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沁园春 长沙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
唐诗 宋词 元曲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 长沙》,长沙是题目。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阙”(que)。
诗人简介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这首词作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时代背景毛泽东站立在橘子洲头,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总结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研读上阙朗读,思考:
(1)词的上阙,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
(2)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明确:秋天 橘子洲
(3)从哪里知道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明确:独立寒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环境。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3)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山
林
江
舸
鹰
鱼意 象“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是客观景物。
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这首词的意象有:
山、林、江、舸、鹰、鱼
遍:红得范围广 染:红得深透
“染”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机勃勃透:强调江水的清澈见底船是只有一两艘吗?
这么多的船,是很舒服的停靠在江面上吗?争:渲染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氛鹰和鱼分别是什么样的?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改成“飞”可以吗?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突出雄鹰的矫健。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像飞翔一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的特征。 生机勃勃这种生机勃勃是秋天应该有的景象吗?
讨论:“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看到秋天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作者敢于向天发问,体现了他的胸襟和气度。“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阙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曾” “忆”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
那是一段怎样的峥嵘岁月,同学少年时什么样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恰”:正当,正值。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年龄气质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方”:正当。
大家满怀志气,正强劲有力。
精神状态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名词作动词,视……如粪土。
万户侯:反动军阀,官僚地主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战斗行动
小结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遏,遏止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总结: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品赏诗歌首先要捕捉意象
意象:意即感情,象是景物。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客观景物。
意象: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霜天 、 寥廓 、 苍茫大地意境——壮阔课堂练习 ⑴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què) 携来(xié) 百舸争流(gě)
B.奇葩(pā) 橘子(jú) 挥斥方遒(qiú)
C.岁月稠(chóu) 峥嵘(zhēng) 浪遏飞舟(è)
D.惆怅(chàng) 寥廓(guō) 沁园春(qìn)
D⑵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问题
①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的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C②对这首词上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头两句都省略了介词,应理解为“独立于寒秋,湘江向北流去。”
B.“万山”的“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C.“长空”是形容天空辽阔,“浅底”是形容江岸边的水浅。
D.“怅寥廓”写出了因宇宙广阔引发的激昂慷慨的思绪。
C④下列对词的理解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A.“层”字写出树林的高低远近;“染”字写出了树木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叶遍布的景象。
B.“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争”字写出船只来往繁忙的景象。
C.“击”字写出了苍鹰飞翔高空的雄健姿态;“翔”字写出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与惬意。
D.“万类”写尽了一切生物;“竞”字写出了它们之间的搏斗。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