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以意逆志”是战国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的“逆”是“迎合、揣摩、探究”的意思,“志”是指诗人写诗的目的意图(或旨意)。对“意” 历来有两种不同理解。(一) “意”指读者之意,即读者自己的切身体会。汉代赵岐注《孟子》:“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朱熹《四书集注》:“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即读诗人以切身体会去全面领会诗篇含义,揣得作者写诗意图。(二) “意”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的“意”,即写诗人自己在诗文中表达的内容,清代吴淇“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按他的理解,则“以意逆志”是指全面把握诗歌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客观分析诗歌旨意。知人论世也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即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长 恨 歌 白 居 易主题分析《长恨歌》三种典型主题观: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
了解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影响;了解《长恨》本事及其文学史上的影响。
通过具体讲解分析,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意义和教训,启发学生就《长恨歌》的主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上的艺术技巧。内容概要分析——以意逆志第一段:君妾会合、绝色专宠(李隆基、杨玉环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
第二段:变乱爆发、爱情覆亡(杨玉环殒命,李隆基的伤痛不已、思念无穷)
第三段:方士会仙、太真寄词(李求方士求得太真及太真所寄的不渝誓言)
关于“君妾会合、绝色专宠”
1、“汉皇”一句与“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句
2、极写受宠的文字
《新唐书杨贵妃传》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24年,武惠妃薨,后庭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庭。遂招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1、“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2、“肌理细腻,丰肉微骨”
小结提问:
读完第一部分,对于杨玉环的绝美与李隆基对她的宠爱,你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从这样的描述中,你可以体察到诗人叙述李杨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批判与赞叹兼而有之分组研读第二、三部分:
你对李杨的感情及其悲剧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你觉得诗人叙述此悲剧人事的意图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你赞同哪一种主题说?)以意逆志第二、三部分的重点与难点突破第二部分:叛乱爆发,爱情覆亡(几处“诗家语”)
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东望都门信马归)
2、千乘万骑西南行
3、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对死亡的美化)
4、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5、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6、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1)青山永恒,流水不尽(2)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李谷一《知音》)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偏义复用 / 苦情无处不在 / 了无心绪的孤苦、落寞、寂寥、凄凉)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悲思无时不在)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晚景衰颓 / 斯人难忘7、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1)南朝 齐 谢朓 《玉阶怨》诗:“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復息。” (2)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帷。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
8、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梦里梦外都是悲思苦念)
9、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霜华 :月光;寒霜的光气 / “月冷寄霜华”
(芙蓉帐暖度春宵——时过境迁之悲)(太液芙蓉未央柳——物是人非之悲)
诗家语:
1、虚言假言 美化幻化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3、用典、比喻夸张、对比映衬、叠词反问
——写尽玄宗的伤痛、孤寂、凄凉,足见他对玉环的哀思,见其情之真挚深切坚贞以意逆志——第三部分:玄宗因思念玉环而不得见,遂有方士代为访仙,看看玉环又是否如玄宗一样一往情深呢?(文本依据)以意逆志——第三部分对比李商隐《马嵬》,你觉得白居易写道士为玄宗访仙的意图是否与李商隐一致?
(白居易所用的手法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吗?)以意逆志——第三部分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小结艺术特色小结:浪漫主义笔法
(1)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有艺术加工,既美化了人与事,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增添了抒情氛围。
(2)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观者情感亦随之起伏。
诗家写作意图:
赞叹其情之真挚坚贞 批判其沉湎误国且致自我断送 感伤(感叹并惋惜)其爱情覆亡、天人永隔之悲
——陈鸿《长恨歌传》
(延伸:悲剧的深刻意义——生活与人生、人性的复杂)
以意逆志了解作者、时代以及具体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一)白居易的生平、诗歌理论及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二)唐朝人的“盛唐情结”
(三)唐代的文学繁荣与爱情传奇
(四)关于《长恨歌》的写作缘起
之一: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一生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时期。
1.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如《秦中吟》、《新乐府》。
2.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和一些经典的感伤诗。
白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感伤诗的代表作是《琵琶行》、《长恨歌》。从艺术上说,这两首长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1.诗歌作用在补察时政,泻导人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2.诗歌内容要反映现实,书写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
3.诗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也要重视诗歌形式,要声情并茂。
(1)“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2)诗歌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知人论世之一
——白居易:富有浪漫色彩和人文情怀(多愁善感)的现实主义诗人知人论世之二:(一)故事背景
1、李隆基其人
2、李隆基和杨玉环结合的史实
3、李杨结合与安史之乱的关系
(二)写作背景
1、唐人的盛唐情结
2、爱情传奇的兴起
3、唐人对李杨之事的看法及陈鸿《长恨歌传 序言》唐玄宗前期有作为、有才华(开元盛世)(梨园祖师)(明君加风流才子)
后期昏庸(安史之乱)
晚年孤苦(刻骨缅怀、愧疚)
(伦理之丑闻 / 才子佳人之佳话)
唐人的盛唐情结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旨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对于李杨之事的态度:
同情与讽刺之间;原谅与怨恨之间;历史与艺术之间
(李益与霍小玉;元稹与莺莺)
唐传奇:《莺莺传》(元稹);
《李娃传》(白行简)
《长恨歌传》(陈鸿)《长恨》本事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此诗,陈鸿同时作传奇《长恨歌传》意在“感其事,惩(警戒)尤物,窒乱阶(遏止祸乱),垂(留传)于将来”。
小结主题
结论:主题探究——叹惋(人情)兼鉴戒(教化)
——真情(《长恨歌》)比教化(《长恨歌传》)更动人更持久
读书方法:因文论文,瞻前顾后 / 将心比心,反对教条/ 置身时世,警戒苛责
小结艺术特色(一)情节曲折多变
(1)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有艺术加工,既美化了人与事,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增添了抒情氛围。
(2)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观者情感亦随之起伏。
小结艺术特色
(二)人物形象鲜明
(1)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2)杨玉环: 美貌、忠贞
(三)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
——情感浓郁的叙事诗(感伤诗类)
课后延伸比较:李商隐关于李杨的诗歌《骊山有感》
骊山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马嵬》(二首)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课后推荐:
1、电视剧《杨贵妃秘史》(殷桃、黄秋生主演)
2、陕西临潼骊山(华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