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4张PPT。 游褒禅山记文学常识[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 安石做宰相期间,大兴变法,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辞官。晚年隐居钟山。 “尽吾志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写此文十六年后(1070年),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听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注意长句的停顿。
概括文章每段主要内容。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朗读正音zhǒnɡmiùyǎojiùxiànɡshēnɡfǔhuāhuáhuá1、褒禅山
2、而卒葬之
3、庐冢
4、有碑仆道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6、有穴窈然
7、则或咎
8、无物以相之
9、何可胜道也哉
10、箫君圭君玉
11、余弟安国平父(bāo chán,也就是华山)(zhǒng,坟墓)(yǎo,深远幽暗)(jiù,责怪)(xiàng,帮助)(shēng ,完全,尽)(guī,人名)(fǔ,对男子的美称)
(zú,死后)(pū,倒)(huā/huá/huá)解释下列红色字 每段主要内容: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记游洞经过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后洞慧空禅院 所叙路线图:前洞碑 北联系课文内容,解说下列作者行踪路线图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山、碑洞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游洞入之愈深→ 进愈难 →见愈奇 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仆碑——深思而慎取记叙——补叙同游者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名作动最后因为(这个)缘故 名作动 命名因为倒碑文……者……也,判断句 动词文字辨认说大概因为错误山
脚是山南水北学习第一段重点字词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特殊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褒禅山(华山)华山洞慧空禅院石碑褒
禅
山
示
意
图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由来
→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名字的由来)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翻译第二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空旷名作状从旁边多深远幽暗的样子形作名那些形作动,走到尽头而,连词代游洞者懈怠将,快要完于是一起动作名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 大概所到的(地方)不及,不到代游踪那些到的人更当、正在体力还用来形作动,照明已经有人埋怨自己他尽情享受
形作动重点字词侧:
穷:
见:
至:
明:
极: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物。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照明。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并且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洞内更深的地方,那么到达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这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情享受那游洞的乐趣。 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悔——叙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 翻译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对于这种情况语气词取独观察心得,收获因为他们的且的奇异雄伟不同寻常的景象险阻僻远的地方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而帮助足够用来在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难道得到的东西,心得形容词作名词古今异义重点字词于是:
非常:
险远:
至于:
幽暗昏惑: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僻远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余之所得——议翻译第四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对于因感叹取独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作动,说清尽道……的缘故古今异义,做学问的人谨慎地选择形容词使动重点字词谬:
传:
名:
所以:
学者: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说清楚,名词作动词。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特殊句式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第四自然段“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其文漫灭音 谬古书之不存谬 其 传何可胜道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游山洞 做学问前洞夷以记游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随之出者——游洞之力—— 物(火把)——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博大精深大学问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求学之力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游山而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深思慎取”。 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所悟哲理也就和盘托出。
要指出的是,借仆碑发议论,并非闲置的笔墨,它使得人至“险远”,要有“志”、“力”,还当借“物,三者不可或缺的观点,有了实例的支持,行文显现周密。
不妨这样理解,主观要有坚定志向,客观条件上,有力有物;还当讲究方法,深思慎取。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是深刻的:
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 “尽志”无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
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成功。 见闻感受借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主观)、有力、有物(客观)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记游为辅议论为主阐明提出第四自然段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议论一正一反 翻译第五段: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籍贯姓名字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课文内容总结:结构总结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后洞记游议论音谬怠出深思慎取有志、力、物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践行
探幽记游 前洞 后洞 出洞(悔随)
(第二段) 课文大观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顿悟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叙事记游感事言志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第五段)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的 ,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其主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议一议: “志” “力” “物”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 游后洞经过 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
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议志 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
↑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重点实词与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3、良乃入,具告沛公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是,就是竟,竟然,居然于是才道
1、有碑仆道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何可胜道哉
5、策之不以其道道路道理主张说、讲方法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文过饰非车盖因为超过大概文字纹文章掩盖、掩饰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吴广以为然
3、有穴窈然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如此、这样对、正确……的样子但是、然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无物以相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因为因为而修饰用来表并列,而连词,用来因为以的用法回上层于在在对于对于比向被于的用法始舍于其址
于人为可讥
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
师不必贤于弟子
求救于孙将军
君幸于赵王回上层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7、其孰能讥之乎?其“ ”字的用法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它,指仆碑 代词,它,指洞穴代词,它,指后洞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他们,指游客代词,那些,指好游者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8、而余亦悔其之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14、其可怪也欤
15、路漫漫其修远兮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指自己助词,无义代词,它,指洞壁代词,它,代山的名称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其“ ”字的用法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代词,其中助词,调节音节,无义17、亦各言其志也
1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20、安陵君其许寡人
2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2、其皆出于此乎
23、其业有不精…心不若余之专耳
24、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代词,自己的 代词,这种 副词,表祈使,一定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表假设,如果代词,你的,指赵太后副词,表祈使,一定其“ ”字的用法助词人称代词其“ ”字的用法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指示代词这(里),那(些)
其中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代词连词副词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调节音节,不翻译指代对象 他的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代词 称代 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自己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代 那(些)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副词 推测、反诘 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
快要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
连词 表承接 则 就 或者 其进愈难
助词 衬音 ( 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离骚)
既其出 说“其”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作动,筑舍定居名作动,命名名作状,往东名作状,从旁边形作名,深度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形作动,照明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词类活用课堂练习非常于是至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请他,于是他来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非常好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不同寻常意外的事故十分对于这种情况在此顺承连词至——到
于——引出处所到了…的结局
以致于另提一事古今异义十一学者所以数 字十分之一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治学的人表结果……的原因用来……的(表凭借)古今异义回上层 翻译检测1、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所谓直译,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量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文意难懂,语言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尽量符合原文地进行翻译,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顷之,译:一会儿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荆轲刺秦》中“取之百金”,翻译为:(用)一百两黄金买到(匕首)?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是“有何厌”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呢”。?
?????? “变”,即变通。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下江陵”《赤壁赋》中的“下”译为“攻占”。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前洞: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
后洞:有穴窈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结论:要有志,尽吾志活学活用
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