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描写秋天的诗宋玉 《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陆游 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 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
秋风萧瑟天气凉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悲、愁、寒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枫桥夜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滕王阁序 》 描绘了怎样的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忧国伤己
清静无为
年少壮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诗词中景与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缭绕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景入手,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的情感。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长沙解读题目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词牌名就是格式的名称。词牌名决定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内容有关,但后人依声和依谱继做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自由发挥。
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相传为 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长沙 是词的标题。
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掌握词的常识。
2.把握情与景的关系,理解景中寓情。
3.诵读词作,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与豪迈风格。
知人论世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作者简介 1924年在上海 一九三六年在延安重庆谈判(1945)写 作 背 景《沁园春 长沙》写于1925年,这一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农民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写了这首豪迈的词。 一、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1、朗读:注意正音,注意节奏,注意停顿,读出感情,要热情奔放,慷慨激昂。2、注音
舸 怅 携 稠
峥嵘 遒 遏ɡěchàngxiéchóuzhēng róngqiúè3、在上、下两阙中,各有一个词,统领下文,这个关键的词又叫“一字逗”。试从词中找这两个字找出来。看1、万山红遍
2、层林尽染
3、漫江碧透
4、百舸争流
5、鹰击长空
6、鱼翔浅底
7、万类霜天竞自由3、在上、下两阙中,各有一个词,统领下文,这个关键的词又叫“一字逗”。试从词中找这两个字找出来。恰1、同学少年
2、风华正茂
3、书生意气
4、挥斥方遒
5、指点江山
6、激扬文字
7、粪土当年万户侯看静漫江碧透动百舸争流远万山红遍近漫江碧透仰鹰击长空俯鱼翔浅底天空--鹰击长空山上--层林尽染江面--百舸争流水底--鱼翔浅底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二、研读上阕: 思考下列问题: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简要说其大意。点明了哪些内容?
大意: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独立”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独自一人远望凝思,与下文相照应,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表现出的砥柱中流的气概。 独立寒秋图看远眺:万山红 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看:万类霜天竞自由远近相间
动静结合
对照鲜明色彩绚丽
生机勃勃引发思考
为抒情作铺垫以壮景抒豪情语言应用方面,用词精当,能举例略作分析?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林之密
尽:染之透
染: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漫:水之盛
透:江水澄澈
争:千帆竞发,争先恐后
击:矫健雄姿,强劲有力
翔:自由轻快3、 层峦叠嶂,枫林似火,江水澄澈,江面上千帆竞发,长空中雄鹰翱翔,江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泳:一派壮美的秋色。试问,如此绚烂而充满生机的秋景中,流露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呢? 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战斗过的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意象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雄鹰 游鱼意境生机勃勃 壮阔绚丽感情乐观热烈、奋发向上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4.读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何“怅”?联系背景,想想“问…浮”的含义是?表达此人怎样的情感?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尤其是被剥削的人民,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不由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而生”怅”.
词人由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此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抒写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5、讨论上阕“煞尾”的作用从内容和全词主旨看从表达方式上看从表现手法上说从结构说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 采用了联想。基于挚爱的感情,词人从眼前景联想到广漠的人类社会,联想到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劳苦大众,联想到蹂躏百姓的列强及土豪劣绅,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承上启下。上阕写景提出问题,下阕回忆往事,回答问题。 通过联想发出石破天惊之问:“谁主沉浮?”这一问,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系天下兴亡的博大精神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1、词的下阕“峥嵘岁月图”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从两方面 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从精神面貌和活动志趣两方面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作者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三、研读下阕: 2、 第四幅“中流击水”图,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一结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以拼搏为乐的凌云壮志,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上片写景抒情,以“独立” 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激荡的思绪,为 “怅”“问”“忆”蓄势。接着用“看”领起湘江秋景,奠定壮怀激烈的感情基调,引出发问。“怅”由自然想到人类社会,词人激情澎湃、慷慨发问。 下片叙事,是上片的感情发展和延续。以“忆”字直贯“峥嵘岁月”图,追叙往昔战斗生活,描绘早期革命者群体英雄形象,表现豪情壮志。 “中流击水”图,展现了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回答了上片的发问。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写
景时间、地点、
特定的环境(前三句)湘江秋景图山
林
江
舸
鹰
鱼静景
(色)
动景远景
近景红染碧争击翔仰视
俯视归纳抒
情百侣曾游忆往昔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粪土万户侯曾记否中流击水
设问 结 尾,
回答“ 谁主
沉浮”:投身
革命, 急流
勇进, 担负
大任。
主 题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毛泽东诗词名句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5、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6、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