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9张PPT。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山水以其永久的魅力、闪闪的灵光招引世人。古往今来,无数墨客骚人访奇山,探异水,留下千古流传的精美篇章。《游褒禅山记》就是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的山水游记作品,本文在写作上别具一格,在记游中融入自己的情思,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让读者在享受感官之美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共鸣。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传世华章。文学常识[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 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辞官。晚年隐居钟山。 “尽吾志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记念馆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文学常识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坐落在褒禅山西南面半山腰上的褒禅寺 褒禅寺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 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华阳洞: 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华阳洞入口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华阳洞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背景听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注意长句的停顿。
概括文章每段主要内容。1、褒禅山
2、而卒葬之
3、庐冢
4、有碑仆道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6、有穴窈然
7、则或咎
8、无物以相之
9、何可胜道也哉
10、箫君圭君玉
11、余弟安国平父(bāo chán,也就是华山)(zhǒng,坟墓)(yǎo,深远幽暗)(jiù,责怪)(xiàng,帮助)(shēng ,完全,尽)(guī,人名)(fǔ,对男子的美称)
(zú,死后)(pū,倒)(huā/huá/huá) 每段主要内容: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记游洞经过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所谓直译,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量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文意难懂,语言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尽量符合原文地进行翻译,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顷之,译:一会儿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荆轲刺秦》中“取之百金”,翻译为:(用)一百两黄金买到(匕首)?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是“有何厌”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呢”。?
?????? “变”,即变通。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下江陵”《赤壁赋》中的“下”译为“攻占”。翻译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名作动
筑舍定居死因为(这个)缘故 名词作动词 命名 起名因为倒碑文……者……也,判断句 动词文字辨认说大概因为错误山
脚是山南水北特殊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翻译第二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空旷名作状从旁边多深远幽暗的样子形作名那些形作动,走到尽头而,连词代游洞者懈怠将,快要完于是一起动作名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 大概所到的(地方)不及,不到代游踪那些到的人更当、正在体力还用来形作动,照明已经有人埋怨自己他尽情享受
形作动重点字词侧:
穷:
见:
至:
明:
极: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物。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照明。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悔——叙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 翻译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对于这种情况语气词取独观察心得,收获因为他们的且的奇异雄伟不同寻常的景象险阻僻远的地方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而帮助足够用来在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难道得到的东西,心得形容词作名词古今异义重点字词于是:
非常:
险远:
至于:
幽暗昏惑: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僻远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余之所得——议翻译第四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对于因感叹取独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作动,说清尽道……的缘故古今异义,做学问的人谨慎地选择形容词使动重点字词谬:
传:
名:
所以:
学者: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说清楚,名词作动词。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特殊句式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自然段“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其文漫灭音 谬古书之不存谬 其 传何可胜道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第四自然段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议论一正一反 翻译第五段: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籍贯姓名字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课文内容总结: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践行
探幽记游 前洞 后洞 出洞(悔随)
(第二段) 课文大观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顿悟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叙事记游感事言志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第五段)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的 ,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其主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思考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在文中作者给了我们很多深刻的启示,你能总结出几个?并谈谈自己的见解.“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博大精深大学问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求学之力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应深思而慎取游山洞 做学问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随之出者—游洞之力—物(火把)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其次还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全文小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 ”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议一议: “志” “力” “物”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 游后洞经过 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
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议志 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
↑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作动,筑舍定居名作动,命名名作状,往东名作状,从旁边形作名,深度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形作动,照明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词类活用课堂练习非常于是至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请他,于是他来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非常好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不同寻常意外的事故十分对于这种情况在此顺承连词至——到
于——引出处所到了…的结局
以致于另提一事古今异义十一学者所以数 字十分之一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治学的人表结果……的原因用来……的(表凭借)古今异义回上层于在在对于对于比向被于的用法始舍于其址
于人为可讥
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
师不必贤于弟子
求救于孙将军
君幸于赵王回上层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3、良乃入,具告沛公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是,就是竟,竟然,居然于是才以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也不把城给赵国,赵也始终没有把宝玉给秦国。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人质,救兵才会派出。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
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于是辞去宰相的职务,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到达泰安。 介词连词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离近(的地方),那么游览的人就多;(道路)险要而且距离远(的地方),那么到那里(游览)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洞内)。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登上东方的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诸侯因为公子有才能,又多门客,十几年不敢派兵攻打魏国。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
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的太短浅了。
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②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以以复音虚词
①“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我因此记下它,慨叹郦道元的简陋,并笑话李渤的浅薄。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就喜欢把病的人治病用来当作自己的功劳。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无物以相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因为因为而修饰用来表并列,而连词,用来因为以的用法回上层其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们)”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代词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肴之战》)
——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静女其姝 (《诗经·静女》)
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诗经·氓》) 助词人称代词其“ ”字的用法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指示代词这(里),那(些)
其中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代词连词副词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调节音节,不翻译指代对象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7、其孰能讥之乎?其“ ”字的用法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它,指仆碑 代词,它,指洞穴代词,它,指后洞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他们,指游客代词,那些,指好游者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8、而余亦悔其之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14、其可怪也欤
15、路漫漫其修远兮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指自己助词,无义代词,它,指洞壁代词,它,代山的名称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其“ ”字的用法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代词,其中助词,调节音节,无义17、亦各言其志也
1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20、安陵君其许寡人
2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2、其皆出于此乎
23、其业有不精…心不若余之专耳
24、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代词,自己的 代词,这种 副词,表祈使,一定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表假设,如果代词,你的,指赵太后副词,表祈使,一定其“ ”字的用法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解析】 A项,“叹”,感慨;B项,“夷”,平坦;D项,“孰”,谁。
【答案】 C【解析】 C项中都是“后悔”的意思。A项分别为“到达的人”“到达”;B项分别为形容词“距离远”和名词“很远的地方”;D项分别为“……的人”和语气词。
【答案】 C3.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是文中比较重要的语句,翻译可以帮助理解文意。注意第(1)句中的“非常”“观”等词语;
第(2)句中有省略,有很多虚词,如“然”“以”“焉”“于”“者”“矣”“其”“乎”,要能准确译出它们的意思和表达的语气。
【答案】 (1)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又)常常(是)在那险阻、僻远并且少有人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2)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如果)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