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1.1《故都的秋》课件(6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1.1《故都的秋》课件(6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4 14:5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咏 秋 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 比较阅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故都的秋郁达夫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漾着我心思 。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 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解题:“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郁达夫 (1895~1945) 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郁达夫、郭沫若、
成仿吾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
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
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
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
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
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
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
主观抒 彩。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心中之秋听读课文,思考: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感情。关键词语:
清、静、悲凉思考题: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文眼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3到11段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较。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思考题:
结尾怎么写的?这样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几部分?也是用对比手法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南国的秋北国的秋本体喻
体黄酒白干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稀饭馍馍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鲈鱼大蟹黄犬骆驼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总起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分写总写记叙议论虽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清、静、悲凉(五幅秋景图)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解读秋景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五幅秋景图解读 秋 景 图



















景 清晨静观
破屋 悲凉
日光 清
牵牛花 悲凉
秋草 悲凉
天色 清
鸽声 静
秋院静观:描写角度:视觉 听觉秋槐落蕊槐树落蕊“微细”
“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静清悲凉描写角度:视觉 触觉秋蝉残鸣秋蝉哀鸣“衰弱”
“残声”
“啼唱”(清、静、悲凉)描写角度:听觉35秋雨话凉秋雨话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秋日胜果秋日胜果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2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3~14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品味赞美 眷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通过什么手法体现的?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结合,加以主观感受的抒发,渲染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主旨)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思考题1: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思考题2: 从文章中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拓展练习: 1、拿起相机,去拍下故乡秋景中最美的画面,加以文字描述,记录下这个秋天最美丽的情怀吧!拓展练习
2、根据课文仿写:

透过你笔下牵牛花的蓝朵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落寞
透过你笔下___________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 ________
透过你笔下________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_________
透过你笔下_____________
我感到了你内心的_________
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拓展练习任选其一完成
3、预习《囚绿记》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让我们走进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浔






,枫






。白


琵 琶
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