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雪落在中国的
土地上
艾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七月派代表诗人,“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领导者是胡风,阿垅、郑思、曾卓、杜谷、绿原、牛汉、等 。
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他是唯一成熟的我们自己的民族诗人。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
艾青诗歌的核心感情:忧郁
忧郁给人一种深沉的力量,“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但思想视野和情感方式已经显露缺陷。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我爱这土地》。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
《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解读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抗战爆发不久。诗人以忧郁的笔调,描绘了处于战乱中的国土和人民,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诗歌展现了一幅幅寒夜风雪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诗句,从开头起,在诗中反复.间隔出,现,给全诗涂上了一层黯淡的底色,然后,在这底色上,着重勾勒了有代表性的两个形象:北方的赶着马车的农夫和南方的坐着乌篷船的少妇。 诗人还在这两个形象周围,点染了更多的流离颠沛的身影。这幅寒夜风雪图,是受难的国土,受难的人民的生动写照。
诗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进入所描绘的画面之中,尤其在结尾处抒写了他愿与祖国,人民共命运的心意,使诗的意境凄冷而不冻结,悲哀而不消沉,透着一股与苦难搏斗的精神。反复朗诵,
体验诗歌情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隨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話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看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看皮帽
冒看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滿了痛苦的皱紋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們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沒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看雪夜的河流,
一盞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誰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毀了吗?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937年12月28日夜间
絮聒 xù guō 后裔yì
垢面 gòu 蓬发pé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è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全诗共绘有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5幅画面。“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反复出现4次,是全诗背景,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连接四幅画面,又由于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营造出了一种复沓咏叹的悲壮风格,然后共分“马夫苦行”(③④节)、“弱妻失护”(⑦)、“老母流离” (⑧)、“耕者乞援”四幅画面。背景画面(①⑥⑨节及11节后半)运用的比喻十分新奇与妥当,把风比作紧紧跟随、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妇,给人一种阴森之感。第一幅画面(③④节)对农人的外貌描写:“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你要到哪儿去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
第二幅画面(⑦)农妇(弱妻)的“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受尽刺刀的戏弄(陷入“死亡的恐怖”担忧恐惧)。第三幅画面(⑧)的“年老的母亲们‘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如何——不知去向)。
第四幅画面(⑩)的“绝望的污巷”、“朝向阴冷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双臂”( 向天乞援)。
这四幅画面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特点?
四幅画面,如版画般,充满力度,特点极其分明,但又不是白描般的追求丝丝入扣。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至南”,循序渐进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画面中的“男女老少”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代表。四幅画面就是当时劳动人民苦难的浓缩,也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诗歌脉络 第1、2节交待了贯穿全诗的总背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风凛冽。
第3、4节描绘了“马夫苦行”这幅画面,诗人不但见证痛苦,还感同身受,亲自经历。
第5节第一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
第6、7节描绘了“弱妻失护” “老母流离”两幅画面。
第8节第二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
第9节描绘了“耕者乞援”这幅画面。
第10节总结中国的苦难。
第11节第三次复现诗歌背景,与第1节构成回环。
第12节直接展现了诗人一片赤子情怀。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百丈冰,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这两句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
【明确】如此开头,一是切题;二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
四次出现,是全诗背景,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又是反复咏叹的主旋律,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 第一次交待了贯穿全诗的总背景;第二、三次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第四次与开头构成回环。同时又连接四幅画面,又由于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营造出了一种复沓咏叹的悲壮风格。 “雪”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指现实中的降雪,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雪”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 “雪”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从篇章结构上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作用小结: A切题B基调C主题D线索E骨架诗中有不少句子对物的描写转化成对人的描写,如“风”“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饥馑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等,其中蕴涵什么意味? 这些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对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这种意象浮雕一样呈现在人们脑际,使诗的语言力度极大地增强,成为叩击人们心灵的重锤。思考感悟,探求意蕴让我们再读诗歌,从诗歌语言特有的形象性、多义性及诗歌表现技法等方面探究诗中提到的人物正承受着哪些“苦难”,探讨诗歌是如何表现“苦难”的。1.借助寒冬背景烘托苦难之深重。(注意“雪”“风”的形象暗示性)2.借助强烈的意象彰显苦难的分量。(注意“风”的形象意味)
3.借助反复咏叹的主旋律强化苦难的深广。
4.借助精心锤炼的文字形象地表现苦难。(注意被寒冷“封锁”的中国、“蓬头垢面”的少妇、“破烂的”乌篷船、“乞援的/颤抖着”两臂等描写)
七十年前的艾青还是一个27岁的青年,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写出这样的诗作?一是多情——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二是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三是使命——“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生应立足现实,增强爱国意识,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振兴中华,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作为描写对象? (1)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农业国家,农民为主)。
(2)传统观念——故土不离。
(3)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及创作风格有关。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文学评论家钱理群说: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关于反映祖国苦难以及描写劳苦大众的诗有很多,该诗有何与众不同之处?诗人言人所未言,独辟蹊径之处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是诗中前半部分“我”的形象和感受。“将“我”融入苦难的人群,不仅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这加强了诗歌表现苦难的力度,还映照出旧社会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
二是诗人不仅怜悯人民,更重要的是帮助人民,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些许温暖”。
三是同时也表现出当时作为社会一方面的代表──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苦。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复习检查 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
具体人物形象中国的农夫 少妇 、年老的母亲 (中国的妇女)土地的垦殖者 (中国的人民)压迫蹂躏剥削雪(寒冷)情感载体象征义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你要到哪去呢?”你能到
哪去呢?少妇:蓬头垢面 幸福和温暖的家被敌人烧毁 失去男人的保护 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家畜、田地,伸手乞援抗战初期整个中华民族的缩影
一组组意象,一个个凄惨的画面 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得更深刻而真切。
“没有灯光的晚上”和“温暖”分别指什么?暗喻旧中国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勇气和力量 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人借助现代派的表现手法,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一个个生活形象,表现在死亡线上挣扎、苦斗、求生的中国劳苦大众的渴望、不平和愤懑。诗人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诉说了占整个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巨大不幸,表达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本诗的主题散文化的语言 可感可触的意象 艾青——“心贴着大地的行吟诗人”“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北方》
“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
——《旷野》 唱出人民的苦难和愿望 艾青天生具有诗人气质,他感受敏锐,感情深沉,文笔疏放而流畅。最重要的是,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对现实语境的直接经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艾青本人在许多场合曾表达过这样的诗学观点:“要说由衷的话,就必须自己内心里的确对自己所歌颂和赞美的东西发生了强烈的感情,不说出来就不舒服,这就决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吐自肺腑的心曲。”
艾青的诗歌是为时代立言、为人民请命。诗人穆旦1940年说,艾青的诗“会摇起你年轻的精力,鼓舞你更欢快地朝着斗争,朝着光明。”诚然,艾青不仅控诉罪恶、暴露黑暗,而且热爱光明,向往幸福。他的诗让读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但并不让人消沉、绝望,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读着他的诗,你会流泪,但还没读完,你就会抹去眼泪,以实际行动去争取自我的也是民族的自由与解放。
对比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我爱这土地》、《复活的土地》《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
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中,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品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