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2016)第六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2016)第六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5 10:2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皇帝的新装》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
2、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学习重点】
熟悉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自主预习案】
一、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滑稽( 
)陛下(
)头衔(
)骇人听闻( 

钦差大臣( 

随声附和(
)炫耀(

勋章( 
)称职(

2.解释下面的词语:
(l)不惜:
(2)炫耀:
(3)称职:
(4)愚蠢:
(5)不可救药:
(6)妥当:
(7)华丽:
(8)骇人听闻:
(9)随声附和:
(10)勋章:
3.一字多音
更衣(

附和(

自称(

系鞋带(

更多(

我和你(

相称(

联系(

4.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一)
导入
同学们,诗意的童话故事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记忆,像《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这些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醉心。那今天就一起去聆听19世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给我们讲讲《皇帝的新装》。
1、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分角色朗读
,边读边想像故事情节。
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2)、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4)、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6)、骑士们: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
(9)、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10)、小孩的父亲: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2、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的话,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呢?
3、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
4、分析文章结构,大致梳理情节脉落。
皇帝的新装
情节
皇帝
引子
___________  
开端
___________  
发展
___________  
高潮
___________
结局
___________
5、根据以下问题,故事接龙复述课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又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在大典上,老百姓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最后结果如何?
6、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7、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8、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9、这个故事有什么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深层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3.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4.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却又敢说实话了?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老百姓胆小怕事,他们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那么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5.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来说出真相?
6主旨探究
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四、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一)
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1、本段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的什么性格特点?
2、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段文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3、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4、“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5、老大臣说假话的主要原因是(

A、骗子的骗术天衣无缝。
B、老大臣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和愚蠢。
C、老大臣既虚伪又愚蠢。
D、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6、文段详写老大臣看新装而略写其呈报皇上,原因是(

A、为了突出表现老大臣的虚伪。
B、为了讽刺老大臣的“称职”。
C、看新装能推动情节发展。
D、呈报皇上不能推动情节发展。
(三)
①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句中“天真”在文中的含义是


A、形容声音甜美
B、形容单纯幼稚
C、形容心地纯洁
D、形容无所顾忌
2、文段属于全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着意突出的中心人物是(

A、皇帝
B、老百姓
C、小孩
D、内臣们
3、第④段的话和第⑤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4、文段中画线部分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5、人们都说谎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检测案】
1、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是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给一代又一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巨人,你们班要举办一次纪念活动,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
(1)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主题:____________

(2)围绕你确定的主题,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朗诵的要领和技巧,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诗歌的主题、形象和意境,总结、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3、感悟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朗诵的要领和技巧,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诗歌的主题、形象和意境,总结、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助读资料】
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指由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和事物。联想必须有相似点和相关点。 想象,是这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人们虽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还必须进行再创造。
意象:
意象即表达主观情感的客观外物。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心中之“意”与外在之“象”的结合体。
例题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月亮——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飘渺( ) 隔.着( ) 镀.金( ) 卸.下( ) 闪烁.( )
白昼.( ) 焚.起( ) 溅.起( )
2、解释下列词语 飘渺:__________ 定然 : ___________
闪烁:____________ 子午线 :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作者________,我国________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文学方面著作很多,有诗集________,话剧________等。《天上的街市》写于________年,收在他的第二部诗集________中。
吴望尧,笔名________,________现代派诗人,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天上的街市》
一、读一读
利用工具书,参照课下注释,通读全诗。做到准确朗读,积累文中的重点词汇。
2. 诗人所想像的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用几个词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人文中所描绘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呢?作者想以此来表达什么?你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试着再读读这首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生活中某种特定的景物作为依附,在诗里诗人借助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一品
聆听本文的范读,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试着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品读这首诗歌,并在课文中标注出停顿和重音。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诗人为什么会从街灯联想到明星?

2.第一节诗中,暗示天上有“人”的一个词是 。
3.第二节诗写想像中的街市,是从第一节的“_____________”自然引出的。
4.“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在“你看”后加上逗号的理由是什么?
5.诗人对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进行了改编,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四、当你读完此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人笔下的星空.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太阳船》
一、初读感知
1、泛读课文,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太阳船》,你觉得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诗人把太阳想象成一艘“镀金的巨船”,你会把太阳想象成什么?仰望星空,你又会有什么新奇的想象和联想?选择一个天体(如星星、月亮),发挥想象和联想,试写一首小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纸船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下边句子中的“/”和“加粗字”分别表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哪一句不恰当?( )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2、作者用叠纸船、漂纸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见到了这只小船,她会想些什么?试以“母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常常用写梦境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冰心明知纸船无法漂到母亲的身边,却希望它能进入母亲的梦中。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类似这种写法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女娲造人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qi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案
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qi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目标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注音并释义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试复述课文。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及神话这一文学体裁。
二、指导学习
研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阅读理解《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投影:
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ɡēnɡ,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4)作者的评述,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2.恰当地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同学,举行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
(四)、研读课文
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请学生讨论,谈谈理解。
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请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类神话的魅力何在,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热情鼓励。
5、神话具有哪些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神话故事?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五)、课堂小结
正因有了作者大胆新奇想像的演绎与扩充,女娲造人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溢着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人类感念造人神女娲,感念她带到人世间的爱与温情,现实中人在澄澈的心湖底有谁没有珍存母亲勤劳、质朴的身影?愿这欢欣与愉悦如不断流淌的小溪,一路唱着欢歌前行。
三、达标
提升
1.阅读《淮南子 姮娥奔月》
投影: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注:1.姮(hénɡ)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又称“嫦娥”。这则神话流传至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姮”为“嫦”。
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后汉书 志 天文(上)》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羿(yì),传说中夏代有穷民的君主,善于射箭。一说是尧时善于射箭的武士。西王母,传说中的仙人名。
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像,进行人性化的改写。
为学生荐读鲁迅《故事新编 奔月》。故事梗概:善射的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无物之阵”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嫦娥熬不过这样的生活,终于吞下金丹,独自向天上飞升。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
24
寓言四则
【学习目标】
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重点难点】
能独立分析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会运用“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资料助读】
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4、《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读了课文后,独立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宙斯(
)庇护(

较量(

凯歌(

遽(

髀(

跛(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
”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
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课堂导学
一、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寓意写在书上)
二、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思考下面问题。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
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⑤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4、除此之外,你还懂得了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1)相同点: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①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除了这二点之外,请再写出一点不同之处,能写出二点更好。把内容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三、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 他说了些什么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课时练习】
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完成下列问题。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此“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战斗前:
战斗后:
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文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蚊子和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穿井得一人》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对照《穿井得一人》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1、 给加线的字注音
溉汲( ) 杞人( ) 崩坠( ) 躇步
( )
跐蹈( )舍然( )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线的词。
常一人居外( )
及其家穿井( )
国( )人道之( )
不若无闻也( )
丁氏对( )曰
闻( )之于宋君
3、翻译下列句子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朗读训练】
1、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自读
3、提读
【课堂导学】
认真阅读《穿井得一人》并口头翻译,之后再回答下面问题。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课堂检测】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拓展迁移】
瞎子摸象

《涅槃经》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 ①萝菔:萝卜。②箕:簸箕。③臼:舂米的石臼。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  B.接触)(  )
②汝见象类何物 (A.象  B.相同)(  )
2.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3.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4.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课堂作业】
整理译文
第三课时《杞人忧天》
一、对照《杞人忧天》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认真阅读《杞人忧天》,并独立翻译成现代文,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课堂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身亡所寄(
)
亦不能有所中伤(
)
躇(
)步跐(
)蹈其
人舍(
)然大喜
2、解释词语意思:
①忧天地崩坠(
)
②天果积气(
)③只使坠(
)
④因往晓之(
)
⑤身亡所寄(
)⑥
积(
)块耳
⑦人舍(
)然大喜
⑧在天中行止(
)
3、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4、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5、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四、拓展迁移
(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9、解释句子中“之”的含义:⑴诸儿竞走取之
)⑵人问之(
)⑶取之信然(

10、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什么作用?
11、译句: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⑵取之信然。
12、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13、用简短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内容。
(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子无敢食我也。(无:

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⑶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15、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⑵虎以为然(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
16、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它们,代百兽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狸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⑶兽见之皆走(  )
17、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⑵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
18、从寓言中可提炼出一个成语,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
19、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古今词义。⑴子无敢食我也。  子:古义
 今义
⑵兽见之皆走。  走:古义
 今义
20、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21《皇帝的新装》教学案答案
一、预习、导学
  
1、jī、bì、xián、hài
、qīn
、hè、xuàn、xūn、chèn
2、(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望J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课内探究案】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2、骗、
3、这个故事通过爱慕虚荣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要自欺欺人,不要爱慕虚荣。
4、略5、略
6、童话一开头就对皇帝嗜好新衣成癖极尽渲染,两个骗子毫无顾忌、大胆行骗,竟在皇帝身上施展拳脚,
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点。赋予奇怪特性的新装,不但迎合皇帝的虚荣,而且用以检验臣民,巩固统治,这样对皇帝就更具吸引力,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
7、三个场面类似而不同,情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臣属丑恶可笑的嘴脸。①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进一步的动作。②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用疑问句,年轻得志自我怀疑。③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他当时惶恐的心态。总之,三个人中对老大臣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而对大臣的描述则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出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8、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讲出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孩子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因无私才无畏。相形之下,皇帝、骗子、臣民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
9、这个故事通过爱慕虚荣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要自欺欺人,不要爱慕虚荣。如果大家都像故事中的小孩子那样敢于说真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纯洁、真实。

深层探究
1【交流点拨】(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胡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交流点拨】因为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人说自己不称职,百姓怕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给人说愚蠢,所以都不敢说真话了。
3【交流点拨】“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4【交流点拨】老百姓开始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大人们说的都是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们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穿是买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5【交流点拨】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
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6【交流点拨】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四、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一)1、写出了一位爱慕虚荣、大肆挥霍、不理国事的皇帝形象。
2、这一段是故事的序幕,它为骗子骗皇帝、皇帝及文武百官受骗而且还骗别人,以至最后上演皇帝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闹剧作了准备。
(二)
1、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
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
2、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
3、C
4、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5、D
6、A
(三)
1、B
2、A
3、.第④段是写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⑤段则直接描写市民已认可并说出这个事实,前面还有疑惧,后者则已解脱心理压力。
4、心理描写。揭露皇帝虚伪、卑鄙、愚蠢的本质。
5、
因为他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愚蠢或不称职,同时害怕得罪皇帝。
【拓展检测案】
1、(1)安徒生童话伴我成长
(2)略
22 诗二首答案
【课前预习】
1、2、略 3、郭沫若 现 《女神》 《屈原》 1921 《星空》 4、巴雷 台湾 《地平线》 《玫瑰城》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 2、光明、美丽、富庶、幸福、自由。 3、在民间故事中,王母娘娘只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诗中却没有这种限制,他们不但可以自由来往,而且可以在天街闲游。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4、联想: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相似点:星星点点,时隐时现).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二、1、这首诗诗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朗读指导:
(1)朗读时节奏不宜太强,声音不宜太大,速度不要太快,要轻松、柔和、舒缓. (2)要注意节奏的划分和重音的强调.节奏一般按语意段来划分,需要重点突出强调的地方,则读重音.
(3)朗读时要读出这诗的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韵味. 远远的 / 街灯 / 明了,
好像是 / 闪着 / 无数的 / 明星(xīng). 天上的 / 明星 / 现了,
好像是 / 点着 / 无数的 / 街灯(dēng).
我想 / 那缥缈的 / 空中,
定然有 / 美丽的 / 街市(shì). 街市上 / 陈列的 / 一些 / 物品,
定然是 / 世上 / 没有的 / 珍奇(qí). 你看, / 那浅浅的 / 天河,
定然是 / 不甚 / 宽广(guǎng). 那 / 隔着河的 / 牛郎 / 织女,
定能够 / 骑着牛儿 / 来往(wǎng). 我想 / 他们 / 此刻,
定然 / 在 / 天街 / 闲游(yóu). 不信, / 请看 / 那朵流星,
是他们 / 提着灯笼 / 在走(zǒu). (“不甚”重读,强调天河的浅,“牛郎”、“织女”、“来往” 、“闲游”、“灯笼”重读,突出他们的幸福生活,“流星”是作者想象的始发点,所以这些词语都要重读.)
三、7. 街灯远望,光线忽明忽暗,正与望见的天上的星星类似;为从人间延伸到天上作铺垫。 8. 点9. (人间的)街灯 10. 仿佛诗人指引着读者在看;也表示视线延伸向无穷远处的天河。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1.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苦难的人民的同情。略
第二课时
一、1、略
2、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二、1、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三、1、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四、 诗人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热爱生活,富有童心的人。 四、略
【拓展阅读】
1、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音的理解。诗歌朗读的重音是本句强调的内容。C句的“我”和“叠
着”在前面都已经出现,不应该是本句的重点。本句的重点应该是“不灰心的”“每天的”,所以重读应该在这两处。答案是:C。
2、 此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理解中心——作者用叠纸船、漂纸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
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的基础上才能揣摩出母亲的心理。另外要注意答题时要站在母亲的角度来表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3参考答案:
(三)1.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4)作者的评述,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四)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等;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等。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
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神话中的主人公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像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女娲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像的偶然诱发,极富于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3.这种说法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的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4.
提示:(1)这类神话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2)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像,这是非常有趣的。(3)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如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5、神话的主要特点是: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女娲造人
24《寓言四则》答案
课前预习 1.略
2.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①大模大样 ②张牙舞爪 ③洋洋自得 ④不可一世 4.①.√ ②.× ③.√ ④.× 5、C 6、B
7、请你自己用心去概括,相信自己,参考答案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被小人物打败。
★ 课堂导学 一、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④略
⑤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 二、 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骄兵必败
2、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3、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略
【课时练习】
此“笑”揭示出他内心的骄傲,极传神地表现了他轻视别人的心理活动。 2.是因为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胜利的信心;是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3.自命不凡(或:妄自尊大);骄兵必败 4.B
【拓展迁移】1.①A②A 2.略 3.示例:看待事物要有全局的眼光,切忌以偏概全。4、略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 略
等到 说、讲 不如 无、没有 告知、开导 同“释”解除、消除 3、(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第二课时【课堂导学】
一、1、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课堂检测】答案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三、以讹传讹
第三课时
二、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 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2、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6、略
三、课堂检测
答案参考:
2、倒塌,坠落;2、果然,果真;3、即使;4、四方
3、杞人忧天。
4、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5、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四、拓展迁移
9、⑴代词,代李子⑵代词,代王戎⑶代词,代李子 10、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意近即可) 11、略 12、信服(意近即可) 13、略 14、⑴不⑵违背⑶于是,就⑷害怕 15、⑴B⑵A 16、⑴A⑵C⑶D 17、⑴A⑵C 18、狐假虎威 19、⑴第二人称,您;儿子⑵跑;行走 20、这篇短文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