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5 10: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年秋学期省莒县桑园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憎恶(zēng)   狼藉(jí)   颓唐(tuí)   尴尬(gān)
B.涎水(xián)
踌躇(chú)
举箸(zhù)
嫉妒(jí)
C.琐屑(xiè)
震悚(sǒng)
骷髅(kū)
猝然(cù)
D.惧惮(dàn)
半晌(xiǎng)
抱歉(qiàn)
愧怍(z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2分)
A.烦燥    粗拙    噩耗    长途跋涉
B.霹雳
颠沛
渴慕
世故人情
C.取谛
疏懒
掺假
穷愁潦倒
D.肿涨
赋闲
孤孀
大亭广众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那年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真是祸不单行。
B.信客的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
C.她给孩子们讲“长毛”的故事,虽说是随意编造的,可她讲得绘声绘色。
D.父亲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就是喜欢与人争个长短,较个高低,他连村长都不放在眼里。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所谓“以人为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顺应民心,而不是修正民心。
B.别人没想到的事,你想到了;别人想到的事,你做到了。
C.我们今天谈的是为什么分数不是衡量教育和人才的唯一标准?
D.这所学校的规模不算太大,全校只有五、六百名学生。
5.下面文学常识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
B.朱自清——《背影》——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C.钱钟书——《围城》——小说
D.余秋雨——《信客》——小说
【解析】《信客》不是小说,而是一篇散文。
6.下面是某同学习作中的一段文字,其中画线的A、B两处有语病,请你指出病因并修改。(4分)
窗外,雨蒙蒙地下。A:“好难闻啊!”一股刺鼻的异味儿打破了我的思绪。B:我抬头一看,一个约莫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吐了一地。我心里一颤,一个娇小的身影浮现在我的脑海,泪水也夺眶而出。
A处:“打破”与“思绪”搭配不当,应改成“打断”或“打乱”。
B处:“左右”与“约莫”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
7.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A.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不幸被贬的友人王昌龄的,是一首充满同情与关切的诗篇。
B.首句见情于景,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凄婉哀鸣的子规鸟入景。营造出笼罩全诗的飘零之伤、离别之苦。而次句则写王昌龄被贬的伤感与诗人的痛惜之情。
C.后两句是直抒胸臆。诗人与友人关山重隔,无以相从,只有将自己的怀念之情寄托于一轮明月,交付那位不幸的迁谪之人。
D.诗人通过奇妙的想象,将本来无情的明月人格化。此意境使整首诗获得了深厚而隽永的情感魅力。
8.请参加“走近最美的人,感受大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回答问题。(8分)
【至死大爱】
从被铁片击中,到最后瘫倒在驾驶座上,杭州长途客运司机吴斌在巨大的伤痛下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等一系列安全动作,用生命履行了一位司机的职责。吴斌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落泪。从平民到英雄,不是因为危急事件中这1分16秒的壮举,而是因为吴斌“安全行驶”100万公里,没有一起交通违章,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正是一个平凡生活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吴斌,铸就了一个不平凡的英雄吴斌。
(1)吴斌对他人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2分)
①在自己身受重伤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他人的安全。②他崇高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本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爱心接力】
河南郑州“陇海大院爱心集体”39年来接力照顾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者高新海,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给予年度人物颁奖词是: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陆,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2)“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3分)
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跨国至爱】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在其他国家撤回医疗队时,中国毅然派出援非医疗队。在当地支持与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3)请你给中国援非医疗队写一段颁奖词。(3分)
医者仁心,为了病人的需要,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同样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飞过半个地球,奉献了自己的医术和爱心。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愧疚(15分)
①角角落落,瓶瓶罐罐,都种着花花草草。红红的月季越过墙头,白白的蔷薇爬上屋顶,栀子花开呀开,甜香甜香的——我家院子,因为母亲,变得很美很美。嫩黄嫰黄的玉米皮,经过母亲的手,不久就成了圆圆的“蒲团”。我,母亲,胖乎乎的猫咪,舒坦坦地各占一席,又相互偎依。母亲拿着芭蕉扇,驱赶不怀好心的蚊子,不紧不慢地,有时会忽然拍到我的头上。
②“牛郎织女快团圆了。”母亲望着星星,絮絮叨叨这个烂熟的故事。讲完照例要说:“该背书了,我不说你是不背的。”我打着哈欠,嗫嗫嚅嚅。至今,我还觉得奇怪,我背那些文章,母亲听不懂,却总爱听。等我打起精神,背得带点感情的时候,她那摇动的芭蕉扇,也仿佛打着拍子,连那猫咪也伴和着,温柔地咕噜咕噜。这样的夜晚,总是撩人心弦。
③“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有一晚,我背江淹的《别赋》,母亲忽然打断我说:“‘春草’‘春水’和‘绿波’,我听得懂了。”接着问文章里说的是什么,我对她讲了,不想,这一讲,她伤心起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文章也做到别人心里了。亲近的人出远门,谁不难受!就说我和你爹,早先,他到高丽国去,家中只留下我一个人——你哥那时还不知在哪儿刮旋风呢!——你爹每次来家,只过个年,一开春就上路,他前脚走,我后脚端起洗衣盆追,一直追到春草刚发芽的东河边,看着他过大桥;那桥下面哗哗流着的水,不就是‘春水’和‘绿波’吗?唉,男子汉到底心硬,就像那大桥的水,连头也不回,我可忍不住,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河里滚。哪一年不是如此呢!”
④我爹是一个能干的石匠,年轻时就漂泊海外,打工异乡,一去就是四十多年,有时几年不回家,只为省下路费,给家里多捎几个钱。母亲叙说着和爹别离的情景,也使我难过,以致每每再读《别赋》,都不禁暗自落泪。
⑤一个秋夜,窗外月如钩,屋内灯如豆,我和母亲坐在暖炕上。“为什么好久不背书了?”母亲问我。“现在读的是新书,不用背。”她似乎很诧异,要我念一段给她听。我便逐字逐句地朗读《背影》,还没念完一段,母亲便欣喜地说:“这书好懂!”当我念到买橘子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又爬上月台,儿子瞧着他的背影流泪的时候,我母亲竟也哭了。过了好一会儿,她说:“这书写得太真切了,就像你爹去国外,每次我看着他跨过东河大桥,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这一辈子有了他多少背影!可现在,一连三年没见他的背影了!”
⑥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并且以后多年,不断忆起:中等个儿,头戴灰色毡帽,身穿粗布夹袍,上罩线呢马褂,肩挎旧钱褡子,褡子一头鼓鼓囊囊,里面装着甜饼、熟鸡蛋、母亲亲手做的纳底鞋——步履匆匆,渐行渐远,渐远渐小,以致于无。
⑦小时候,爹每次离家,我都一路小跑,追着喊:“爹!你回来呀!”爹头也不回,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
⑧直到他年近花甲,我仍然追他过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再挺直,脚步也蹒跚起来了。唉!
⑨我当时想,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来多好啊!后来,他就去世了。再后来,爹的背影似乎变得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挥汗如雨的背影、伏案疾书的背影、奔走战场的背影——这些背影会不会变得模糊?一个民族的背影呢?一个时代的背影呢?
⑩一个人的背影,曾经打湿两代人的眼睛;一篇文章,可能打湿无数代人的记忆。
我轻轻拿起笔,又迟迟放下。心中充满愧疚!
(取材于丁宁同名散文,有改动)
9.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4分)
①营造了美好温馨的氛围。②表现了母亲的能干和慈爱。③为下文母子夜读做铺垫。
10.本文在第③段、第⑤段两次写母亲流泪,请分别概括两次流泪的原因。(4分)
(1)第一次:①年年与父亲离别。__②父亲“心硬”。
(2)第二次:①与父亲离别很久。②被《背影》中的场景激起共鸣。
11.文中第⑦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联系全文分析。(4分)
爹头也不回,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
①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白描)。②刻画了一个即将外出打工的父亲形象。③他抛妻别子,说“回”“头也不回”内心痛苦而克制;他口称可“回”以哄小儿(催儿回家以减别苦),内心慈爱而内敛;他语言简短,快步离开,言行干脆而果断。
12.从本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关于读与写的启示?请简要写出3点。(3分)
①要多读多背。②联系生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③文章若要写得真切,需反映生活的真实。④文章要以情动人,写到别人的心里去。⑤有写作念头就及时动笔。
(二)夜深了,花睡了(16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_
回到家里,把那孤零零的三五朵百合放在水瓶里,我好像看见了丈夫的苦心。他何尝不想买上一大缸百合,可口袋里的钱不敢挥霍。毕竟,就算是一小束,也是他的爱情。
那一次,是我的浮浅和急躁伤害了他。之后我们再没提过这件事。四年后,我去给丈夫上坟,进了花店,我跟卖花的姑娘说:“这五桶满满的花,我全买下,别担心价钱。”
坐在布满鲜花的坟上,我盯住那一大片花色和黄土,眼睛干干的。
以后,凡是百合花上市的季节,我总是站在花摊前发呆。
一个清晨,我去了花市,买下了数百朵百合,在那间房中摆满了它们。在那清幽的夜晚,我打开家里所有的窗和门,坐在黑暗中,静静地让微风吹动那百合的气息。
那是丈夫逝去了七年之后。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
(原题为“夜深花睡”。选自《你是我不及的梦》一书,有删改)
13.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最爱“百合花”?(3分)
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更是作者夫妇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象征。
14.读下面的句子,联系前文,试揣摩此刻“丈夫”内心的复杂情感。(3分)
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一是为买百合花送给妻子,反遭妻子责骂而感到委屈;二是为自己失业不能让妻子过上幸福生活而感到愧疚。
15.通读全文,试简要分析“丈夫”的性格特点。(3分)
深爱自己的妻子,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忘给妻子买百合花;能忍受委屈;在遭到妻子责怪时,不发火、不辩解,默默地弯腰拾起百合花。
16.文章写了哪些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作者回忆了夫妻二人所度过的岁月,重点写了丈夫为“我”买百合花,反遭自己责骂及丈夫死后上坟等事件,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深深的爱和追悔莫及的怀念之情。
17.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在结尾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下面语段,分析二者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4分)
(1)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背影》)
都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夜深了,花睡了》)
即由眼前所见引发回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 (2014,荆门)最后的绝招(15分)
“面人雷”,当然姓雷,但叫什么名字,谁也不清楚。他是吃捏面人这碗饭的,六十来岁,骨骼清奇,黄面短须,双眼锐亮,像鹰眼,有点儿冷。
只要不下雨落雪,“面人雷”会准时出来摆摊。他的行头很简单:一只可收放的小支架,上面挂一个纸板,正中写“面人雷”三个大字,两边各写一行小字:“为真人捏像”“以绝技传家”。再有一个小木箱,里面放着捏面人的原料和工具。他捏面人很快,顾客站个十来分钟就行,称得上是“立等可取”。顾客满意了给钱;觉得不像,他不取分文,而且立刻毁掉,再不重捏——这样的情景似乎从没出现过。他捏面人,先是几个手指翻飞,很快便成形,再用小竹片、小剪刀和细铁签修一修,无不形神毕肖。
闲暇时,“面人雷”会安静坐下来,手里拿着面粉,两只眼睛左瞄右瞅,专捏那些有特点的人物。如那些“老江湖”,算命测字的“半仙”,街头卖艺的赤膊汉子,强讨巧要的乞丐……当然,他也捏那些在广场游荡、乘机作案的小偷,专门“碰瓷”的骗家,还有避着人做“白粉”生意的……捏好了,悄然放入木箱,秘不示人。
这么大广场,这么多人流,各类案子总会发生的。负责车站治安的警察,常会秘密把“面人雷”找去,请他帮忙破案。“面人雷”会把那些涉案疑犯面人拿出来,冷冷地说:“只管抓就是,错不了。”
他们知道“面人雷”靠这手艺吃饭,便要按人头给钱。“面人雷”说:“这算是我的义务,免了!只是……请你们保密,给我留碗饭吃。”小偷抓了;“碰瓷”的抓了;贩“白粉”的也抓了。
那些面人捏得太像了,一抓一个准。
一个秋天的深夜,无星无月,风呼呼地刮着。
“面人雷”睡得正香,门闩被拨开。屋里突然亮起了灯,被子被猛地掀开,三条大汉把“面人雷”揪了起来。
“面人雷”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很镇静,说:“下排琴,总得让我穿上挂洒、登空子,戴上顶笼,摆丢子冷人哩。”
“面人雷”说的是“春点”,也就是江湖上的隐语。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汉子,脸上有颗痣,说:“上排琴(老哥),是你把我们出卖了,你该懂点规矩,今晚得用青于(刀)做了你!”对方掺杂着说“春点”,气氛也就有些缓和。
“面人雷”笑了笑,也不绕弯子:“我这把年纪了,死也不足惜。兄弟,我捏了一辈子面人,让我最后为自己捏一个吧,给老家的儿孙留个念想。不过一会儿功夫,误不了你们的事。也不必担心一个年老体衰的人,还能把你们怎么样。”
三个人同意了。
“面人雷”打量了他们几眼,说:“谢谢。”然后拿出一大团面粉和工具,坐在桌前,对着小镜子捏了起来。
三个人坐到一边去,抽着烟,小声地说着话。他们知道这个老江湖懂规矩,他们也做到仁至义尽。
“面人雷”很快就捏好了,是他的一个立像,三寸来高,右手拿着小竹片,左手握拳。底座边刻上一行字“手中有乾坤。‘面人雷’自捏像。”
那三个人拿着面人轮流看了看,随手摆在桌上。
夜很深很暗,一行人急速远去。
两天后,在二十里外的深渠里,发现了“面人雷”的尸体。
人命关天,公安局很快就找到了“面人雷”的住处。在现场勘查时,只找到了一叠汇款存根和几封家信,还有桌上那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其外,几乎没有什么线索。
刑侦队长是个年轻人,业余喜欢搞雕塑。他把“面人雷”的自捏像放在办公桌上,关起门来看了整整一天。他发现那只形如利刀的小竹片,尖端正对着那只握着的拳头,而拳头从比例上略大,似乎握着什么东西。手中有乾坤?他小心掰开那拳头,掌心出现了几个极小的面人!在放大镜下一看,眉眼无不清晰,其中那个脸上有痣的汉子是个黑道上的头目,曾因诈骗坐过牢。
几个疑犯很快就被捕归案。
“面人雷”追悼会非常隆重,正面挂着“面人雷”的遗像——是那尊自捏面人的放大照片。
侧面是一幅挽联:
手中有乾坤,小技大道。
心中明善恶,虽死犹生。
(选自《小小说》,作者聂鑫森,有删改)
18.赏析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外貌描写,突出“面人雷”目光犀利、精干冷峻的特点。
19.阅读第二段,用三个短语概括“面人雷”技艺高超之处。(3分)
工具简单__立等可取__形神毕肖(意思相近即可)
20.概括“面人雷”的形象特征。(2分)
技艺高超、善恶分明、从容自信、有胆识、有智谋。(抓住三点即可)
21.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结尾加点的“手中有乾坤”的含义和作用。(4分)
一语双关,看上去“面人雷”自夸捏人技艺高超,实际上是暗示自捏像手中藏有破案的玄机。
22.“最后的绝招”作为文章的标题,妙在何处?(3分)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了人物形象。
三、作文(50分)
23.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细微之处见真情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③字数600字左右。
(2)以“他(她),其实很美”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并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察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