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过秦论》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过秦论》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6 09:4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必中《过秦论》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2、熟读课文,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3、吸取秦由盛而亡的历史教训,认识“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现实意义。
4.体会《过秦论》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对比论证和铺陈手法的运用。
3. 领悟文章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2. 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题。
3. 探讨秦朝灭亡的其他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前自主学习
一、 知人论事
1、【作者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西汉洛阳人,世称贾生。十八岁时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他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遭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认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贾谊的散文主要成就是政论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文化,显示出从骚体赋过渡到汉赋的端倪,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为著名。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翻译: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穷究的却是鬼神。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战国 4500万 秦 4000万 西汉初年 1500万 )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3、【题目解读】
“过”,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政论,史论等。
《过秦论》为政论文,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上篇:始皇之过
中篇:胡亥之失
下篇:子婴之死
4、【历史回顾】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秦国七百年简史
秦:本义,秦国祖先居住地的一种禾谷。
(1)公元前十世纪,因养马有功封为附庸。秦国在文化、经济传统上,一开始有畜牧业的基因,这与中原的农耕文化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军事上一直有铁血基因。
(2)公元前九世纪,封为大夫。
(3)公元前八世纪,周王室躲避戎人东迁,秦人护送有功,升级为诸侯。周王的空头支票:被占土地能打回来都是你的。
(4)公元前221~207,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王朝推行暴政
推行郡县制,横征暴敛;
大行封禅之典、大兴土木,营造阿房宫和陵墓;
文化实行专制,焚书坑儒;
缴获民间兵器,铸成12铜人;
北筑万里长城,广修驰道,南开灵渠;
大动干戈,北抵匈奴,南击闽越;
动辄征夫百万,杀人如麻。
战国时代各国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最彻底最有效)
秦国外交大获全胜
范雎——远交近攻策
张仪——连衡策
李斯、尉缭——反间计
5、【文学知识】
论:着重在是非,结果往往是做出判断,不一定要有许多人。作名词时,“论”是评论或议论。
说: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一般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作名词时,“议”是建议。
一、课前导入
教师:“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贾谊来看一看秦朝的历史给了他怎样的启迪吧!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贾谊的思想情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初读课文
1、【初读正音】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过秦论》,注意字词的读音。
学生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崤函(xiáo) 膏腴(yú) 合从(zòng) 甯越(nìng)
陈轸(zhěn) 逡巡(qūn) 遗镞(zú) 漂橹(lǔ)
鞭笞(chī) 藩篱(fān) 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 践华(huà) 户牖(yǒu) 氓隶(méng)
锄櫌(yōu) 棘矜(qín) 铦于(xiān) 长铩(shā)
度长絜大(xié) 万乘(shèng) 作难(nàn)
学生回答:(学生齐读字词,纠正读音)
2、【速读文本,理清思路】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学生回答:(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秦崛起(第1段):秦孝公时期,秦国开始崛起。
秦发展(第2段):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期,秦国进一步发展。
秦统一(第3段):秦始皇时期,秦国统一天下。
秦灭亡(第4段):秦始皇死后,秦朝迅速灭亡。
秦教训(第5段):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三、【文本解析(第一段)】
1、梳理文意
请结合注释,讨论翻译第一段。
2、探究思考
①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
②“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也通,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段落小结】第1段: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
探究思考答案
第一段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控制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订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治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①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
崛起原因
①地理优势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秦得以安全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屏障。
②人和优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③人才优势 商鞅变法
政治:内里法度
经济:务耕织
军事:“修守战之具”,走强军之路
外交:“外连衡而斗诸侯”,离间六国
结果: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也通,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内容上:同义短语的叠用,更能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结构上:为后文写孝公之后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作铺垫。
语言上:排比铺叙的手法增强了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音节上富有旋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