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 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 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5 10:0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伟大尝试。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主要分析变法运动的背景及变法运动的准备。第二目:百日维新。主要讲述戊戌变法内容及意义。第三目:戊戌六君子。主要讲解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本课的知识点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是考点,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参与教学活动。善于思考和想像,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观看视频、观察图片、情境模拟、体验交流、引导感悟等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识记与理解:①记住公车上书的时间和内容,②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③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2)能力与方法:①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②通过对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及实践的异同的对比,培养学业生的比较能力。③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与价值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②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③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百日维新的意义
4、难点:戊戌变法不能实现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
的参与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
历史问题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六、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上课一开始,教师向同学出示慈禧太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帝等人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或猜一猜这几个人分别是谁?以此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图片中人物的历史地位及身份,使学生了解本课内容的大致背景,也为后面的教学分析作出了铺垫。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强随后的课堂气氛。)
讲授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多媒体播放录相——公车上书有关内容。根据录相和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1:影片介绍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
学生:公车上书。发生在1898年的北京。
问题2:上书内容有哪些?
生: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问题3:公车上书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生2:清朝统治出现危机。
生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
生4:此件事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师过渡语: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为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此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积极奔走,做了大量的工作。
2、变法前的筹备工作
创设情境一:出示图片(维新派创办的刊物)
设计思路
通过设计有关康、梁活动的几幅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括归纳维新派的活动。通过历史剧的编演和激烈的辩论,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变法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为后面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作一铺垫,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康、梁等维新派不畏阻力、坚持变法的精神。
过渡:这次论战后,光绪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筹划变法。
(二)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类别
颁布的新法
影响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栽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外国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结合教材,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了解变法内容。然后,学生逐条讨论分析变法的影响。
讨论问题:问题1:变法有利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问题2: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问题3:变法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生回答问题、师小结。
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自主学习,通过分析自己得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论,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学生也有一种自豪感,并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三)“戊戌六君子”
多媒体展示戊戌六君子的几幅图片,然后就“戊戌政变”概况进行设问,各小组展开讨论。
问题1: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
学生:顽固派力量强力,掌握实权。
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群众的支持。
袁出凯告密。……
问题2:如果袁世凯没有告密,而是支持维新派,变法能否成功?
学生:不能。袁世凯告密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即使没有他的告密,变法也不可能成功,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过渡:面对顽固派的血腥镇压,康、梁逃亡国外,继续寻求救国道路。有一个人能走却没有走,是谁呢?(学生:谭嗣同)(出示谭嗣同图片)
提问:我们应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师: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思路:通过设计谭嗣同英勇就义的环节,将本课推向高潮,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发挥历史课堂以史鉴今的作用。
巩固练习(略)
七、教学后记
1、教师在上课前应查阅资料,筛选资料,选取有利于教学的图片及资料。
2、情境导入,为课堂教学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了历史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的应用,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有效地辅助了教学。
3、历史剧的编演与知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但是必须注意理清授课思路,合理设置问题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