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好相应的电教设备
学生课前按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纲认真预习,提纲如下:
查字典,弄清字词读音和含义。
思考并讨论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有感情地熟读文章,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一)【教师启动】——起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安塞腰鼓》。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让我们欣赏一段画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放狂舞的画面:伴随着激烈而又欢快的鼓声,画面上出现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扎着白头巾,身着打鼓的服装,欢快地边跳边舞边打腰鼓,神情喜悦而自在,最后画面定格为一幅疯狂的打鼓图。)
师:从人物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齐答)高兴。
师:大家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要想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得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旧社会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受着煎熬,苦苦地挣扎着,新中国的成立让他们欢欣鼓舞。正当他们干劲十足地建设新生活的时候,十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了。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人民没有自由,生活非常贫困,他们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本领。胸中憋着一股劲儿,那劲儿在心中发酵,憋得实在太久太难受了。盼来盼去,终于盼来了改革开放,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这利国利民的政策,那长时间憋在胸中的激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他们要用腰鼓把这股激情发泄出来。在这节课里,让我们一起去听听那隆隆的鼓声,一起去感受那股激情!
教学阶段(二)【师生互动】——承
师:(屏幕展示目标)今天我们要完成的目标中,“字词的积累”这一目标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主要实现这几个目标:
提高朗读技能,体会文章的激情和磅礴的力量;
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
理解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
师:在这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请一个同学来划分文章的结构。
生1:文章分为三部分,1-7段为第一部分,8-24段为第二部分,25-30为第三部分。
师:(肯定)请找出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并根据它给第二部分分层。
生2:是“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根据它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部分可分为四层:9-13段为第一层,14-17段为第二层,18-22段为第三层,23-24段为第四层。
师:(屏幕展示)你的划分很正确,请同学们作上相应的符号。本文是写打鼓,但真正写打鼓场面的是哪一段呢?
生3:第七段。
师:前面几段写的是什么场面呢?
生4:静止场面。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5:以静衬动。
生6:突出打鼓时热烈的场面。
师:前面是打鼓的前奏,静止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场面和打鼓时动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静衬动,很好地突出了打鼓时火热的程度。下面请一个女同学读1-4段,老师读5-6段,全体男同学读第7段。
(师生交叉读1-7段)
师:1-4段和第7段在朗读时有什么区别?
生7:前面应该读得轻一些,缓一些;第7段应该读得快一些,重一些,有力一些。
师:对了。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这里,对此作个点拨:
(屏幕展示)
基调
速度
朗读
重音
停顿
语气
朗读基调的确定,速度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及语气和重音的把握,都必须从内容出发,否则一切都毫无意义。比如说1-4段写静止场面,基调就应该沉稳而安静,速度上就得舒缓一些,语气上不能饱含激情,也不能急促,这就为第7段打鼓的力度和热烈程度蓄足了势,作好了铺垫,可谓是憋足了劲。而在读第7段时,基调就必须高亢而又兴奋,要把展现他们尽力发泄内心的激情的词语作重音处理;而排比本来就便于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因此就得一气呵成,读出气势,读出力度,确实让人们感受到那壮观、火热的打鼓的场面!
师:下面老师读第7段,大家不看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听边欣赏画面,然后从屏幕上展示的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范读第7段,屏幕反复播放“狂舞的打腰鼓的画面”,音乐设置为静音。)
生8:我觉得读得很有气势,尤其是排比句。
生9:我觉得重音把握得很好,读出了那种狂舞的心情。
生10:我觉得基调高亢、兴奋,语气中饱含激情,十分有力。
师:同学们点评得很有道理。他们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表现内容出发。这一段表现的就是一幅力的画面,抒发那憋了好久的激情,所以基调高亢而兴奋,读时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而排比句就是要抒发这种感情,读时就得一气呵成,淋漓酣畅!为了表现那种欢欣鼓舞的场面,老师就把这些词语处理为重音,请大家在相应的地方作上重音符号。
捶—
爆
—
狂舞
发狠—忘情—没命
骤雨——急促
(屏幕提示)
旋风——飞扬
乱蛙——蹦跳
火花——闪射
斗虎——强健
多么壮阔
多么豪放
多么火烈
师:大家仔细体会,再按刚才的顺序读1-7段。
(师生再次交叉朗读1-7段。)
师:好!这次可真的读出了气势。老师把“打渔”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方法教给你们,现在就让同学们来试试!请大家先用三分钟的时间在第二部分中找出你读得最好的段落或句子,并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众生:(默读,酝酿感情,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师: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同学们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11:我对11自然段不太理解,作者为何会产生这种联想?
师:有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生12:我想打鼓的声音在不停地变化,时大时小时快时慢,就像看东西时明时暗,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师:你谈得很好,找到了二者的相似性。还有其他理解吗?
生13:(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不妨与老师开头所讲的话联系起来思考。
生14:我想这有点像中国寻找光明的道路。
师:是呀,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谓是历尽艰辛,然而我们终于找到了改革开放这条正确的道路。苦尽甘来,他们能不高兴吗?
教学阶段(三)【主体自动】——转
师:同学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谁来读这一层中你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众生踊跃举手,其中一人举得特别高。)
师:张超,你来!
生15:(读9-11段)(此生个子高大,身材较胖,声音十分洪亮,发音准,较富感情,学生不由自主地热烈鼓掌,气氛很是活跃。)
生16:(读第18
段)
师:(鼓励)勇气可嘉,继续努力,第8段中有三对词义相对的词语,谁把它找出来?(抽一差生)
生17:是“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兴奋”。
师:(肯定)外部世界变化如此之大,这是什么引起的?
生18:是鼓声。
师:为什么鼓声有这么大的冲击力呢?
生19:因为他们胸中的激情憋得实在太久了,一旦爆发出来,就不可阻挡!
师:回答得很好。的确,这股劲太大了。为了突出它对外界的冲击力,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朗读时的重音和速度呢?(众生举手)
生20:那三组词应该重读。
生21:由于是排比句,所以要一气呵成,速度稍快一些。
师:(肯定)那大家就来齐读第12自然段。
众生:(齐读)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个隆
( http: / / www.21cnjy.com )隆隆隆的鼓声震撼人心,让人精神振奋,浮想联翩。第二层是写由鼓声引起的回响和联想,哪位来读你喜爱的段落?(学生踊跃举手,群情激昂。)
师:王龙,你读那一段?
生22:我读16段。(此生发音标准,语调铿锵,饱含激情,速度掌握得较好,博得热烈的掌声。)
师:对这段大家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2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生24:“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中的“阵痛”和“排解”该怎样理解?
师:日盼夜盼的改革开放终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来了,他们对明天充满向往和追求;那隆隆隆隆的鼓声,就像那翻起土浪的犁铧,是在辛勤耕耘,是在建设着自己的新生活。然而,为寻找这条路,我们经过了多少坎坷和曲折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我们要改革,改革就是除旧布新,这就犹如割除身上的恶性肿瘤,虽然很痛,但却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改革所带来的阵痛,但这些终会过去,阵痛也终会排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速度建设着自己的新生活,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师:好,同学们看看第三层有没有理解困难的地方?
生25:我对“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不太理解?
师:文章的开头就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朴实。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生活似乎没什么追求,对明天好像也没什么向往。其实他们的激情是被压抑了。如今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他们的激情终于可以爆发了,这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这种火山一样的激情,从这些朴实无华的人身上爆发出来,能量无比巨大,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震撼。
师:还有疑问吗?
生26:我对“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不太理解。
师:有谁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27:我的理解是江南是水乡,就像水一样的温柔,所以像玻璃一样易碎,就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师:(肯定)江南水乡很美,黄土高原美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呢?让我们先来欣赏两段画面,感受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伴随柔美的音乐,先播放《浏阳河》,画面上出现青山绿水,翩然渔舟,娇美的荷花;然后伴随高亢的《信天游》播放黄土高坡的画面,最后留下“青山绿水”和雄浑的“黄土高原”两幅画在屏幕上。)
师:黄土高原美吗?
生:(齐答)美!
师:这种美与江南的美有什么不同?(众生举手)
生28:江南的美是一种温柔和秀美,而黄土高原却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壮美!
师:说得很好!(屏幕展示:温柔秀美
雄浑壮美)
两种文化各有各的美,我们不要轻易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一种美去否定另一种美。事实上,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吃的叫饮食文化,穿的是服装文化,唱歌跳舞是歌舞文化;大的而言有世界文化,中国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小的而言有重庆文化,大足文化……真可谓是林林总总,数不胜数,这就显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屏幕展示),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多水的江南孕育出了如此温柔秀美的江南文化;也正是这粗犷的黄土高原孕育出了如此雄浑壮美的:
生:(齐答)黄土文化!
师:这一层赞美的主要是什么?
生29:黄土高原和打腰鼓的人。
师:谁来读这一段?(踊跃举手)
生30:(读23-24段)(这是一位女同学,读得字正腔圆,语调铿锵有力,速度和重音都掌握得很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就是最好的鼓励,好一个安塞
( http: / / www.21cnjy.com )腰鼓!这腰鼓使山河痛快,让人的想象力也为之飞扬!打鼓的高潮出现了,三个“愈捶愈烈”构成的段与段的排比,层层叠起,一浪高过一浪,最终,“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伴随激越的鼓声,展示“交融图”——画面以黄土高原为背景,一百多人蹦跳的脚步使得尘土飞扬。他们那酣畅的舞姿,痛快的神情,可谓是如痴如醉,人与鼓完全融为一体。)
师:力量因生命而得以宣泄,生命也因力量而得以升华,让我们齐读25-27段。(全班齐读,声音洪亮整齐,颇有气势)
师:这是打鼓的最高潮,人们完全沉醉于鼓声中,而这时鼓声突然停止,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谁来给我们读一下?(抽一女生)
生31:(读28-30段)
师:这三段是写静止场面的,读时要把那宁静的、陶醉的感觉读出来。这三段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3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怎样理解?
师:我们知道这么两句诗:“蝉噪林逾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鸟鸣山更幽。”(屏幕上展示这两句诗),“鸣蝉”使林子更安静,“鸟鸣”使得空山更幽深。这里借鸡鸣反衬了当时的寂静场面,写出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境界。
师:大家体会到这种感情了吗?
生:(齐答)体会到了!
教学阶段(四)合
师:让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情况:(屏幕展示)
朗读的基本技能(基调、速度、重音、语气、停顿)
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
有力的词语
铿锵的短句
众多的排比
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所以我们在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的时候,不光要内容充实,在结构形式上也应该出新意。在课后,请大家完成这样的练习:(屏幕展示“作业布置”)
描写一个场面,比如读书、体育活动……
学习目标定在80分及以上的同学写一个排比段。
学习目标定在80分以下的同学写一组排比句。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哇!让我们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去感受那股激情!下面我们分任务读:老师读第4段,紧接着全体男同学齐读第7段,然后请张超同学单独朗读第13段,全班接着读16段,再请王龙同学朗读第24段,接着全班齐读25-27段,剩下的由全体女同学读,明白了吗?(通过富于变化的的朗读形式来形成鼓点一般的节奏)
师:(伴随音乐,屏幕上先后反复播放“狂舞图”和“交融图”)
(师生交叉读,掀起高潮)
(下课铃响)
师:下课!
特别说明:【本课作为课题实验的优质课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2001年6月5日在大足县作示范教学,受到好评。后整理为课堂实录发表于“重庆市‘九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丛书(19)”《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