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归去来兮辞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5 13:1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
教案
第一课时
【本节要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有关“辞”的知识。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介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楚国,又叫楚辞,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富有浪漫气息,便于抒情。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荒芜(
)惆怅(

衡宇(
)盈樽(
)轻飏(
)熹微(
)眄庭柯(

壶觞(
)矫(
)首
盘桓(
)崎岖(
)出岫(
)西畴(
)窈窕(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
(1)于时风波未静
(2)尝从人事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悦亲戚之情话
(5)幼稚盈室
(6)于是怅然慷慨
(7)恨晨光之熹微
(8)将有事于西畴
4.找出下列各句中词性改变的词语。
(1)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2)眄庭柯以怡颜
(3)倚南窗以寄傲
(4)审容膝之易安
(5)园日涉以成趣
(6)乐琴书以消忧
(7)或棹孤舟
5.说明下列各句中的句式特征
(1)皆口腹自役
(2)复驾言兮焉求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遂见用于小邑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将有事于西畴
(7)农人告余以春及
(8)乐夫天命复奚疑
(9)以心为形役
【反馈矫正】
2.Wú
chàng
héng
zūn
yáng

miǎn

shāng
jiǎo
huán


xiù
chóu
yǎo
tiǎo
3.(1)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4.(1)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2)怡:愉快,使愉快
(3)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4)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5)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6)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7)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5.
(1)“皆”表判断
(2)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3)介宾结构后置
(4)见,被
(5)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6)介宾结构后置)
(7)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8)宾语前置,“疑奚”
(9)为,被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行  
遵彼微行《诗经》
   
 夫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
天行有常《荀子 天论》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行比一乡《逍遥游》
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太祖行奋武将军《魏书武帝纪》
乘  
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望海潮》
吏士喜,大呼乘之《汉书 陈汤传》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过秦论》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绝  
 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以为妙绝《口技》
 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既自以心为形役
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
引壶觞以自酌
云无心以出岫
农人告余以春及
请息交以绝游
乐琴书以消忧
木欣欣以向荣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如“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讨论明确】
行  
道路
遵彼微行《诗经》
   
行走     
夫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
运行
天行有常《荀子 天论》
   
做、实行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行动、行为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品行      
行比一乡《逍遥游》
行列
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行辈、辈份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将要
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代理
太祖行奋武将军《魏书武帝纪》
乘  
驾车
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登、升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趁着,凭借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望海潮》
追逐
吏士喜,大呼乘之《汉书 陈汤传》
   
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乘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过秦论》
顺应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绝  
断、断绝  
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极、非常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高超、绝妙
以为妙绝《口技》
超越    
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问征夫以前路(介词,用)
引壶觞以自酌(连,表承接)
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1.从文章的序言和第一段看,作者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的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3.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陶渊明隐居山村之乐的?
4.从“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到文章中筛选信息,然后归纳整理,文章的情感,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文前的小序来探究。
【讨论明确】
1.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觉今是而昨非
2.
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和回家后的日常生活。
3.(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出陶潜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①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②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③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B.景翳翳以将入
景:景色。
C.乃瞻衡宇
瞻:看见。
D.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
绝:断绝
B.善万物之得时
善:好
C.感吾生之行休
行:将要
D.聊乘化以归尽
乘:顺应
【答案】B(羡慕)
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未远
C.僮仆欢迎
D.悦亲戚之情话
【答案】亲戚:古义包括父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兄弟等在内的亲属和外戚。今义是有婚姻关系的成员或有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
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答案】C.(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B.乃瞻衡宇
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D.门虽设而常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为倒装句。
7.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吾谁与归     
D.大王来何操
【答案】C(介词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8.默写文中划横线处的句子内容。
【答案】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答案】B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用“/”给以下文段断句并加以默写。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答案】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第二课时
【本节要点】
1.探究文章的情感。
2.探究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教学过程】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情感。
【探究活动】
1.关于本文作者的思想大家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写乐,有的认为是悲乐交织,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答题时要有层次性,依据分条列述。
【讨论明确】
(1)写乐的说法,首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等四句,抒发归途之乐。次段描写归居独处之乐。“载欣载奔”四句写到家之乐,“携幼入室”四句写天伦之乐,“引壶觞以自酌”四句写家中独居之乐,“园日涉以成趣”四句写园中独涉之乐,“云无心以出岫”写独处安闲之乐。第三段“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等诗句尽情描写归耕之乐。第四段“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一边从事农耕,一边赋诗作文,享受着文人隐士的高雅之乐。最后写“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用一“乐”字收束全篇。因此,可以说,通篇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抒写了作者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是一首诗化的田园牧歌。
(2)悲喜交加:“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字里行间潜藏着人生的凄凉。《辞》以慨叹“心为形役”起笔,这里包含了几多辛酸。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固是“心为形役”,然后弃官归田,也是出于无奈,又何尝不是“心为形役”?“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终成泡影,诗人“惆怅而独悲”啊?第二段透过貌似逍遥闲谈的表象,能窥见诗人隐隐作痛的内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反衬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无奈,“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用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第三段“欢乐其表,忧痛其里”。“乐琴书以消忧”,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愁解忧,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这是世无知音的隐忧。“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暗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特立独行,遗世独立,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而是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正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第四段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强调委心命运,其实是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天安命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所以,《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要点二:探究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探究活动】
封建社会里,“修身、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最为宏大的抱负,有着“大计苍生”政治理想的陶渊明为什么会选择归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章的内容的评价的题目,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价的是人物的思想,那评价的基础就在文章之中,首先明确观点,是颓废还是相反,应该明确,然后在文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的依据,答题时注意条理。
【讨论明确】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陶渊明对十三年仕途生活的概括、反思和觉悟。他终于认识到,入仕是误入“迷途”,完全错误。经过了漫长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由数不清的痛苦、失望、屈辱、凶险凝结起来的绝望,所以,陶渊明对于儒家功利观的摆脱首先是基于严酷现实的碰壁。
(2)陶渊明所以迷途知返,他独特的田园经历是一个重要原因。陶渊明对田耕生活有切身的体会,文中对归途、归家以及家居生活的生动描写,既是他在行将归隐时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也是他以往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他有过出仕和归耕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所以他才有离开官场好比羁鸟重返山林,池鱼得归故渊的狂喜。
(3)官场生活的惨痛经历是这样地使作者不堪回首,而另一个方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在田园中曾经享受过的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是这样地让作者心驰神往,陶醉其中,于是他便再次唱出了“归去来兮”的心曲。
(4)“富贵非吾愿”,儒家功名不成了;“帝乡不可期”,道家成仙更是虚诞。陶渊明的可贵,陶渊明的伟大,陶渊明的非凡之处,就在于他虽然扬弃了儒家功名富贵的观念,但是坚守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发见了一条可以施展自己聪明才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崭新的人生坦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要做一个地地道道的田园诗人。
所以,《归去来兮辞》是一篇思想解放的宣言,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曲心灵自由的放歌。当新旧两种观念激烈碰撞的时候,当然会有忧虑,会有彷徨,会有悲伤,会有阵痛,但一旦挣脱了精神的枷锁,自然如释重负,心情舒畅。
【课堂提升】
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回答文后题目。
先生不知何许(何处)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舍不得。吝,惜)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了洞。結,打結、缝补),箪瓢屡空(食具、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这里指饮食常常缺乏、不足。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晏如(安然自得的樣子)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作者对传中人的评论,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曰:黔娄(黔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之妻有言:“不戚戚(忧虑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不休息的样子,指努力求取)于富贵。”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这,指五柳先生)若人(此人,这个人。指黔娄)之俦(chóu,同类)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古朴淳厚的上古社会中的帝王)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②期在必醉。
③环堵萧然。
④衔觞赋诗。
【答案】①造,去、到。②希望,期望。③堵,dǔ,墙壁。④酒杯。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五柳先生”的?概括他的形象特征。
【答案】姓氏、性格、生活及态度;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安贫乐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求先分析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主旨。注意文章关键句的提取。
(3)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答案】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志”有两方面,一是“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个“志”是明显的,《归去来兮辞》“乐天知命”与此同;一是“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个“志”比较隐蔽,反映了陶渊明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乌托邦理想便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