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 沁
园
春
长
沙 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必事半功倍 古典诗词曲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如抒情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因此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再此我们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正衬: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用典、设问、反问古典诗歌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2、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议论、叙述、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也叫以景衬情、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借用典故、借古喻今)
描写(动静、虚实、点面、声色、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以景节情,白描—渲染,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细节)
其他:(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等等
(诗歌以外,还有“说明” )3、表现方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片以实写为主,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一、关于词的常识产生时间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
名 称
“曲子词”(曲词、曲子) “诗余”、“长短句”、“琴趣”、“ 乐府”
词 牌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 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分 类
按长短分:
按片数分: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沁园春》共114字,上片13句,下片12句,属长调
单调、双调、三调2、婉约派 清丽含蓄,婉转缠绵。
代表作柳永、秦观、李清照。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
词的流派
1、豪放派 气势豪放,意境浑厚。
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桑梓,指家乡)
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
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
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这首词作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时代背景 1925年,33岁的毛泽东,登上了长沙的橘子洲头,面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不觉心潮澎湃,便写下了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齐读诗歌,初步感受。注意部分字的读音。
(橘,舸,寥廓,峥嵘,遒,遏)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学生自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
(看)
(忆)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四、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明确: (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百)舸 ————(争)流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橘子洲头橘 子 洲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万 山 红 遍层 林 尽 染百 舸 争 流点:时、地 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 击水底——鱼 翔 (静)(动)(远)(近) 秋景图
(生机勃勃)万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描写议论即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看上阕划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恰”:正当,正值。
“方”:正当。
“粪土”:名词作动词,视……如粪土。
万户侯:反动军阀,官僚地主
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曾” “忆”
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
词人如何刻画“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年龄气质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总结: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 长沙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
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地枫
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
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
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
宇宙间天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能主宰你的命运? 回忆往昔,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劲头正足,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