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知识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
教学目标
熟练了解角是轴对称图形和角平分线的定义,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
线;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综合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难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二、知识讲解
考点1尺规作图画角平分线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M,交OB于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的内部交于点C。
(3)、画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考点2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的数学表示:
如图,已知OE是∠AOB的平分线,F是OE上一点,若CF⊥OA于点C,DF⊥OB于点D,则CF=DF.
定理的作用:
①证明两条线段相等;②用于几何作图问题;
考点3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在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定理的数学表示:
如图5,已知点P在∠AOB的内部,且PC⊥OA于C,PD⊥OB于D,若PC=PD,则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定理的作用:
用于证明两个角相等或证明一条射线是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注意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逆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
考点4
关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定理:
(1)关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点的定理: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6,如果AP、BQ、CR分别是△ABC的内角∠BAC、∠ABC、∠ACB的平分线,那么:
①AP、BQ、CR相交于一点I;
②
若ID、IE、IF分别垂直于BC、CA、AB于点D、E、F,则DI=EI=FI.
定理的作用:①用于证明三角形内的线段相等;②用于实际中的几何作图问题.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位置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
三角形三个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在△ABC中,∠C是直角,AD平分∠BAC,交BC于点D。如果AB=8,CD=2,那么△ABD的面积等于 。
【例题2】
【题干】如图,点D为锐角∠ABC内一点,点M在边BA上,点N在边BC上,且DM=DN,∠BMD+∠BND=180°.
求证:BD平分∠ABC.
【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角平分线的性质.
【例题3】
【题干】如图,在△ABC中,BD=DC,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BE=CF,在这个图中不再添加辅助线和字母,解决下列问题:
(1)除由DE⊥AB,DF⊥AC所产生的直角和其余已知条件外,请你分别写出图中两对相等的角和两对相等的线段(不证明);
(2)请证明:AD是∠BAC的平分线.
【例题4】
【题干】如图,△ABC中,∠C=90°,AC=BC,AD平分∠BAC,DE⊥AB,垂足为E.求证:△DEB的周长等于AB的长.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题文】如图所示,DE⊥AB,DF⊥AC,AE=AF,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BD=CD
B.DE=DF
C.∠B=∠C
D.AB=AC
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角平分线的性质
2、三角形中,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
A.三条高线的交点
B.三条中线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
3、如图,AB=AD,∠ABC=∠ADC=90°,则①AC平分∠BAD;②CA平分∠BCD;③AC平分BD;④BD平分∠ADC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只有①
【巩固】
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其理论依据是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
A.SAS
B.HL
C.AAS
D.ASA
2、若∠AOB的平分线上一点P到OA的距离等于5,Q是射线OB上的任一点,则关于PQ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Q>5
B.PQ<5
C.PQ≥5
D.PQ≤5
【拔高】
1、已知,如图,∠B=∠C=90 ,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
(1)若连接AM,则AM是否平分∠BAD?请你证明你的结论;
(2)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考点:角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
点评: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中考中比较常见的知识点,一般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
2、如图所示,BD=CD,BF⊥AC,CE⊥AB,求证:D在∠BAC的角平分线上.
课程小结
1、尺规作图画角平分线
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3、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4、关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定理第1课时
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
【学习目标】1、会画已知角的平分线
2、能通过逻辑推理验证所作图形是角平分线
【学习重点】掌握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作法
【学习难点】从作图过程中找到已知条件,通过逻辑推理验证所作图形为角平分线
【教学流程】
学习流程(教学流程)
学法指导(个性修改)指导:边作图边口述作图步骤和作法。指导:倒推法进行分析,由问题入手倒推到已知条件。
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我手中的三角形,如果我要将其中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哪些方法?生:用量角器量、翻折、用直尺和圆规师:①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习目标。②若学生说不出用尺规作图,则这样引导: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可以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画一个角等于已经角,那么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可否画这个角的平分线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展示目标:(大家齐读一遍,教师解读目标)1、掌握尺规的基本作图三:画已知角的平分线2、能通过逻辑推理验证所作图形是角平分线过渡: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同时培养大家的学习能力,今天,我们的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方式,今天的课堂由同学们作主,同学们就是小老师,现在就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按照老师提前分给你们的任务,进行对学、群学和预展,为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否要规定时间)三、学习导引:1、引出角平分线作法。过渡:刚才的这一环节每个组的同学都表现得非常好,所以老师要给每个组加上满分4分,现在就有请PK小组决出胜负。下面掌声有请第一个展示小组为大家展示“利用尺规如何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师:刚才这位老师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整个作图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成几步呢?生: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学生口述作法师:在第二步时为什么要取大于线段BC长的一半为半径画弧呢?
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抽学生上台演示小于一半不能产生交点。师:同学们,记得作完图后还要作答(多媒体展示)2、验证所作射线为角平分线。过渡:同学们,第一个展示小组为我们介绍了怎样画一个角的平分线?他们画出的就一定是角平分线吗?如果是,如何验证呢?下面有请第二个展示小组为大家介绍他们的验证思路。师:这个小组通过“边边边”证三角形全等验证了所作的射线就是角平分线,这说明这种作角平分线的方法是可行的。师:既然可行,那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作图工具,完成巩固提升练习1、2题。三、小组合作,展示提升。1、如图,已知∠A,试作∠B=
∠A
(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如图所示,作出△ABC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然后观察有什么特点?(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四、课外思考题。先作平角∠AOB的平分线OC,然后反向延长OC得到直线CD,则直线CD与直线AB是什么关系?(一)引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知道运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首先,我要检查大家对前面2个基本作图的掌握情况。那么利用尺规还能画角平分线吗 ?(二)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尺规画线段,那么你能利用尺规作图将一个角两等分吗 利用尺规作图画角平分线.?请同学们探索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已知∠AOB,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出已知∠AOB的平分线.?请各小组同学讨论、探索、交流、归纳出具体的作图方法.?例1
已知∠α与∠β,求作一个角,使它等于(∠α+∠β)的一半.?分析:要完成这个作图,先作出等于(∠α+∠β)的角,再作平分线即可.?
已知、求作、作法由学生自行完成.(略)?例2
已知三角形中的一个角,此角的平分线长,以及这个角的一边长,求作三角形.?分析:首先作出符合条件的图形草图,分析图形的特征,然后确定作图的顺序,写出已知、求作、作法,作图中遇到属于基本作图的,只叙述基本作图即可.
已知:∠α,以及线段b、c(b<c).?求作:△ABC,使得∠BAC=∠α,AB=c,∠BAC的平分线AD=b.?作法:(1)作∠MAN=∠α.?(2)作∠MAN的平分线AE.?(3)在AM上截取AB=c,在AE上截取AD=b.?(4)连结BD,并延长交AN于点C.?△ABC就是所画的三角形.(如图)?例3
已知三角形的一边及这边上的中线和高(中线长大于高),求作三角形.同学们先自主思考探索,然后各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归纳出具体的作图方法.再请学生代表上黑板示范,并解释原由.?例4
已知直线和直线外两点(过这两点的直线与已知直线不垂直),利用尺规作图在直线上求作一点,使其到直线外已知两点的距离和最小.?同学们先自主思考,然后各小组交流意见,完成作图.?练习教材练习第1、2题.?(三)小结?1.尺规作图的五种常用基本作图.?2.掌握一些规范的几何作图语句.?3.学过基本作图后,在以后的作图中,遇到属于基本作图的地方,只须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即可.?4.解决尺规作图问题,先作出符合条件的图形草图,再确定具体的作图方法.?
A
A
B
C
A
O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