵活使用与语篇层面的表达效果 学会在不同语境下判断: (1)何时该用被动语态(如施动者未知、不重要、需强调受动者等); (2)何时该避免使用(如句子过于笨拙、缺乏逻辑主语时)。 2.复杂句中的被动语态转换与句式简化 尤其是含有宾补结构(S + V + O + C)、复合宾语、或状语从句的句型转换。 例如:“Because the nurse told him to wait outside, the man found a chair and sat down.” → “Because he was told to wait outside, the man found a chair and sat down.”
学情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储备(掌握主动语态、时态、动词形式),对被动语态有初步印象,但存在理解偏差与表达机械化现象。 二、主要问题与学习障碍 混淆“动作执行者”与“动作承受者”,常常在主语与宾语互换时出错。不理解语体差异,大量单一使用主动句,大多数不能恰当使用被动语态。复杂句中语态转换困难,尤其在含有两个动词或复合宾语的句子结构中容易出错。 三、学习特点 对具体例句、图片、角色扮演等情境活动反应积极。喜欢表现,通过情景剧、例句练习来理解抽象语法,且擅长模仿。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与黑板设计 PPT 内容包括: (1)主动与被动语态结构图对比 (2)各时态的被动结构表 (3)“Who Did It ” 图片(破窗场景) (4)“The Broken Vase”情景剧插图 (5)黑板上重点知识点板书。 2.AI辅助练习与语法填空题 精选近三年高考试题中的被动语态题目,制作练习题投屏。 3.课堂道具与活动材料 破碎花瓶或其图片、剧本《The Broken Vase》角色卡(Cousin, Brother, Sister, Leo)。提前安排好表演角色分工,便于课堂表演与语态转换练习。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要求 复习主动语态与时态结构,查阅动词过去分词变化表,预习练习册中的被动语态基础例句。 2.课堂用具 笔记本(用于绘制结构图和记录例句),彩色笔或标注笔(用于区分主语、谓语、宾语及语态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含AI应用)
引导学生掌握被动语态的概念与基本结构 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be + 过去分词。及S+V+Oi+Od, S+V+O+C基本句型主动变被动练习。 通过情境引入和例句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语法意识。 利用AI生成“单宾句子被动化”思维导图,制作基本句型被动结构归纳示意图
通过例句练习和句式对比,理解主动与被动的转换规律。 各种时态下的被动形式(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等) 帮助学生将知识与语境相结合,掌握不同时态下的被动变化规律。 使用AI生成“被动语态谓语动词时态变化归纳图”,帮助学生灵活根据时态变化正确使用被动语态的谓语形式。
单一主动句展示、赏析、优化改写及被动句使用情境介绍 单一主动句展示、赏析、优化改写及使用被动句的情形介绍 帮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恰当使用被动语态,优化表达效果。
学生分角色进行“花瓶被打碎之后”的情景表演与描述 模拟现实生活情境,围绕“破碎的花瓶”展开对话练习,使用被动语态表达结果或责任不明的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交流场景中使用被动语态,培养语法实际运用能力。 利用AI设计并生成被动语态情景对话
作业设计 Homework 链接高考(本部分由AI辅助设计) 1.Simple Present Passive (2025全国I卷A) Much is still (settle). (2025全国II卷A) One of the four original copies of the Magna Carta (display) there. (2024新高考I卷D) These data (bias) toward certain species with attractive or eye-catching features. 2.Simple Past Passive (2025全国I卷C) The way they demonstrated how microplastics (trap) through the boiling process was nice. (2025全国II卷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none of the items on WASTED’s menu (make) from garbage. (2024新高考I卷B) He (amaze) that he improved after two or three treatments. 3.Modal + Be + Past Participle (Passive Infinitive) (2025全国II卷A) Goods could (ship) and received using the river as a highway. (2024新高考I卷A) Groups of five or more must (confirm) in advance. 4.Modal Perfect Passive (Might / Could Have Been + Past Participle) (2025全国I卷C) Safety improvements might (make) to our streets in recent years. 5.Present Perfect Passive (Have / Has Been + Past Participle) (2025全国II卷七选五) Volunteering during teenage years (link) to some major positive effects. 6.Future Passive (Will Be + Past Participle) (2024新高考I卷A) Training and tools will (provide). Causative Passive (Have + Object + Past Participle)
(2024新高考I 卷A) Volunteers under the age of 18 must have the parent/guardian approval section (sign).
课堂小结 1. 知识掌握: 学生理解并掌握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be + 过去分词”,并能根据主语的数正确对应谓语动词的变化,还能依据“句子的时态”准确使用被动语态的谓语形式。 2. 结构运用: 学生能在不同句型中(如 S+V+O、S+V+Oi+Od、S+V+O+C)正确进行主动与被动的句式转换,形成清晰的语法意识。能正确运用主谓一致,并能准确进行谓语动词的时态变化,掌握从主动到被动的结构转换规则。 3. 语境理解: 学生能够“恰当、适时、正确地使用被动语态”,通过语境描述(如“花瓶被打碎”)理解被动语态在“不知动作执行者”或“强调结果与影响”情形下的表达功能。 4. 学习提升: 借助AI生成的思维导图、时态归纳表与角色对话,学生能直观掌握结构变化,提升语法分析与实际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主动语态被动语态结构:S + V + O结构:S + be + done (+ by + doer)基本句型变化: S + V + O → O + be + p.p. + by + S S + V + Oi + Od → Oi + be + p.p. + Od / Od + be + p.p. + to Oi S + V + O + C → O + be + p.p. + C时态变化示例: 一般现在时:am / is / are + p.p. 一般过去时:was / were + p.p. 进行时:am / is / are being + p.p. 完成时:have / has been + p.p. ......主谓一致: be 动词随主语变化情态动词结构: Modal + be + p.p.Remember: Passive =“be + past participle” (change “focus”, not “fact”).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The Passive Voice(被动语态)”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被动语态的结构、时态变化及其在语境中的恰当运用。整体教学过程围绕“理解—操练—运用—内化”四个阶段展开,课堂氛围较为活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破窗之谜(Who did it )”图片导入,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发现“被动语态”的使用动机。学生能迅速理解“强调动作承受者而非施动者”的表达逻辑,课堂开场的互动效果很好。 2. 结构讲解清晰,层次分明 通过黑板两栏设计(左侧结构讲解,右侧练习操练),学生能直观看到“主动—被动”的对应转换。 表格化展示(S+V+O / S+V+Oi+Od / S+V+O+C)帮助学生理清不同句型被动形式,知识结构化明显。 3. 活动设计贴近生活,促进语言输出 “The Broken Vase”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语态的转变。尤其是Leo使用被动语态“it got broken”时,学生能体会到语态的修辞功能——规避责任与转移焦点。这一活动极大增强了课堂趣味性与语言运用意识。 4. 高考语料衔接到位 将2024–2025年全国卷例句融入语法填空与Homework部分,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掌握语法知识,又感受到其在考试中的真实应用。 二、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1. 语法与语用衔接仍有欠缺 尽管学生能掌握形式,但部分学生仍把被动语态视为“机械转换规则”,未完全理解语态选择背后的语篇意义,在“语义层面”的引导还需加强。 2. 部分学生对复杂句转换仍有困难 在处理宾补结构(如 We consider the Great Wall a symbol of China.)和含从句的句子时,学生容易混乱主语与逻辑主语的对应关系,反映出语法迁移思维仍不牢固。 3. 练习时间略显不足 因前半部分讲解内容较多,“Voice Your Opinion”部分只展示了活动,讨论环节未能充分展开。 三、改进与思考 1. 加强语篇意识与语用功能教学 下次教学中将结合短文或新闻材料,让学生判断何处应使用被动语态,从“句子”层面过渡到“篇章”层面,实现语法与语用的融合。 2. 引入任务型活动,强化迁移运用 可设计任务如“校园公告改写”等,让学生在真实输出任务中灵活运用被动语态,而非仅做句法操练。 3. 优化时间分配与互动节奏 适当压缩结构讲解时间,把更多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探究与实践;特别是小组合作表演和讨论环节,应让学生有更多表达与反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