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数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说 数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5 22:1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 数
同步练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衍生(yán) 粲然(càn) 广袤无垠(mào)
B.缥缈(piāo)
契机(qì)
拭目以待(shì)
C.枯竭(jié)
惊讶(yà)
锲而不舍(qì)
D.荒芜(wú)
束缚(fú)
奄奄一息(yǎn)
解析:A项,“衍”读“yǎn”;C项,“锲”读“qiè”;D项,“缚”读“fù”。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这样一来负数开平方的难题就迎刃而解。
B.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烘云托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
C.虚数和复数有没有实际的原型呢 乍看似乎“虚”无缥缈,“复”杂得很。其实虚数和复数都有原型。
D.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数的发展史是否还有更新的篇章 我们且拭目以待。
解析:B项,“烘云托月”应为“众星捧月”。
答案:B
3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浩如烟海的北京图书馆里藏书所包含的信息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
B.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C.数轴上相邻两个整数之间可以插入无限多个分数以填入数轴上的空白,数学家一度认为这下子总算把整个数轴填满了。
D.课文中,引用了咏数字的作者的两首小诗,饶有兴趣地揭示了简单数字的神奇与奥妙。
解析:A项,语序不当,“浩如烟海”应修饰“藏书”;C项,用词不当,“填入”应为“填充”;D项,语序不当,应为“作者的咏数字的”。
答案:B
4下面一段文字的语序被打乱,请重新为之排序。
①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②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③0,1,2,3…以及-1,-2,-3…统称为整数。④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到右依次等距排列,然后再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数轴”。
解析:④中的“所有的整数”承接③,②中的“数轴”承接④。
答案:③④②①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引入虚数固然解决了负数开平方的难题,但也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了另一个困难——虚数在数轴上没处摆。这迫使数学家创造出一根“虚数轴”,使之与改称为“实数轴”的原来之数轴相垂直。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平面称为“复平面”。实轴上的点是实数,虚轴上的点是虚数。复平面上其余的点就是“复数”,它包含实数及虚数两个部分。零就是实轴与虚轴的交点,是整个复平面的中心,仍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难怪最近在网络上评选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时,零也在被提名之列。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
零 赞
你自己一无所有
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谁说数学枯燥无味 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5请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赏析句子,要先看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然后评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句话用“雁翅排开”“众星捧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喻数轴、复平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复平面上的水平直线是实数轴,负数、正数分列左右,零居中央,与之相垂直的是虚数轴,它上面的点则是虚数,而复平面上的其余任何的点则为复数。用“众星捧月”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虽然数的王国不断扩大,但是零的王者地位始终不变的状态。
6在《零赞》一诗中,作者为什么用明月比喻零 作者引用这首诗有何作用
解析:第一问注意找出“零”和“明月”的相似点,第二问主要从比喻修辞的作用来回答。
参考答案:(1)以中秋明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零,皆为圆形,得其形似;又因零“成十倍地赐予别人”,而月亮把光芒洒向大地,得其神似,可谓形神兼备。(2)小诗写出了零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零的赞美之情,使说明生动活泼,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引起读者兴趣。
7选段中除了运用了比喻说明(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解析: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用、下定义等几种。
参考答案: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平面称为‘复平面’”。
8作者说“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解答此题可结合文中对数的形象描绘,从自己平时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以及诗词等方面涉及的数学知识入手。
参考答案:作者是成就卓越的物理学家,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形象思维能力,他用“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零)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难怪你这样美/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等语句告诉我们“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数学的热爱之情。确实,只要我们怀着一腔热爱之情,用心感悟,就会感受到数学之美,如我国古代,很多诗人以数字入诗,情趣无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8分)
瓷器的意味
池 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而它是怎么来的 是做什么用的 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做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
( http: / / www.21cnjy.com )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前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 (4分)
解析:第③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一句对本题含意的把握有参考作用。“日子一好”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表层意思是人们喜欢瓷器、把瓷器当做工艺品欣赏,深层含意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两个词所蕴涵的意味: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参考答案: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2阅读文章第③④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4分)
解析:解答此题,对题干“演变”理解要到位,是指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答题时要力求简明。
参考答案:(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3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解析: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从行文的层次看①②是第一层,提出话题,③④⑤是第二层,分析话题,⑥是第三层,点题。
参考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能达到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4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4分)
解析:注意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分析、评价要在把握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要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作者的这种观点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很具有科学依据。
二、表达交流(12分,每小题6分)
5根据画线部分的诗句,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数字的诗句。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数字情结的民族。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统计,一部《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就有一百三十首之多。历代诗人以数字入诗更是随处可见,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        ,        ”,数不胜数。清代文人纪晓岚更是别出心裁,他有一首咏雪的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将数字运用得出神入化,堪称数字妙用的典范。
解析:填写的诗句要含有数字。
参考答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6选择一个数字或者是数学符号,依照作者在文中所作的小诗的特点,表达你对它的认识,表达数学的美。
解析:要抓住所选数字或者是数学符号的特征,用形象生动的文字表达。
参考答案: ≈(约等号)
你是一泓清水
在微风的吹拂下
漾开了涟漪
这细微的涟漪里
映照的却是横无际涯的海洋
你是双飞的乳燕
在湛蓝的天空里
舒展着翅膀
在这单薄的翅膀上
装载的却是寥廓无垠的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