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
0
2
5
九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模式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1922年——1991年)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苏联疆域示意图
列宁
沙俄
1917年
十月革命
苏维埃俄国
1922年
苏联成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年
苏联解体
俄罗斯
1547年
发展历程:沙俄(1547—1917)
苏俄(1917—1922)
苏联(1922—1991)
俄罗斯(1991—至今)
从沙俄、苏俄、苏联到俄罗斯;从弹丸小国到庞然大物;从拿破仑到希特勒都止步于此国;原因何在?有何启示?
整体感知·规律探究
点击播放视频
其他的资本
主义国家
俄国国内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
国外
国内
联合起来
三年内战
(1918——1920)
不甘失败!
制度不同!
苏俄单独退出一战!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当时的局面是:
壹
退一步,进二步
新经济政策
贰
沉重代价的发展
苏联工农业建设
叁
高度集中体制
苏联模式
中国传统
【2022课标】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退一步,进二步
新经济政策
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沉重代价的发展
苏联工农业建设
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工农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高度集中体制
苏联模式
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01
02
03
【教学重点】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
【突破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列出表格列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两种经济政策。
【教学难点】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突破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视频等,理解两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并理解苏联模式。
第壹部分
【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观看视频,思考:三年内战的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渡过了难关,但同时带来什么问题?
01、退一步,进二步
新经济政策
点击播放视频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脱离了苏俄的国情,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引起了人民对苏维埃的不满,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它实际上也违背了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在继续…
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工人常常处于饥饿之中,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工农联盟受到威胁。在唐波夫省、乌克兰、顿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等地,不断出现农民以各种形式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目标导学一、退一步,进二步: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时间
3)目的
4)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年)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国家统一分配
征收粮食税
1921年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肯定市场和商品经济的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允许私人经营经营中小企业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自由买卖税后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有利于经济
发展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的概况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直接目的)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根本目的)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5).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想社会主义过渡。
7).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8).影响:
9).启示:
①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对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②标志着找到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6).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建设道路的可贵探索
材料 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用来城镇,因为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诊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内战时,宛如墓地的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突然生机盎然,嘈杂的贸易商人、忙碌的出租车司机、灯火通明的商店和街道,好像重又回到1917年之前。
3、评价新经济政策
【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新经济政策是蕴含着深切的民生情怀和丰富的民生思想,
它不仅是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贵探索,
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真正源头。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后退一步: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贰部分
02、 沉重代价的发展
苏联工农业建设
【问题探究2】苏联工业化成就的原因?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了解苏联工业化概况。
列宁1870-1924
点击播放视频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苏联的国土面积达到了224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第一的国家。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沙俄
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17年
十月革命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俄罗斯
1、苏联的成立
如何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沙俄”: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
“苏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1922年苏联成立前苏维埃俄国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1991
目标导学二、沉重代价的发展:苏联工农业建设
列宁与斯大林
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
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斯大林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
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大国崛起》解说词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知识拓展·素养提升
知识拓展
(1)特点:
(2)过程:
(3)代表成果:
(4)影响: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1925年
1926年
1928-1932年
1932-193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
2、苏联工业化概况
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斯大林认为,苏联已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可以依靠政权力量,加快经济发展。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作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因为苏联的重要企业都是国家所有的,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计划经济
①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
②外部:苏联受资本主义包围、威胁和封锁,战争威胁仍然存在。
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知识拓展·素养提升
知识拓展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2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1913-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
点击播放视频
3、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及原因
成就取得的原因:
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②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③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④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问题探究2】苏联工业化成就的原因?
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
苏联军事工业化
莫斯科地下铁竣工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
“喀秋莎”火箭炮
知识拓展·素养提升
知识拓展
苏联的工业化——危机时代的成功范例
1、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了工业化强国
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
2、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体制日益僵化,是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源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4、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苏联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背景: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目的:
开始:
措施:
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5.苏联农业集体化
完成: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性质:公有化
1929-1933年间,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运动。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相关史事: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化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点击播放视频
集体农庄宣传画
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知识拓展·素养提升
知识拓展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材料1: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苏联集体农庄建设》
积极: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
消极: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材料2: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材料4: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牛、马、绵羊的数量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粮食产量甚至还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的水平。
——《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如何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
材料3: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
评价:
第叁部分
03、高度集中体制
苏联模式
点击播放视频
观看视频,了解苏联模式
【问题探究3】苏联模式有何弊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背景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时间
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内容
1.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
意义
斯大林模式
目标导学三、高度集中体制: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它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世界史·现代史编》
①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②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特点: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英国首相丘吉尔
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积极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影响: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评价:
评价:
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导致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大量资源。
苏联模式的弊端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知识拓展
【问题探究3】苏联模式有何弊端?
合作探究: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启示?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
①任何改革,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②政府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中外对比·历史纵横
知识拓展
本课核心知识脉络
课堂小结
新经济政策
苏联工农业建设
苏联模式
退一步,进二步
沉重代价的发展
高度集中体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列宁的思路”和“后来苏联的模式”分别指什么?各有何特点?
“列宁的思路”: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和启示: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①重视民生问题等。
知识拓展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选择题
小组讨论
1.1928年,苏联只有不到3万台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1932年苏联的拖拉机年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这得益于( )
A.农业集体化运动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斯大林模式
2.对社会主义的攻击来源于1920年之后的□□发展历程。但社会主义有机会来到人间并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优越性——从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工业化、最广泛的革命输出到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全民普选宪法——恰恰也是在1920年之后。“□□”应是( )
A.中国 B.苏俄 C.苏联 D.印度
3.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
A.实施的背景 B.实施的内容
C.实施的过程 D.实施的结果
D
讨论1.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经济政策的变化?有何启示?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苏联模式;
调整政策与国情相适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各行业均衡发展;关注民生,坚持民主法治监督……。
讨论2:苏联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1)都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农业集体化。
C
D
知识总结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的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20世纪20年代,饱受战争之苦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根据国情,提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后,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在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1937年,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成为强大的工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