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一年级上华东师大版4.10《再别康桥》课件(5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一年级上华东师大版4.10《再别康桥》课件(5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5 20: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我所了解的康桥康桥就是剑桥,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剑桥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镇,著名的剑河横贯其间。
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
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
剑桥的名称取自当地的一条环城河流——剑河。剑河是一条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小河,剑河两岸风景秀丽,芳草青青,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剑桥之名由此而来。剑桥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牌,整个校园一派田园情调。
走进康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情
2.探寻诗歌意象,品味意境
3.自主探究研讨,欣赏“三美”
诗人档案姓名:徐志摩
别名:云中鹤
生辰:1897年1月15日
忌日:1931年11月19日
星座:魔羯座
婚姻状况:原  配:张幼仪
灵魂伴侣:林徽因
     夫  人:陆小曼
地区:浙江海宁
职业:新月派代表、著名诗人
诗集:《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康桥情结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诗坛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歌流派,这就是以《新月》月刊为阵地的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以追求“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作为诗艺目标的“新月派”。
新月派 在这个诗派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康桥cambridge,邻近康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
应该说,剑桥大学对徐志摩的影响极大。
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事实上,对康桥(剑桥)志摩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在这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这里,他认识了狄更斯,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些大师的影响。回国后他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离世前三年的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水木清华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引发了他千缕柔情、万种感触。在离别康桥的归途上吟成了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与徐志摩相关的三个女子:
张幼仪 二人婚期(1916——1922)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音更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林徽音1920——1921与徐志摩在英伦相识林徽音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音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姻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音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陆小曼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   林徽音:志摩遇难之时,她和丈夫梁思成用碧绿的铁树叶亲手编制了花圈,梁思成还从志摩遇难的飞机残骸上拾来一块木板,林徽因将它常年挂在她的居室,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陆小曼:志摩死后,小曼素服终身。她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努力习画,终生不辍。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56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立业,她这才与邻居医生结婚。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字词读音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shēng xiāo通过朗读体会,你觉得此诗抒发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整体感知明确:依依惜别的深情。意象在情感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本诗写有哪些意象?有何内涵? 云彩:中国古代传统意象。
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般,日暮也给人
落寞之感,因此是“西天”。借来代指美好的一切。“金柳”“新娘”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婀娜多姿,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青荇” 、“星辉” 、“笙箫”——描写康桥景观之美,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眷恋。
水草: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净、自由自在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夏虫: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 诗人为什么用“轻轻”、“悄悄”来描绘他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呢?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康桥给诗人最美的印象是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的喧哗去惊扰康桥的宁静。
探究讨论诗开头一节与结尾一节能否互换?明确:不可以。
“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作铺垫。而“悄悄”放在最后,与上一节中的“沉默”相呼应,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的黯然神伤。“金柳”如何会被比喻成新娘呢? 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2.柳的意象:离别。(1)折柳送别。
(2)“柳”的谐音“留”。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含有对林徽音的感情因素。并且“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为什么徐志摩甘愿做一条水草?1.“软泥”写出了泥的细腻与光滑。
2.“油油的”凸显水草的可爱与亲切。
3.“招摇”写出水草的快活与轻松,突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净、自由自在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要把它比喻成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的康河。诗人固执地寻找着 “彩虹似的梦”,希望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为什么又不能放歌呢? ——自己心中的“康桥理想”已经幻灭,物是人非,无限的惆怅。
——马上就要再次离开康桥,离别时的不舍压得诗人无法放声高歌。最后只能够“悄悄”地离去,微妙的苦闷尽在不言中。“悄悄是离别的笙箫”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暗喻。
用笙箫来比喻悄悄。写出诗人的心境。
“笙箫”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箫声是低沉哀怨的。而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文中运用了暗喻手法的还有哪几句?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如何理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象征手法。
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并不带走。不仅与母校告别,而且与康桥文化告别。1难舍难分2欢喜和眷恋3更加欢喜和眷恋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5感情达到高潮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7悄悄作别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诗歌情感 主要抒发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提问:这首诗与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不同?
1、离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作者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的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之感。2、特殊的离别气氛。一般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以“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感而产生的沉重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3、独具慧眼的意象选取。一般离别时,诗人眼中会有高楼大厦,会有车水马龙,也有送别的人,但本诗作者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以独特的清新感。
因此此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音乐美 《再别康桥》的“三美”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绘画美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撑一支长篙,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音节和谐,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总结: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课堂小结再别康桥现实(1)→洒脱作别→离愁
寻梦
(2--6)金柳 新娘 (比喻)
青荇 招摇 (拟人)
潭水 虹 (暗喻)
星辉 斑斓
夏虫 沉默 (拟人)难舍康桥现实(7)→飘然离去→离愁前后呼应
依依惜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