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的成因

文档属性

名称 昼夜的成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9-26 09:2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思考与讨论:为什么会有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为什么每天有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
为什么一年当中会有季节的变化呢?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哦!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第一节 昼夜的成因地球的自转1、地球除了围绕太阳公转外,还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2、从北极上空观测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观测时为顺时针方向。 昼夜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吗?可不对哦!!
请看演示实验,好好思考!!
哦,原来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不能在同一时间照亮整个球体啊!昼夜现象不是地球自转的结果,那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昼夜交替的成因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2、当地球绕地轴自转时,太阳只能照着它的一半。地球自转?白昼黑夜思考与讨论 白天黑夜如何来区分呢? 根据晨昏线(圈)辨别的你们知道什么是晨昏线(圈)吗? 晨昏线(圈)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呈圆弧状,与太阳平面垂直。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变成昼为晨线,由昼变成夜为昏线。昼夜更替的成因1、地球是一个近乎圆球的球体,它本身不发光。
2、当地球绕地轴自转时,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着它的一半。3、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这半球叫昼半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该半球为夜半球。4、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每转一周,称为一个周期,白天黑夜就变换一次。想想填填1、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本身是个不( )和不( )的球体。发光透明2、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在( )。 自转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说明( )。地球在自转小结 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所以地球上各个地方都有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且其东边的地方总比西边的地方首先看见太阳。但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呢? 思考与讨论人们是怎样计时的?你知道哪些计时工具呢?古钟圭表日本最大的沙漏计时 1、地球自转几乎是均匀的,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人们就把太阳连续两次位于正南位置的时间间隔,即地球大致自转一周的时间间隔,定义为“1日”,1日=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2、“日”是一个常用的时间计时单位。3、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昼夜交替现象,并发明了计时的仪器。日晷漏刻工作原理: 1、日晷是利用一根标杆投射的日影的方向和长度来测量时间。 2、漏刻是古代的一种等时性计时系统,“漏”是指利用滴水的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刻”是日以下的时间单位,古人将一昼夜分为100刻。思考与讨论: 地球既在自转,又在公转,为什么我们地球上的人感觉不到它在动呢?相关资料:古人云:“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 ”

坐在平稳向前行驶的火车里,也不会感到 自己随火车一起前进,只是觉得路边的树在后退。毛泽东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说的就是这一现象。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转动,那情景会是什么样子?
你的第一个感觉是站立不住,好象有一只无形的手,死劲把你往东拉, 你一下子就飞出了老远;
所有的建筑都会顿时散架,砖块瓦砾飞速向东抛出;
风大得惊人,以每秒近500 米的速度由西向东狂吹过来,其速度比现在地球上速度最快的龙卷风还要大十五、六倍,地球上几乎没有东西不会被它吹跑;
太平洋的海水会淹没美洲大陆;
由于摩擦的作用,地面温度升高,风速减慢,最终一切都会静止下来,于是,一片狼藉不堪的景象呈现在地球表面; 还有一件可悲的事情是,太阳永远只能晒到地球的一面,而另一面是一个永无白昼的长夜! 结论: 载着我们旋转的地球是非常巨大而平稳的,因此,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西向东旋转,而看到地球以外的日月星辰在东升西落。小资料:宁波的昼夜交替 例如,咱们生活在中国宁波,当宁波正对着太阳时,宁波市民就处在中午的时刻。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人们又没有察觉地球的旋转,就看到太阳慢慢地自东向西偏移。经过6个小时,地球向东转了90°,宁波市民便处在日落西山的傍晚时分。地球继续旋转,宁波转到背向太阳的位置时,宁波市就到了子夜0时。再经过6个小时,地球又转过了90°,宁波市便是晨曦初露,白天就要到来。随后,宁波又回到向着太阳的位置上时,宁波市民也回到了中午,从而完成了一次昼夜的交替。 你知道吗?1、地球在绕什么自转?( )
A.太阳 B.地球中心 C.地轴 D.北极星C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顺时针D.逆时针A 3、地球自转的周期为( )
A.1年 B.1月 C.1星期 D.1日D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能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县),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   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 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一行 一行(683-727),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代高僧和杰出的天文学家。 为观测天象,一行与机械制造家梁令瓒合作,创制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象。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一行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发现古籍上所载的这些恒星位置与实际位置不符。
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起,一行主持了规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测量,全国十二个观测站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经一行归算,得到了子午线一度的长,这是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 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起, 一行历经两年时间编制成《大衍历》(初稿)二十卷,纠正了过去历法中把全年平均分为二十四节气的错误,是我国历法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一行还编写了《开元大衍历》、《七政长历》、《易论》、《心机算术》、《宿曜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七星护摩法》等。为了纪念一行的功绩,人们将小行星1972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和仪表制造家。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