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6张PPT。 长亭送别王实甫预习检测一:语音筵席 上朝取应 / 应届 玉骢难系
迍迍 揾泪 挣揣
余荫/荫庇/荫蔽 谂知 弃掷
煞强如/煞费苦心/煞风景
玉醅 口占一绝 赓续字形辨析笑靥/餍足/梦魇/赝品
今宵/云霄
狼藉(籍)/户籍
厮守、厮打、厮杀
金榜题名
暮霭/和蔼元曲常识一、关于元杂剧
1、元曲:杂剧+散曲。散曲=小令+套曲(又叫套数,由多支曲子连贯组成,可供配乐歌唱,是元杂剧的主体部分)
2、元杂剧:
①概念及产生:元代戏曲形式,语言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融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②结构特点:
①一般每本四折,一折相当于话剧的一幕;
②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宫调即调子,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即曲调的名称,类似于词牌,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有宫调名。 ③剧本组成:
A)曲词:剧中人的唱词,杂剧的主体部分,是在诗词、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是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句法、韵脚等填写的唱词。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特点是:a)有严格韵律,以符合演唱要求;b)可衬字或增句,以利自由地表情达意;c)语言通俗凝练;d)每折唱词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B)宾白:指人物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由白话或部分韵文组成,因杂剧以“唱为主,白为宾”故称“宾白”。
C)科、介:对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等的舞台说明。
D)角色名:旦(女角,正旦即指女主角,另有花旦、老旦、刀马旦等),末(男角,正末即指男主角,另有外末、副末、大末、小末等),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丑(滑稽角色),卜儿(扮演老年妇女),洁郎(扮演和尚) 《西厢记》
1、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2、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3、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元朝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所作杂剧十四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
其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被认为是“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区别于关汉卿之“本色派”),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录鬼簿》王实甫和《西厢记》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六才子书《水浒传》、《西厢记》、杜甫诗、《庄子》、《史记》、《离骚》。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
公元九世纪唐人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 (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的基础。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西厢记诸宫调》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安,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原始故事与王实甫《西厢记》《莺莺传》叙述的是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 “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王实甫《西厢记》剧情梗概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 ??
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崔莺莺夜听琴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
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
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
莫不是梵王宫殿夜鸣钟?
我这里潜身听声在墙东,
却原来是西厢的人儿理丝桐。
他不作铁骑刀枪把壮声冗;
他不效堠[hòu]山鹤唳空;
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 ;
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
他思已穷,恨未穷,
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已通,
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
感怀一曲断肠夜,
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 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云雨来。”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和以前的《西厢记诸宫调》等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小型张:双玉读曲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 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长亭送别 三读 · 三思
第一遍:
A、读字
B、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第二遍:
A、读意
B、理清文意,抓住“别”字,分析文中写了哪几个场面
第三遍:
A、读情
B、诵读品味,揣摩别情送别途中﹙1—3﹚
饯别宴上(4—11)
临别叮嘱(12—17)
离别情思(18--19)《长亭送别》的四个场景 戏眼 —— 离愁别恨悲别离
怨功名
念羁旅
忧重娶送别途中
饯别宴上
临别叮嘱
离别情思鉴赏方法把握鉴赏点赏析曲词根据曲意改编成小散文根据曲意改写为现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送别途中 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满眼秋色,莺莺不禁悲从中来。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鉴赏点:情景交融的手法鉴赏: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谒扑地,遂死。” [端正好]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词曲中思王太白。
诗词的化用【端正好】迎归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晓来谁奏春归曲?应是马蹄轻。
试选取意象表现来年莺莺迎归时的情态[端正好] 改写现代诗碧澄的高空飘浮着朵朵白云,
四处的低冈飘散着片片黄花,
我无心观赏秋景,
心中只有满溢的惆怅。
萧瑟的秋风一阵阵掠过,
那避寒的大雁已结队南飞,
我的心更加感伤凄凉。
想到即将的别离,
惟有把心思默默埋想。
看远处,是谁
一夜之间染红了经霜的枫林,
让醇厚的红色醇了空气,醉了心肠?
定是
离别的人儿那带血的泪光。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幅深秋送行的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这样?松 了 金 钏
减 了 玉 肌
懒 于 梳 妆
昏 沉 思 睡
衫 袖 揾 泪
[滚绣球]中的“恨”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恨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3此恨谁知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无理之言,至情之言 金圣叹:若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作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车儿既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女儿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体会【滚绣球】中的心理描摹[滚绣球] 送别(改写)愿变成
那系住玉骢的柳丝
停住了马蹄
愿变成
那挂住斜晖的疏林
止住了夕阳
恨相见太晚
怨分别太匆忙
刚止了相思泪
却又要天涯各一方
马儿款步,车儿紧随
蓦然抬眼
眉重重情浓意长
泪盈盈离合情伤
风乱了长发
瘦了玉肌
那一声“去也”
将十里长亭
刻成永远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感情本身没有形象,作者借助外部景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感情,使“情”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
莺莺乘车去长亭,这是途中之境,而莺莺的离情就寄予在途中景色之中,借途中之景,传莺莺之情,这就是特定的情景合一。【滚绣球】【叨叨令】和【端正好】相比,艺术手法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由情及景的手法,通过心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直抒胸臆。(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叨叨令] 愁绪(改写)十里长亭送张生,
相见恨迟又急离。
夫人催促前相送,
怎知心酸步难移。
见路边安排着车儿,马儿,
将载着心上人离去,
不由人心中一阵阵气恼。
悦己者将去,
我还有什么心情花儿,粉儿,
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那无情的花儿又怎知我的内心!
今后只准备好被儿,枕儿,
一天到晚睡得昏昏沉沉。
从此我的衫儿、袖儿,
都沾满了重重叠叠的泪。相思的泪啊,
为我的爱人洗尽风尘,
让我牵挂的心陪伴在他的身旁,
好让他不在寂寞的夜里,
独自忧伤,彷徨。
我莺莺怎能不忧愁,
我莺莺怎能不悲伤,
只希望他以后的书儿,信儿,
一封接一封千万别忘;
让那成双的大雁,
将她的消息化作清风,
寄往我心上。
送别宴上 夫人一声“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隔断了手与手的距离。咫尺之间,又似天涯之隔。鉴赏点: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怀写莺莺眼中的离人情态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脱布衫]改写黄叶纷飞
纷飞的是愁碎的心扉
衰草萋迷
萋迷的是寒烟的眼泪
牵牛织女隔着星汉
尚有七七相会
碧落黄泉永难相见
犹有地老天荒
你为何斜侧着身子,
蹙着眉头低声叹息
呆呆的神情如临死地
我只能神思木木
妆融了巾湿了
只剩长戚戚
但愿你早早荣归
到那时比翼双飞
并蒂连理
好慰人相思泪
[小梁州]改写离别就在眼前,
心生难过,
四目相凝,
却见他也泪眼汪汪。
离别的几多苦恨啊,
也只能被他埋在心里,
惟恐被那些势利的人们耻笑。他猛地低头黯然,
一声轻轻的长叹撼我心扉,
却装着在整理衣衫。
你的心思我都明白啊,
即使看不见你心里的泪。
要知道我比你更愁,
好比衣上的褶皱,
欲抚难平。
送别宴上的莺莺内心有诸多幽怨,试从[上小楼]-[朝天子]几支曲词分析之。怨情一: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怨情二: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即,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
怨情三: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情四: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幺篇]并头莲轻轻地你就要离去,
正如你轻轻地来,
你冲我微微点头,
眼中无限
——是眷念,还是期待?
不带走半片云彩,
却注定要带走我整个心怀。
人们都说
年少轻离别,
薄情易变心,
男子言而却无信。
你呢?
我在心里千遍万遍地祈祷,
请你不要伤我的心,
背叛我们的感情。
翻开一页一页的过去,
我们
相见相识,
相知相许;
真情真意,
真心真爱。
昨日情正浓,
今夕却话别,
怎能不令我心痛?
千言万语在心中,
开口却只有两个字
——“珍重”!
我不求荣华富贵,
锦衣玉食,
只愿与你作一对并头莲,
不奢求生生世世,
只乞盼今生今世,
长相厮守,
保卒终年。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样的日子,
远胜过状元及第,
富贵寿延。
情比名更重,
两心贵相通。
[满庭芳]面对满桌的玉盘珍馐,
而我却不知从何入口,
不是我吝惜这山珍海味,
只是盼望着,
这便是永不散去的宴席。
心怀万缕的离愁别绪,
而我却不知从何诉起,
不是我不珍惜这临别一刻,
只是顾忌着,
怕叫母亲看穿了我难舍的心绪。能与他同桌共食,
即便是顷刻半会儿,
也胜过一世。
眼中空留着的泪,就让它
追随迢迢的路人一同远去。
那些深藏在脑海中的记忆,
叫我驻足这里不能前行,
望穿秋水,
让我与望夫石作伴,
一起等待他归来的消息。[快活三]愿与张生长相厮守
怎奈男儿志在四方
见张生就要离去
直叫人茶不思,饭不香
相思苦
往后日月如何煎熬
酒食入口似泥似土
——心苦
酒食入口如水如蜡
——心盼
酒食入口哪是珍馐
——心愁
相思苦
有道是泥土亦有土气息,泥滋味
而这酒食却……
相思苦! [朝天子]长亭,
宴席,
盛满一杯杯芳香的美酒,
恰似一潭潭无味的清水。
愿它化去离愁,
未料到,
酒入愁肠愁更愁,
化作相思泪。
长亭,
宴席,
排好一盘盘珍馐美味,
好像一堆堆难咽土泥。
愿它带走怨尤,
怎知道,
相思之苦无法消,
下眉头,上心头。长亭,
宴席,
主宾的一声声及第祝福,
其实是一滴滴离别泪。
竟要为了那虚名小利,
将我夫妻深深拆散,
那蜗角蝇头。
终究成何事?
及第?及第?
不值!不值!
长亭,
宴席,
鸳鸯分坐两下里,
何不想手儿相牵?
苒苒光阴虚度,
还剩下多少时日?
你叹息,我叹息,
一时红泪不住。 老夫人、张生、莺莺三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有何不同?这反映了什么?崔莺莺的哪几段唱词最能表现她对功名和爱情之间关系的看法?【上小楼】 【幺篇】
【朝天子】
【二煞】 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了功名而放弃爱情是非常愚蠢的,这是对正统“生存方式”最大胆的挑战与颠覆,人的情感在特定文化背景中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晚明思想解放的基础。临别叮嘱 夫人和长老先行离开,终于可以一吐衷肠了,可是,千言万语又从何说起? 鉴赏点:莺莺的复杂心态[耍孩儿] 红泪别郎 马蹄声声,
敲碎我心。
一袭白衣,
如那伯劳,似那春燕,
飘飞远离。
我只可在千里之外看着你,
百步,千步,直至消逝,
心已冰凉,
无法挪动麻木的身躯。
离愁,相思,
在你远去的马蹄声中
一点,一点,
涌上心头。我无法向你走去啊,
也不能再一次呼唤你的姓名,
只有挥袖拭泪,
那泪,鲜红如凝血。
苦涩饮那苦酒,
人醉心儿更醉,
相思苦酒一杯尽,
泪眼朦胧遇郎君。
只因虚幻,
又加离愁,
流血,枯骨成灰。
[四煞] 忧愁向谁诉说?
相思惟有自己知。
人说天慈悲,
却让我衣带渐宽人憔悴。
别泪流黄河,
黄河也会溢。
离恨压五岳,
五岳为之低。
若问憔悴因哪般,
便是那远去的马蹄踏在心坎。
若问忧愁为何故,
心里的苦只有自己最清楚。
最是那夕阳残照,古道班驳,
每每独依西楼,暗自忧愁。
大路车来人往都不是你,
斜晖脉脉把头低。
只有那柳树长堤懂我,
一个落叶珊珊,
一个流水潺潺。
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反映了什么?是否仅是儿女情长?闺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小 结 莺莺的态度突出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离别情思 十里相送终有一别,这一次别离,前程难卜,莺莺心中愁苦有谁能知?鉴赏点:抒写离愁的方法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 《长亭送别》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一煞] 改写禾黍离离,
秋风习习,
古道连接着天涯——
天涯是你的方向,
你是我心的方向。
来时心惶急,
去时步难移。
执手相看竟无语,
却不知点点柔情,
早在那,
三步一回首,
五步一回眸,
融化在了心里。
马儿嘶鸣,
无奈何,
送君千里,
终需别离。
凝望你 ,
却恼那青山遮住了背影。
夕阳,远远的那一方,
将身影越拉越长。
思念,深深的在心里,
也是一样。
终于,你消失的那一刻,
只剩下我的泪水和惆怅……
[收尾]残阳的余晖浸没着孤山,
萧瑟的秋风吹拂着车栏,
一湾碧绿流动着,
像心灵的颤动幽幽漫漫。
落叶飘过一丝丝心酸,
禁不住心中
一声轻轻的呼唤。周遭的幽怨早已消残。
只是胸中更添了无限烦恼,
无奈呵!
最末一缕夕阳,
最后一丝鞭影,
一个情字诉尽人间梦幻!
这样大的小车载不动这无奈,
只是那首离曲将我思念永远点燃。
西厢之美一、立体的人物形象: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展现,心理刻画多层面多角度,使人物的塑造既丰富又真实,创造出了古代文学艺术中独特的女性形象。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三、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全折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美意境美语言美探究性学习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莺莺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大胆追求;在那讲究门阀观念的社会,莺莺却与书剑飘零的白衣秀才于月下西厢私定终身;在那婚姻决定权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社会,莺莺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抗争。一个深深打上封建烙印的女子,作出了有悖于世俗的举动,你是如何看待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尽量援引文本依据。
这一形象让你想到了哪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请简述联想产生的缘由。莺莺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轻利重情,“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在她看来,夫妻并蒂相守远比状元及第有意义,体现了她对传统功名思想的否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更体现了莺莺对世俗名利的轻视和厌恶。
莺莺深知女子对男尊女卑社会中爱情、婚姻悲剧无能为力,男子身荣弃妻是无可改变的现实,因此对张生的别离惴惴不安。这些体现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面对现实的无奈。
由莺莺很容易联想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红楼梦》中的黛玉,他们都出身于官宦或贵族门第,却敢于打破思想禁锢,追求个人的爱情和婚姻自由,追求个性的解放。作业1、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四首曲词和范仲淹《苏幕遮》
2、选一支或几支曲词,做改写练习
要求:情感服从原作,意象大体相同,讲究一点文采,力求诗意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