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前赤壁赋》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5 21:5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前赤壁赋》
练习
一、单选题
1、《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A.苏辙
B.苏轼
C.柳宗元
D.韩愈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记忆内容,没有难度。
2、散文《前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是(

A.乐——喜——悲
B.悲——悲——乐
C.乐——悲——喜
D.乐——悲——悲
答案:C
解析:以作者情感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乐——悲——喜。乐(假乐)——悲(真悲)——喜(思想解脱后真喜)。
3、《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其最明显的形式特征是(

A.主客对话
B.感情澎湃
C.笔带锋芒
D.多用夸张
答案:A
解析:本文是一篇文赋,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客对话的形式。
4、《前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

A.主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作者统一的思想
C.主客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D.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
答案:D
解析:本文通过主客对话的形式,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
5、《前赤壁赋》中主、客经过相互辩驳,最后归于(

A.怒而怨
B.泣而悲
C.喜而笑
D.愁而忧
答案:C
解析:文章最后,积极思想战胜消极思想,“客”喜而笑。
6、苏轼《前赤壁赋》在阐明事物变与不变的两重性哲理时,据以理论的自然景物是(

A.江水、明月、清风
B.清风、明月
C.江水、明月
D.江水、清风
答案:A
解析:文章描写了江水、明月、清风,借以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
7.下列句子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侣鱼虾而友糜鹿。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泣”这里用作使动词,使……哭泣。参见教材P86注释30。
8.贯穿《前赤壁赋》全文线索的是(

A.清风
B.明月
C.江水
D.作者感情的变化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8
二、多选题
1、《前赤壁赋》所体现的文赋的特点有(

A.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B.语句骈俪,对仗工整
C.骈散相间,灵活自然
D.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E.用韵自由,时疏时密
答案:ACE
解析:本文体现的文赋的特点有:主客问答,抑客伸主;骈散相间,灵活自然;用韵自由,时疏时密。选项BD明显错误。
2、下列关于《前赤壁赋》的写作特点正确的说法是(

A.主客问答
B.骈散相间
C.用韵时蔬时密
D.句句押韵
E.对仗工整
答案:ABC
解析:本文体现的文赋的特点有:主客问答,抑客伸主;骈散相间,灵活自然;用韵自由,时疏时密。选项DE明显错误。
三、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举酒属(
)客
徘徊于斗(
)牛之间
山川相缪(

酾(
)酒临江
驾一叶之扁(
)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
答案:zhǔ
dǒu
liáo
shī
piān
zàng
四、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①举酒属(
)客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
②酾(
)酒临江,横槊赋诗
挟(
)飞仙以遨游
③哀吾生之须臾(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④纵一苇之所如(

苟(
)非吾之所有
答:①通“嘱”,劝人饮酒
通“凭”,乘
②斟酒
携同
③片刻,很短的时间
享受
④往
假如,如果
五、写出“适”字在各句中的意义:
①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③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①享受
②适合
③刚好,恰好
④到……去,前往
六、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如今在哪里呢?
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七、指出下文运用的修辞方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排比、比喻
八、填空:
①“赋”兼具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征,其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我们已学过杜牧的《___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②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由此推知本文与我们本期学过的他的词《
》写于同一时期。
①诗歌
散文
铺陈事物
阿房宫赋
铺陈夸张、骈散相间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简答题
1、指出《前赤壁赋》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情、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力求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合统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
2、《前赤壁赋》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本文通过作者与客人泛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从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最终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课文第1自然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秋江月夜的美好景色,作者心情畅快,其“乐”之甚。
4、课文第2段写了客人哀婉的箫声,从第3段即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5、针对客人的回答,作者阐述了一种什么道理?表现了他自己对人生的一种什么态度?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具有辨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思想,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心情是转悲为喜。
6、请以课文第三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就这样,作者由眼前的“江水”、“明月”写起,触景怀人,由人及事,由事生情,自然巧妙地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