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一年级上华东师大版4.10《再别康桥》课件(5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一年级上华东师大版4.10《再别康桥》课件(5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6 11: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剑桥大学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______徐志摩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了解康桥:朱自清先生说,现代的中国诗人应该首推郭沫若和徐志摩,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他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第一部是胡适之的《尝试记》,第二部是郭沫若的《女神》,第三部是徐志摩《志摩的诗》,就是现在许多青年朋友也喜欢志摩的诗,那么,志摩的诗魅力何在呢?下面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名诗《再别康桥》,来看看它的妙处到底何在?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玲》)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5、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赛诗会“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江淹 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词与本诗有何不同?新颖的构思: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与闻一多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新月诗派新月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成员由胡适、梁实秋、陈西滢,他们不满足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来保持一个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德新格律诗理论.与徐志摩相关的三个女子:
张幼仪 二人婚期(1916——1922)林徽音1920——1921与徐志摩在英伦相识陆小曼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写作背景: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走进康桥: 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停顿,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
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母校的深情.
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朗读时力求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听配乐朗读: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字词读音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shēng xiāo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明确情感:
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2、河畔金柳倒影图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5、撑篙漫溯寻梦图6、黄昏夏虫沉默图7、招手惜别云彩图诗中的画境1、挥手作别云彩图1难舍难分
挥手作别云彩图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图3更加欢喜和眷恋
青草水底招摇图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榆阴浮藻清潭图5感情达到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6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7难舍难分
招手惜别云彩图感情起伏: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品味节奏1、押韵:
(1)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韵脚分别是什么?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旋律:
舒缓(第一节)、轻柔(第二、三、四、五节)、低沉平静(第六、七节)每节的意思第一节,我轻轻告别康桥。提 示第二节,康桥在我心中。第三节,我在康河的怀抱里。第四节,这里有我往日的追求和希望。第五节,可以在放歌中寻找往日的追求和希望。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沉默是最好的离别。第七节,因此我悄悄地走了。赏 析(一) 研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 一、诗人选择了哪些景物作为描写对象以表现康桥之美的?诗中所表现的康桥之美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在浓墨重彩的描写中突出一个“静”字,以自己无声的悄悄的告别来映衬康河宁静与和谐的美。
景物:诗人选择了最能代表康河之美的黄昏到星夜的景物,如波光柳影,柔波青荇,榆阴清潭,满船星辉等,展开抒情。 感情:对母校的热爱和眷恋。
二:诗人对大自然是怎样的态度?表达了对母校怎样的感情?
态度: 诗人对大自然充满了崇敬与热爱,他的心灵与大自然非常贴近。三、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反复使用叠词“轻轻的”“悄悄的”,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心情:诗歌开头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结尾又连用两个“悄悄的”叠词,突出表现了自己对康河十分珍惜和依恋的感情。康河给诗人最美的印象是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的喧哗去惊扰康河的宁静。 四、“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妙处: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承接上一句诗“但我不能放歌”而来的,因为诗人此时此刻连“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亦不忍,只好以无声的悄悄作为别离的笙歌。在由波光艳影荡漾,水底青荇招摇,星辉斑斓组成的大自然的和谐中,只有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好的告别。在这一句内,“悄悄”与“笙箫”亦成押韵,增加了语言的韵律美。“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则是“康桥今晚是沉默的”倒装,这一倒装不仅造成句与句的押韵效果,而且以“沉默”定义康桥此时的特性,再一次突出了康桥的宁静美,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五、意象——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思考:一、第二部分中“金柳”如何会被比喻成新娘呢?
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2.柳的意象:离别。(1)折柳送别。(2)“柳”的谐音“留”。(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伤心不过灞桥柳。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含有对林徽音的感情因素。并且“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六、除了“金柳”,还有哪些 “意象” ? 这些 “意象”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青荇” 、“星辉” 、“笙箫”——描写康桥景观之美,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眷恋。 赏 析(二) 回答下列问题: 一、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营造意境。诗人借“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抒发感情,画面绚丽,意境鲜明。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二、诗歌美在哪里?音乐美1、押韵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旋律美
3、节奏和着感情起伏跳跃
建筑美1、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2、结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前后呼应。
绘画美A、意象的描写与情感表达的交融
B、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C、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三、修辞似人、
暗喻暗喻:又称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1、地中海沿岸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2、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3、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4、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暗喻 河畔的金柳 夕阳中的新娘 清澈的潭水 天上虹 彩虹似的梦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意醉情迷,物我两忘 ,主客观合一 , 更突出对康桥的依恋。文中运用了暗喻手法的还有哪几句?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两个拟人“招摇”:常含贬义,用“招摇”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招摇”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总结: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 金柳___新娘
青荇___招摇
一潭___彩虹
星辉___放歌
(2—5)(寻梦)再别康桥 (1)
(现实)悄然离去
(笙箫 夏虫)
(6—7)
(现实)依依不舍欣喜 眷恋无奈 惆怅客观物象主观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