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进
学校
班级
初二物理
执教者
时间
课题
声音的特征
教学目标设计
1.
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4、教学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5、教学难点:频率
目标制定依据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声音的物理知识,但却不知道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而初中物理就是要学习物理规律的形成和物理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利用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教材分析
通过观察身边的不同事物,研究他们的规律,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声音的三个特征。并要求学生用文字和图描述观察到老师演示实验的现象。然后学生阅读讨论理解物理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为烦燥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高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倾听、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营造出研究的氛围。
新课教学1、
教师讲述2、实验演示3、教师引导4、阅读、推理5、学生实验
一.音调
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 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 哪个振动的频率大 哪个振动的频率小 进一步认识音高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巡视指导
思考、讨论,回答,倾听观察、讨论,倾听,记录。观察、思考阅读,思考,得出结论动手操作,体会实验结论
学生了解知识创生,发现过程,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如何观察事物。在前面老师已指导的基础上,学会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在前二次教师实验的基础上学习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
5、看画提问6、阅读课文7、学生讨论8、教师讲述9、学生交流,归纳小结
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二.响度
(1)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多,又举得恰当。
三.音色
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
1.什么是音调 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 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
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回答阅读、理解思考、讨论、交流
让学生经历学习物理的过程,
布置作业
思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试着用文字和图形描述。
反思与重建
改进1、教学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和完整地表达实验的步骤现象,而这又是物理学习的起点和基础,也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教学不能操之过急,要实实在在地落实。改进2、由老师的引导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同时听声音的不同,得到不同的声音与钢尺的振动有关,观察钢尺的振动,找到几次振动的不同之处是振幅和振动频率。改进3、继续让学生实验,找到她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