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历史讲义: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历史讲义: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5 15:1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1)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

(2)形成:禹死后,其子启夺取王位,并传给后代
(3)特点:
(4)认识:

”局面逐渐形成。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2.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名称:
相、卿士
职能
地方:
名称:
伯、侯
地位
方国首领
义务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西周建立:时间:
前1046年
、人物:周武王
2、西周分封制:
(1)目的:
(2)内容:①周王把
分别授予


的后代,让他们建立_______,拱卫周王室。
②诸侯需服从
,有为周天子
的义务。
③层层分封、等级森严: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
积极:
①加强了
②开发
,扩大
,形成对
的政治格局。
③西周成为一个
消极:
①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
。如设置官员、

等。
②到西周后期,_________________,分封制遭到________。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为加强
,解决贵族之间在
的矛盾。
2、含义:用
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
(1)周天子为天子,王位由
继承,为

其他儿子分封为
(2)诸侯相对于天子为
,但在自己领地内为
,地位由
继承,其余分封为________
(3)大宗与小宗关系:大宗可以_______小宗,小宗必须______大宗。______是天下大宗,政治最高领袖。
4、特点:
5、与分封制关系:
6、影响:保证了
,有利于
7、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保证分封制的推行和实施。
【疑难突破】
根据下列材料,归纳并总结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答案]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材料二: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
“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宗法制。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
“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的。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答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材料三:
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的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据史载,“禹会诸侯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西周实行分封制,“尚有千八百国”。这些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地内都享有极大的权力,当其羽翼丰满或王室衰微时,它们往往会起来反对王室,“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答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易错点拨】
1、“封建亲戚,一凡品种”,有人将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阶段。文中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分封制而不是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到事情也必定要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这说明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A.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B.具有极强的残酷性
C.王权来自于鬼神
D.已实行宗法制
2、《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根据材料判断,“今”指的是

A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C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B

A.甲同学是商王后代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5、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C)
A.分封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6、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C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习俗
7、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C

A.
提倡一夫一妻
B.
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
D.
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8、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D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9、《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立了禅让制
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

D

A.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B.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11、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现代贵族,诸侯死后,他的长子、长孙拥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B
12、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包括王族、功臣,但不包括古代帝王的后代B
二、材料解析题
(10分)
材料一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诗经》
材料二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了哪两种政治制度?(2分)这两种制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分)
分封制和宗法制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材料二反映出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分析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利弊?(3分)
嫡长子继承制
利:不易生争,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弊:不利于人才的使用
【学测真题】
1、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C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3、“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B
A.规范宗教仪式
B.传承中华传统
C.禁锢人们思想
D.阻碍社会进步
4、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C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5、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A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复习巩固】
1、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C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C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3、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B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4、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B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
5、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合。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C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知识梳理】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西周灭亡,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建立
2、诸侯争霸:
(1)春秋争霸:
目的:
控制
(2)战国七雄
改革实质
目的:实现
最终
3、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客观:a民心所向:经历长期战乱,人民渴望

b长期诸侯争霸战争,形成局部统一

主观:秦国实力:秦国通过
,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2)时间:
过程:韩、赵、魏、楚、燕、齐。
(3)意义:结束了长期的
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独尊:如皇帝称呼的由来:三皇五帝的合称
(一)
皇帝制度
2、核心:
: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如官员任命,调动
军队(虎符)。
3、
:权力世代传承,不可转移。
(二)中央官制——________________
1.
三公
(1)
职能:
帮助皇帝处理
(2)
职能: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___。
(3)太尉
职能
负责
(虚职,军权实际掌握于皇帝之手)
九卿
职能:负责国家具体事务,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意义:(1)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2)保证了_________________
(3)减少了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制度)
1、概况:秦始皇分天下为
郡,由
管辖,一郡又分为若干县。
2、官制:(1)郡的最高长官是
,向
汇报工作。
(2)县的最高长官称
。(3)郡县主要官员都由________直接任命。
3、特点:
由皇帝任免
4、作用:(1)实现了对
(2)加强了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
对秦朝的影响:
(1)积极意义:
①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
,为
,且不断
【疑难突破】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官员的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影响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
D
)
A.兼并六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某考古队在考古时发现了一带有文字的秦代铺地砖,上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的篆文。最能体现秦代“海内皆臣”的制度是
(B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长城
3、《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D
)
A.秦时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时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4、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

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
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6、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
C
)
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
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7、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
D
)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8、《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由此说明
(
D
)
A.中央大臣相互配合
B.中央大臣相互牵制
C.中央大臣定夺军政大事
D.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
9、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C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的根源是(
B)
A.巩固皇权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地方割据混战 
D.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1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A
12、分封制、郡县制都是封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13、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
二、材料解析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除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1)
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2分)秦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2分)
(1)周初实行分封制,初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2分)
设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3分)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1分)这种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特点?(2分)
(2)特点: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2分)
基本结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诸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4分)
基本结构: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2分)
【学测真题】
1.《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B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复习巩固】
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C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2.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3.(12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
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B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B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C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知识梳理】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
①汉初推行
,导致“七国之乱”,削弱中央集权
②应对措施:
作用
2、唐朝
①唐中期,地方设置____
____
②后果:藩镇发展为
,安史之乱后形成
,严重削弱

3.宋朝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
,又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②行政:中央派
,同时设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

(2)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
4.元朝
实行
(1)概况:①除


等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外,地方设立
,简称
省。
②行省长官由
任命,之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设
进行管理。
(2)影响:①便利了
加强了
巩固了
②它的创立,是
,是

5.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中央集权
,地方权力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①汉武帝任用身边_____________做

参与军国大事。②目的:
2.魏晋南北朝:形成
体制
3.隋唐:确立并完善
管理体制
(1)内容:三省


,分别负责


,在尚书省下设

(2)影响:①三省互相
,削弱了
,保证了

②三省互相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减少
,一定程度提高

③三省六部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朝:
(1)内容:①设
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

②为制约相权又分设


分割宰相的



(2)影响:削弱了
,皇帝得以

5.元朝:中央设
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
6.君主专制演变趋势:
君权
,相权

【疑难突破1】根据材料回答: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请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发展历程:
汉朝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___________)
魏晋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隋朝至清朝
(形成标志:隋炀帝设立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___________)
科举制的影响:
①有利于
、扩大
、提高
②科举取士,把
的权力集中到
,大大加强了

③这一制度为

【疑难突破2】思考:哪种选官制度更有利于他们呢?
1、他爸是李刚,他是官二代。
2、他是江苏省的高考状元。
3、他是远近闻名的孝子,被评为市道德模范。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汉代
“斑马式”的组织是
(A

A
郡国并行制度
B
中外朝制度
C
察举制
D
郡县制
2、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据你判断,该史书有可能是
(D

A.《汉书》
B.《旧唐书》
C.《宋史》
D.《元史》
3、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D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4、西汉贾谊在《治国策》中说:“欲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他提出这样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D

A.皇帝的权力过于强大
B.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
C.丞相的权力过于弱小
D.王国对中央构成威胁
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C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6、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那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B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使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
7、某班同学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D

A.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消除地方割据
B.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
C.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加强君主专制
D.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要求革新地方行政体制
8、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D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0、10.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C )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体现。B
12、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科举制正式形成,这一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
13、为了继续限制相权和加强皇权,北宋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财权、军权和行政权。B
1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
二、材料解析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请回答:(1)就地方行政而言,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6分)
西周:分封制
隋唐:三省六部
元:行省制
(2)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6分)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协作,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工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历朝基本沿袭。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造,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其演变呈什么趋势?(4分)
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学测真题】
1.《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C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2.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这一制度形成于B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3.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4分)
(1)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的管理地方;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郡国并行制。(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3分)
(2)关系:元代行省制是秦郡县制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更加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行省制“优”在将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元代的最大创举是实行了行省制度,西藏设置宣政院管辖。(3分)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3分)
(3)从秦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外在形式变化,但根本性质不变。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点。(3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复习巩固】
1.
史书上说“汉承秦制”。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 C

A.宰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选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D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B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4.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A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
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 A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6.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D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知识梳理】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直接:
宰相胡惟庸专权乱政
太祖认为
宰相制度会妨碍
,导致

君权与相权矛盾由来已久。
2、措施:①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_________,以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下令以后不许立丞相
3、影响:
二、内阁的出现
原因:(1)废相后,皇帝政事繁多
(2)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表现:(1)明太祖:设
为侍从顾问
(2)明
:内阁
(3)明宣宗:大学士有
评价:(1)性质:内阁不是
,只是

(2)特点
(3)认识
【疑难突破1】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中央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三、军机处的设立
1、
清初皇权受限:
(1)原因:军国机要由
定夺,凌驾
之上。(2)影响:
2、康熙时设立______
(1):职责:参与
,替皇帝

(2)影响: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
3、雍正时设立_______
(1)职责
①每天接受


均由皇帝一人定夺
②令由军机大臣按
拟写成文
,经
皇帝审批后,传达给

(2)影响

提高了

②全国的军政大权



【疑难突破2】: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和申)
④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A、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B、设置军机处大学士以备顾问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D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3、明代某大学士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B

A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4、《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C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6、清制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D
)
A.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7、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D

A.
秦朝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B.
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
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D.
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
8、以下关于“票拟”的表述正确的是(
A

①随着明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内阁大臣取得票拟权②票拟是指内阁大臣替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处理意见③票拟权的取得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高④票拟权的取得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在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B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0、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是因为

C

A.皇帝把军权掌握到自己手里
B.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C.军机处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D.军机处设立后,原来权利很大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不再限制皇权
11、元朝设立行省制、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等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
12、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并决策军国大事。Bh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请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为何不许立丞相?
(1)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胡惟庸谋反案。
(2)你认为应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明你的理由。
(2)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但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便利了君主独裁专制。
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
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
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1)
图示一秦朝(1分)、图示三元朝(1分);三省六部制(1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
制度的积极影响?(4分)
(2)秦始皇(1分)。郡县制(1分)。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分)(注:回答以下任一答案也可得2分: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
的变化?(4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分)
(3)材料三反映变化:宰相制度被废除或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分)。材料四反映变化: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分)
消极影响: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明清开始,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2分)
【学测真题】
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B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2.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不。
——方乾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2分)
(1)监察官:御史大夫;根本目的:维护皇权。(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2分)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3分)
(3)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3分)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3分)
(4)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们的参政意识与能力。(3分,任答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