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向新闻媒体公布一项重大考古成果: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你知道曹操生活的具体时代是(
)
A.西汉时期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唐朝初年
2.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
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
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4.下列历史事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相关联的是(
)
A.漠北之战
B.大泽乡起义
C.赤壁之战
D.雅克萨之战
5.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割据向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②④
6.
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
立者及项(
)
A.曹操
洛阳
B.刘备
成都
C.孙权
建业
D.曹丕
洛阳
7.东汉末年社会状况最主要的特点是
(
)
A.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
C.大一统局面
D.外族侵扰频繁
8.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弱
D.天意(刮东风)使曹操失败
9.三国时期,哪国船队曾到达夷洲?(
)
A.东吴
B.曹魏
C.蜀国
D.西晋
10.2015年5月,在北京开幕的中国第五届华佗文化节,集中展示了传统中医的优秀成果,旨在推动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
②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
③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④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12、三国两晋南北朝介于秦汉和隋唐两个时期之间,既是秦汉时期社会矛盾集结、激化的产物,又是隋唐强盛的渊源,承上启下,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此时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来
13.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
A.蒙恬北击匈奴
B.孝文帝改革
C.昭君出塞
D.澶渊之盟
14.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15.下列政权中未曾统一过北方的是(
)
A.前秦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16.西晋短期而亡,主要原因是(
)
A.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
B.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C.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
D.政权基础薄弱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18.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是(
)
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③
B.①②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⑤⑥⑧
19.下列关联错误的是(
)
A.华佗——医生
B.李冰一一都江堰
C.郦道元一一农学家
D.小篆一一秦朝通用的标准字体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的成就出现在(
)
A.数学方面
B.农学方面
C.地理学方面
D.医学方面
21.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22.“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
A.柳公权
B.米芾
C.赵孟頫
D.王羲之
23.下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它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顾恺之
C.贾思勰
D.祖冲之
24.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唐朝末年
25.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列举
2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统一北方的政权有哪些?谁建立的?(8分)
三、材料分析题
27.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9分)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它产生了什么影响?“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4分)
(2)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带来什么影响?(4分)
(3)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1分)
28.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21分)
材料一: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
——《史记》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把因懒惰不务正业而致贫困的人及其妻子儿女收为奴隶,以此杜绝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丧失损耗)。
材料三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2分)辅佐桓公称霸的贤相是谁?(2分)桓公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2分)
(2)材料二中“务耕织”“尚军功”分别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 (2分)“商鞅之法,良法也”,请简要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3分)
(3)材料三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改革 (2分)材料涉及的改革内容是什么 (2分)“北语”指古代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2分)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2分)
(4)你认为三位改革者有什么样的共同品质?
(2分)
2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既频繁,又复杂。但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12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类别
特征
问题探究
政治
形势
③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3分)
(2)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 ③ 。(2分)
经济
状况
江南
地区
开发
(3)图示中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民族
关系
民族
交融
(4)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 ④ ,该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关系?(2分)
科技
文化
⑤
(5)图示反映了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 ,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是 ⑤ ;说出一位同时期的科学家(3分)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
1.A
2.B
3.A
4.C
5.C
6.D7.B8.D9.A10.B11.C12.C13.B14.C15.C16.C17.C18.B19.C20.A
21.B22.D23.A24.B25.C
二、列举
26.曹魏
建立者:曹丕
;西晋
建立者:司马炎
前秦
建立者:苻坚
北魏
建立者:拓跋珪(8分)
三、材料分析题
27.(1)赤壁之战(1分)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分)
诸葛亮(1分)
(2)曹操(1分)官渡之战(1分)为曹操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基本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为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稳定条件。(2分)
(3)《三国演义》(1分)
28.(1)春秋时期(2分);管仲(2分)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2分)。
(2)重农抑商(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2分);影响: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或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或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3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说汉语(或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分);“北语”指鲜卑族语言(2分);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2分)。
(4)都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或都具有远见卓识的目光、或都有积极进取之心,其他言之有理答案亦可得分)(2分)
29.(1)①吴
②东晋;南京。(3分)(2)政权分立(2分) (3)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分)(4)洛阳,因果关系。(2分)(5)《兰亭序》;承上启下;祖冲之(贾思勰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