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一年级上华东师大版3.7《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4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一年级上华东师大版3.7《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4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4 14:5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导语: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古往今来,不论哪个社会,哪个国家,英雄人物虽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的遭遇、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能更普遍、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今天我们就来解读美国杰出小说家欧 亨利在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俄) 《变色龙》
《装在套子里的人》
莫泊桑(法) 《项链》
《羊脂球》
欧?亨利 (美) 《麦琪的礼物》
《警察与赞美诗》情节.人物与常春藤叶1概述小说的情节,常春藤叶对情节和人物有什么作用?对主题有什么作用?
2欧·亨利式结尾,为什么既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叶子是假的可能吗?
<2> 一生一死可能吗?
<3>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
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苏艾劝
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
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境,贝尔
曼病逝。
?
故事情节“最后的常春藤叶”对文章的结构和人物有什么作用?1推动情节发展?生病——病情不断加重 ——高潮—— 活/死(命运逆转)展示故事情节发展
2是本文的线索,琼西和贝尔曼的故事是由“最后一片叶子”串联起来的,100片——不断凋落……5、4、3、2、(倒数)——最后一片叶子串联人物活动
主题得到升华仅写琼珊,作品的主题便仅仅是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公和残酷,表现小人物的辛酸。
有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歌颂的是一种人性美,具体表现为贝尔曼的善良、博爱、献身精神,贝尔门是作家寄托主题的主要人物。
欧·亨利式结尾,为什么既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最后一片叶子竟没有落下,是画上去的是假的,没想到
情理之中:1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上去的,前文中有伏笔,(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3)“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2符合生活逻辑
琼珊是画家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是因为;
——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琼珊竟然活下来而贝尔曼却死了可能吗?琼珊活是可能的因为:1精神动力对病人病情有重要的影响,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2文中有伏笔,医生说希望在于她要不要活下去
贝尔曼突然去世是有必然性。
1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2贝尔曼的年龄、身体状况。
3对肺炎这种病情的介绍。
4风雨交加之夜的环境描写冒雨画叶受凉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
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
结尾的好处:
1、贝尔曼在凄风苦雨中画藤叶
的情节是最重要的,作者却省去了,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令读者回味无穷,达到震撼人心的
效果。2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何关系?琼珊为何一心想死?
3最后一片叶子与贝尔曼的关系 ?
1本文四个人物,谁是主人公?
2从外貌、心理、事业三方面来谈谈贝尔曼是个怎样的
3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
4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和小说中哪些人物直接发生关系?
琼珊 苏艾 贝尔曼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琼珊 :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关爱他人,善良而又活泼的姑娘 贝尔曼:住在她们楼下的老画家医 生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何关系?琼珊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琼珊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
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西恢复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琼西脱离了危险。
琼珊为何一心想死? ②为什么琼珊会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片脆弱的叶子呢?
答:社会环境: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金钱至上、人情冷漠
琼西:单纯、理想/现实(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生活的贫困、事业的不得志和残酷的病魔)的冲突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朗读第28节琼珊为何一心想死? 琼珊本是一个富有理想,又非常纯洁的人,因为病魔吞噬着她的肉体,人间苦难摧垮了她的精神,她没有了生的留恋,一心想离开这令人厌恶的世界,所以她要等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摆脱一切最后一片叶子与贝尔曼的关系1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
2贝尔曼由此付出生命二) 从探讨题目的涵义入手
最后一片叶子:
对琼珊而言:
表层义:叶子的飘落
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
“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的往下飘”
“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而去”
“当她与尘世和友情的联系一片片的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的掌握了她”
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
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主题得到升华:
艺术家的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谁是主人公?① 从他与各方的关系看
② 从小说主题的表现看
从①看,琼西病危,生命维系于“最后一片叶子”,是为了造成悬念,为贝尔门最后杰作蓄势、铺垫。
从②看,作者要歌颂的是一种人性美,具体表现为贝尔门的善良、博爱、献身精神,贝尔门是作家寄托主题的主要人物。
如果把琼西看作主要人物,作品的主题便仅仅是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公和残酷,表现小人物的辛酸。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1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人物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
2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
3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
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重见贝尔曼: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外貌:生活把他扭曲成怪异的模样。心理:内心充满爱,充满温情。事业:失败的画家,但壮心不已。 正因为他具有这种善良的品格,代表了人性中“善”的一面,他才会舍己为人,最后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
答:外貌、事业、性格、人格:
怪异的模样、火气十足,瞧不起别人的温情(掩饰自己的温情其实是因为害怕被人同情)一个失败的画家,还爱说大话,喝酒无节制。一个生活、事业的失意者。
在普通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正面侧面结合 )
贝尔曼是个什么样的人?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
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
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
惜生命代价。“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
”,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
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探讨二、叶子的内涵?叶子自然中的叶子最后的一片叶子对琼珊而言对贝尔曼而言意义 主题得到升华:是老贝尔曼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
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
有价值。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
答:因为这片叶子不仅是贝尔曼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还是贝尔门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门的爱、善、感情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 幻灯片出示罗丹的名言:“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 人物的生活环境人物的生活环境: 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
华盛顿广场东面 艺术区
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 阴暗,潮湿,穷苦 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
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琼珊 苏艾 医生 贝尔曼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人物: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病死,却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讨论小说的三要素: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第二天早晨:琼珊丧失生的信念第三天天色刚明:琼珊重拾生的信念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夜里:贝尔曼画叶子贝尔曼生病贝尔曼被送到医院贝尔曼在医院去世生命固然不能永恒,但绿色却是永恒的,人类的真、善、美更是永恒的常春藤配上冬青 是常见的花彩装饰 两者的配合 呈现一片绿意盎然 常春藤坚忍不拔的特性 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象征了神对我们的爱 无可动摇 我们可以想象,在秋风中瑟缩,在凄风苦雨中飘摇的常春藤叶与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琼珊处境是多么相似,而一片常春藤叶尚要生存,与命运作不屈的抗争,何况是人呢?贝尔曼的杰作使琼珊重又产生了生的信念,并以此作为精神支柱,终于起死回生。贝尔曼患病,年老体弱,无法抗拒病魔,不治而死。贝尔曼的去世使作者所赞扬的人性美达到了顶峰。结局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点:
用人情味,人性相通的温情来给当时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添上一点亮色。常春藤的胜利——生命温情的胜利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细节描写。
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换个角度,如果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老贝尔曼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情节必不可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
情节:
示例:
  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课文小结:
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寻找到使自己生命延续的精神支点!渺小而伟大,平凡却崇高,一个悲悯的普通人骑行在灵魂之颠。——?白芳礼?
1987年,白老先生在家乡吃惊地发现,村里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农活儿的孩子。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这一晚,他一夜没合眼。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这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今年9月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享年93岁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美誉的丛飞。
他是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却始终怀有这样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他在10年的时间里用300多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读书。为了救助他人,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过着极其清贫的日子。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后依然牵挂着贫困山区的孩子,将大家捐助给他的医疗费拿出部分给孩子们交学费。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愿:“如果我死了,将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让我为社会再做最后一次奉献。”他就是享有“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美誉的丛飞。 从1918年开始,美国设立“欧·亨利纪念奖”,每年评比一次,专门奖励那些在短篇小说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浸透着浓郁的美国风味,表现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世态人情。他以人道主义战士的姿态,用幽默风趣而又饱蘸深情的笔墨,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予以特别关注和讴歌,对小人物的心灵和命运进行着深刻地揭示,从而构成了他小说独特的人文关怀。这也是他征服全球亿万读者、赢得大师级小说家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
如果说贝尔门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门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在冷漠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辛酸遭遇,更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例2】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解析】例句是从结果说到原因,改句要以“儒、道、佛”开头,是要求从原因说到结果,即儒、道、佛对他的影响——生活和创作都充满了矛盾,比起原句来,陈述对象发生了变化。因此,答好这道题,除了要正确把握三个分句之间的关系以外,还要能够用一定的话语使之彼此衔接起来。
  参考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