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如果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____________。
解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共有三种情况: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答案:细小 悬浊液 小液滴 乳浊液 分子 离子 溶质 溶剂 溶液
2.在以下空白中填写有关编号。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将味精溶于水中得到____________,粉笔末放入水中搅浑得到____________,将水放在油锅里用力涮洗得到____________,粉刷墙壁的石灰搅拌后得到____________,石灰浆静置后上面的澄清透明的液体是____________,其中溶质是____________。
解析:溶液、浊液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颗粒的大小: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判断混合体系的类型,关键看分散物质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颗粒分散在水中。根据生活常识,粉笔末难溶于水,应该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味精易溶于水,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油锅中的油与水形成混合物,油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的;石灰浆则是固体小颗粒,以悬浊液的形式分散在水中。
答案:(A) (B) (C) (B) (A) 氢氧化钙
3.根据你的经验判断,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完全消失的是( )
A.面粉 B.白糖 C.植物油 D.粉笔灰
解析:面粉、粉笔灰放入水中形成悬浊液,植物油形成乳浊液,白糖放入水中可以得到溶液。
答案:B
4. 硫酸铜溶液的特征是( )
A.均一、稳定、无色 B.蓝色、均一、稳定、不透明
C.均一、稳定、蓝色、透明 D.浑浊、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解析: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它的性质很稳定,具有溶液的均一、稳定性,光线能够透过,所以是透明的液体。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各种应用中,不属于溶液应用的是( )
A.医院里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消毒
B.熟石灰粉配制成喷涂墙壁的涂料
C.马拉松运动员运动途中喝葡萄糖水来补充能量
D.如果皮肤上生了疖子,可用碘酒涂抹患处
解析:熟石灰粉配制的涂料属于悬浊液。
答案:B
2. 根据您的生活常识,请判断下列混合体系属于溶液的是( )
A.菜汤 B.石灰浆 C.碘酒 D.黄河水
解析:物质分散后形成的混合物是否属于溶液,关键看物质以什么形式分散在溶剂中。菜汤中有食用油,食用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属于乳浊液;石灰浆是由较多的氢氧化钙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体系,属于悬浊液;碘酒是把单质碘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的混合物,碘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混合物中的,属于溶液;黄河水中含有大量泥沙,泥沙是以固体小颗粒形式分散在水中,属于悬浊液。
答案:C
3.如右图所示,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U形管内有色液面将发生的现象是( )
A.无变化 B.A处升高,B处下降
C.A、B两处都升高 D.A处降低,B处升高
解析:导致压强发生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气体的量发生变化;二是温度变化,使气体体积发生变化。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
答案:D
4.一杯溶液里各部分性质( )
A.上、下不相同 B.相同
C.完全不同 D.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的各个部分性质相同。
答案:B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放出大量的热
B.煮沸的汤要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C.有水的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易发生触电事故
D.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醋却不易结冰
解析:有的物质溶于水放出热量,如固体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于水却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答案:A
6.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只有水才可以用作溶剂
C.溶液是纯净物 D.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
解析: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FeCl3溶液是黄色的,CuSO4溶液是蓝色的;水能溶解很多种的物质,是最常用的溶剂,但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例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因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因此溶液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故A、B、C三项都是错误的。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时,溶液放置多长时间后,溶质都不会分离出来。因此,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7.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肥皂液洗衣 D.用沐浴露洗澡
解析:能够把油污转化成为均匀地悬浮在水中的小液滴的物质,具有乳化作用。一般具有乳化作用的是洗涤剂和洗衣粉、肥皂等。
答案:A
8.从一杯食盐水的上部取出少量溶液,测定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其下部取出少量溶液,测定它的密度为____________g·cm-3,通过这一实验你对溶液有什么认识?
解析:根据溶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性质。
答案: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个部分的性质相同。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取A g食盐固体溶于水,得到食盐溶液200 mL。从食盐溶液中取出10 mL,则对于这部分溶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含有的食盐的质量为Ag/20 B.该溶液的密度比原溶液的大
C.该溶液的密度与原溶液相同 D.该溶液与原溶液一样咸
解析:食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取出的10毫升溶液中含有原溶液溶质的1/20,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完全相同。故B项不正确。
答案:B
2.花生油、盐、酱、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 )
①花生油 ②食盐 ③面酱 ④白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是溶液,花生油、面酱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食盐、白醋则能。
答案:D
3.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石灰浆 B.生理盐水 C.菜汁 D.牛奶
解析:根据溶液、浊液的区别,可知生理盐水是氯化钠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答案:B
4.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乳化现象无关的是( )
A.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 B.高锰酸钾溶于水进行杀菌消毒
C.有机农药的合成或使用 D.各种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
解析:乳化作用是指能够把油或难溶于水的有机物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形成溶液,与乳化无关。
答案:B
5.在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化学反应都要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便于观察现象 B.溶液间的反应不需加热
C.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D.溶液中分子或离子接触充分,反应速率快
解析:只有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才能充分接触,发生反应的机会较多,反应速率才能加快。
答案:D
6.动物摄取食物养料必须通过消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食物分解后便于吸收 B.使食物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C.食物搅拌均匀后便于吸收 D.食物被消化后形成溶液便于充分吸收
解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溶液,在溶液中食物分子或离子与消化道充分接触。
答案:D
7.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探究“CuSO4溶液显蓝色与什么离子有关”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们提交的实验方案,其中不需要做的实验是( )
A.观察Na2SO4、K2SO4溶液的颜色
B.观察CuCl2、Cu(NO3)2溶液的颜色
C.向CuSO4溶液中滴加适量的NaOH溶液,静置后观察溶液颜色
D.加水稀释后观察溶液的颜色
解析:在硫酸铜溶液中存在硫酸根和铜离子,若要观察使硫酸铜溶液呈现蓝色的离子,应分别观察含有铜离子的溶液和含有硫酸根的溶液颜色,还应该观察使铜离子沉淀后溶液的颜色,这样能够证明究竟是什么离子使溶液显色。无需要观察溶液稀释后的颜色。
答案:D
8. 在化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1+1≠2”的有趣现象。下列选项符合此现象的是( )
A.n个N2与n个O2混合后得到的分子总数
B.100 mL酒精与100 mL水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C.1 g饱和食盐水中加1 g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D.1 g氢氧化钠稀溶液和1 g稀硫酸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解析:溶液混合后总质量不变,但只要两溶液不完全相同(溶质或浓度),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答案:B
9.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的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熟石灰
解析:物质溶于水有热效应,食盐溶于水基本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得温度降低;蔗糖溶于水基本不变;熟石灰溶解于水放出热量。
答案:B
10.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 )中打“√”;错误的,在( )中打“×”。
(1)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 )
(2)加了食盐的汤比纯净水更难煮沸( )
(3)电解水的实验时,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可增强导电性( )
(4)任何固体物质溶于水,都能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
解析:(1)食盐水的凝固点比水低,所以冰雪更快融化;(2)食盐水的沸点比纯净水更高;(3)加少量稀硫酸增加了自由移动的离子量;(4)硝酸铵溶于水温度下降。
答案:(1)√ (2)√ (3)√ (4)×
11.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要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溶液。右图是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该注射液里含有哪些物质?将你知道的写下来,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说明溶液一定属于混合物。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答案:(1)NaCl、H2O (2)不会 因为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12. 物质溶于水,在不同条件下溶解的快慢不同。试分析,如果要使得食盐固体溶解于水中,我们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可不填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物质的溶解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也随着溶剂的运动速率的加快而加快。通常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我们常围绕上述两个因素采取措施。
答案:(1)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用酒精灯加热 (3)用热水溶解
13.为了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小丽和小芳同学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验。
小丽同学先在甲烧杯中盛半杯水,将烧杯放在一块薄木板(较轻)上,并在烧杯与木板之间撒一些水,提起烧杯时,木板不能被提起。再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铵晶体,边加入边搅拌,过一会儿,发现杯底的水凝结成冰,将烧杯提起,杯底的木板粘在一起被提起,并不会掉下来。
小芳同学的实验与小丽的类似。在另一块木板面上滴适量熔化的石蜡,将乙烧杯放在木板上,可观察到乙烧杯被凝固的石蜡粘在木板上,提起烧杯时,木板不会掉下。然后往乙烧杯中缓缓加入适量浓硫酸。边加入边搅拌,过一会儿,可观察到:乙烧杯与木板分离,木板会掉下来。
请解释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解析:有的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浓硫酸等;也有些物质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
答案:甲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到0℃以下,木板上的水结冰,从而使烧杯与木块粘在一起;乙烧杯中加入适量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粘在木板与烧杯之间的石蜡熔化,使烧杯与木块分离。
快乐时光
睡觉
语文老师发现张三上课睡觉,比较生气,于是弄醒张三问到:“你怎么上课睡觉?”
可是,张三拒不承认睡觉。
张三:“我没有睡觉。”
老师:“那你干吗闭上眼睛?”
张三:“老师,我在默念课文。”
老师不信,说:“那你干吗直点头?”
张三:“老师,你讲课讲得很好。”
老师还是不信,说:“那你干吗直流口水?”
张三:“老师,你的课讲得很有味道。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在化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1+1≠2”的有趣现象。下列选项符合此现象的是( )
A.n个N2与n个O2混合后得到的分子总数
B.100 mL酒精与100 mL水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C.1 g饱和食盐水中加1 g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D.1 g氢氧化钠稀溶液和1 g稀硫酸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思路解析:溶液混合后总质量不变,但只要两溶液不完全相同(溶质或浓度),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发生变化。
答案:B
2.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肥皂液洗衣 D.用沐浴露洗澡
思路解析:能够把油污转化成为均匀地悬浮在水中的小液滴的物质,具有乳化作用。一般具有乳化作用的是洗涤剂和洗衣粉、肥皂等。
答案: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
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
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生成紫色溶液
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质是氯化钠
思路解析:此题必须记住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确选择。选项A、B不正确,碘酒是碘溶于酒精中,所以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用油不溶于水,两者混合,振荡,得到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所以不能说食用油是溶质;D项正确,氯化钠放入水中得到食盐水,所以溶液里的溶质是氯化钠;选项C正确,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虽然它的水溶液是紫色的,但是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答案:CD
4.物质的溶解性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主要受温度影响。一般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______,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为:温度升高,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增大;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很大 硝酸铵等 较小 食盐等 减小 氢氧化钙 减小 增大
5.溶液的均一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完全相同 在外界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溶液的各成分不发生分离现象
6.工人师傅修完机器后,有时用汽油(柴油),有时用加了洗衣粉的水来回洗去手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思路解析:用油洗油,主要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相似,既我们所说的相似相溶原理。如果用洗衣粉水清洗油污,利用的则是乳化作用。因此两者的原理是不相同的。
答案:不相同
我综合 我发展
7.探究目的:溶液的形成
[实验]加入小烧杯1/3体积的水,再加半药匙蔗糖,搅拌,通过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还能看到蔗糖吗?为什么?
(2)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
(3)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
(4)请大家向烧杯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
思路解析:根据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现象,分析蔗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答案:(1)不能;蔗糖在水中逐渐溶解,蔗糖分子扩散进入水中形成溶液。
(2)不会。因为溶液具有稳定性,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相同。溶液具有均一性。
(4)不能。因为高锰酸钾能溶解于水,形成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8.探究目的: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实验]
(1)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 mL的水,振荡。
(2)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 mL的汽油,振荡。
(3)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 mL的洗涤剂,振荡。
通过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1)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若不是溶液又是什么?
(2)实验(3)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
(3)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思路解析:利用对比实验组,证明植物油能够溶解于汽油、不溶解于水(形成乳浊液),可在洗涤剂中分散均匀,证明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答案:(1)是不均一、不稳定的。不是溶液,形成的是乳浊液。
(2)乳化作用。
(3)洗涤剂利用乳化作用使油污形成均匀的小液滴分散到水中,从而达到除去油污的目的;汽油与植物油同属于有机溶剂,相似相溶。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2.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后独立完成。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均一 、 稳定 的混合物,叫作溶液;溶液基本特征是 均一 、 稳定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 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叫作 溶质 ;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常见的溶剂有 水、汽油、酒精 等。?
2.在蔗糖溶液中,蔗糖以 分子 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 稳定 的混合物;在食盐水(或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以 钠离子 和 氯离子 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稳定的溶液。?
3.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 液体 或 气体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作 溶剂 ,量少的一种叫作 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作 溶剂 。?
4.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有 热量 的变化。有的会出现 吸热 现象,有的会出现 放热 现象。?
5.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作 乳浊液 ,这种液体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 分层 现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 乳化 ,在生活及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探究一:溶液的形成
1.分组合作完成【实验9-1】,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1)还能看到蔗糖和食盐吗?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原因。不能;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2)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不会分离。
(3)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一样。
2.结论:
(1)溶液的组成
(2)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实验探究二:常见溶剂的种类
1.分组完成【实验9-2】,并完成课本P27表格。
2.结论:
(1)水 不能 溶解所有物质,溶剂不一定是 水 。?
(2)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 不同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不同 。?
实验探究三:溶质的种类及溶剂、溶质的划分
1.分组合作完成【实验9-3】,完成课本P28表格。
2.交流与讨论:
(1)溶质除了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气态吗?请举例说明。盐酸中溶质是 氯化氢气体 ,氨水中溶质是 氨气 ,汽水中溶质是 二氧化碳气体 。?
(2)如何划分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一般把 水 作溶剂;两种液体互溶,溶液中无水存在时,量多的一种叫 溶剂 ,量少的叫 溶质 ;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 水溶液 。 ?
(3)溶液都是无色的吗?高锰酸钾溶液是 紫红色 的,硫酸铜溶液是 蓝色 的。?
(4)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如水、酒精。
3.结论:溶质可以是 固态、液态或气态 。?
探究活动四:溶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分组讨论课本P29“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
Ⅰ.实验方案:在装有等量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固体NaCl、NH4NO3、NaOH。
①用手触摸烧杯外壁;②在加入NH4NO3固体的烧杯底下放一小块滴有几滴水的木块,观察溶解过程吸收的热量能否引起结冰;③在加入NaOH固体的烧杯底用熔化的蜡烛粘有一小木块,观察溶解过程中蜡烛能否熔化、小木块是否掉下来;④用温度计量出三个烧杯中溶解前后温度。
Ⅱ.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温度 升高 ;硝酸铵溶于水后温度 降低 ;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 基本不变 。?
探究活动五: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1.分组完成课本【实验9-4】,记录实验现象,完成课本P30的表格。
2.交流与讨论:
(1)向试管中加入水和几滴植物油,再加入2 mL的洗涤剂,振荡,所得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实验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不均一、不稳定;不是溶液,是乳浊液;说明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2)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洗涤剂去油污原理是利用乳化作用;汽油除去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
见《导学测评》P49
课件13张PPT。溶 液溶液的形成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后独立完成。均一稳定均一稳定溶剂溶质溶质溶剂水、汽油、酒精分子稳定钠离子氯离子液体气体溶剂溶质溶剂热量吸热放热乳浊液分层乳化实验探究一:溶液的形成不能;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间。(2)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 不会分离。(3)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一样。答案答案答案=≤实验探究二:常见溶剂的种类不能水不同不同实验探究三:溶质的种类及溶剂、溶质的划分氯化氢气体氨气二氧化碳气体(2)如何划分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
一般把_____作溶剂;两种液体互溶,溶液中无水存在时,
量多的一种叫______,量少的叫______;不指明溶剂的溶
液,一般指的是________。
(3)溶液都是无色的吗?高锰酸钾溶液是________的,硫酸铜
溶液是______的。
(4)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水溶剂溶质水溶液紫红色蓝色不一定,如水、酒精。答案固态、液态或气态探究活动四:溶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分组讨论课本P29“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
Ⅰ.实验方案:在装有等量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固体
NaCl、NH4NO3、NaOH。
①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②在加入NH4NO3固体的烧杯底下放一小
块滴有几滴水的木块,观察溶解过程吸收的热量能否引起结
冰;
③在加入NaOH固体的烧杯底用熔化的蜡烛粘有一小木块,观察
溶解过程中蜡烛能否熔化、小木块是否掉下来;
④用温度计量出三个烧杯中溶解前后温度。Ⅱ.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温度_______;硝酸铵溶于水后
温度______;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___________。
探究活动五: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升高降低基本不变(1)向试管中加入水和几滴植物油,再加入2 mL的洗涤剂,
振荡,所得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实验说
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2)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不均一、不稳定;不是溶液,是乳浊液;说明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洗涤剂去油污原理是利用乳化作用;汽油除去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答案答案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中考考点透视】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知道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知道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4、知道什么是乳浊液。
【知识点梳理】
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 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 的稳定的 . 其中能溶解 的物质叫溶剂, 被 的物质叫溶质. 溶液的质量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溶液的体积 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2、乳浊液是由 分散到 里形成的混合物。
【典例精析】
例1.下列与溶液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虽均一稳定,但未必无色
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
C.如果温度不变,水不蒸发,食盐溶液久置也不会分离出食盐晶体
D.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解析:溶液具有以下特征:(1)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外观看起来均匀、透明、澄清,这一特征为“均一性”。(2)只要不改变溶液的条件,如温度、压强等,不蒸发水分,溶液长期放置也不会有溶质分离析出,这一特征为“稳定性”。因此,对于题中有关溶液的叙述,很容易判断出B、C是正确的。溶液是均一、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就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由此可判断A也是正确的。一种溶液可同时溶解多种溶质,形成“混合溶液”,故D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D。
【练习】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豆浆 B.酒精 C.食醋 D.牛奶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啤酒 B.矿泉水 C.汽水 D.液氧
3、溶解适量的固体碘制成消毒液,应该使用( )
A.蒸馏水 B.医用酒精 C.汽油 D.生理盐水
4、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能得到溶液的是( )
A.氧化铁加入水中 B.汽油加入水中 C.硫酸铜加入水中 D.花生油加入水中
5、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能得到乳浊液的是( )
A.碳酸钙加入水中 B.碘加入水中 C.酒精加入水中 D.植物油加入水中
6、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自来水 B.葡萄糖注射液 C.液态空气 D.蒸馏水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矿泉水是溶液 B.无色透明的液体属于溶液
C.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D.酒精只能溶解碘
8、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清纯的井水 B.淡化的海水 C.净化的河水 D.实验室配制试剂用的水
9、将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下列液体中,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蒸馏水 B.澄清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汽水
10、下列气体通入水中,能得到溶液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一氧化碳 D.甲烷
11、锌粒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锌粒有剩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A.锌 B.硫酸 C.硫酸锌 D.硫酸铜
12、铁和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A.只有硫酸亚铁 B.只有铁 C.只有硫酸铁 D.有硫酸亚铁和硫酸
13、下列物质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振荡。能得到溶液的是( )
A.木炭粉 B.铜粉 C.大理石粉 D.银粉
14、在水中加入高锰酸钾晶体,充分振荡,得到 色的溶液,其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15、把碘加入酒精中,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这种溶液叫 溶液,常用作 液。
16、分别将NaCl、NH4NO3、NaOH固体加入到水中,使它们充分溶解,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明显降低的是 。
17、液态空气也是一种溶液,其中的溶剂是 ,主要的溶质是 。
18、在汽油中加入食盐,充分振荡后,得到的是 液;汽油中加入植物油,充分振荡后,得到的是 液。
19、在蔗糖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 ,在碘酒中,溶质的小微粒是 ,在食盐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 。
20、把熟石灰加入水中,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这种溶液叫 ,俗称 ,常用于检验 气体。
21、一定量的锌跟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1.调味品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品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2.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3.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4.将相同质量的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分别同时放入2个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中,用仪器测出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则如下图所示的“温度—时间”曲线中正确的是( )
5.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6.病人在医院里接受静脉注射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如图是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及其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
氯化钠注射液
【规格】100 mL 0.9 g。
【注意】使用前发现溶液中有絮状物,瓶身细微破裂等不可使用。
【贮藏】密封保存。
请回答:
(1)该注射液中溶解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地发生了一起医疗事故,医生在给一孕妇输液时,由于没有按医疗规程核对药瓶标签,误将酒精当作葡萄糖输入病人体内,造成严重的酒精中毒事故。以此为鉴,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___________,否则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野炊过程实际上是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该项活动过程中涉及许多化学知识的运用。某次野炊活动中,同学们携带了铁锅、牛肉、面条、西红柿、食用油、食盐、味精和食醋。
(1)在所携带的物品中,食盐、味精能溶于水,形成___________,食用油和水混合形成___________。
(2)在“灶”上悬挂野炊锅时,小明生火后小心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A.使用焰心加热
B.使用内焰加热
C.使用外焰加热
(3)烹煮牛肉西红柿汤时,为了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小春同学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性质)。
8.在配制蔗糖溶液时,小明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你能做出相关的解释吗?
(1)小明发现在热水中蔗糖溶解的速率比在冷水中的大,从微观角度来看,这是因为___________。
(2)小明将粉碎后的蔗糖和块状的蔗糖放在同一温度的水中,发现___________溶解得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为了探究搅拌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做了一个对比实验,设计的实验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将NH4NO3固体加入到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NH4NO3固体溶于水__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___________而增强。
探究创新
10.在学校的联欢晚会上,老师做了一个神奇的表演,向装有不同固体的试管中滴入适量不同的无色液体,产生了不同的现象。老师让同学们参与互动,进行猜想:
(1)若固体为白色粉末,加液体后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固体可能是(任写一种,下同)___________,液体可能是___________。
(2)若固体为白色,无气体产生,所得液体温度降低。则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液体可能是___________。
(3)若固体为黑色粉末,加液体后有气体产生,则黑色粉末可能是___________。
11.将一块油污抹布分剪成相等的四块后,分别浸泡于等质量的溶有少量洗涤剂的冷水和热水中,其中C、D分别再滴加同一品牌的洗涤剂各5滴。
(1)10 min后捞出抹布,用清水漂洗干净,并进行比较,___________杯中的抹布最干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实验得到的启示中谈谈在家清洗餐具时应如何做?
参考答案
1.D
2.B 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3.C 油污溶于汽油得到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溶液中不含难溶性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无法分离;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4.A NaOH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故C、D两项错误;由于溶液与外界存在热传递,温度不会恒定,所以B项错误,A项正确。
5.D 从表格中看出,碘不易溶于水,但易溶于汽油和酒精;高锰酸钾不易溶于汽油但易溶于水,故A、B、C正确;碘酒是棕黄色,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是紫红色,故D不正确。
6.答案:(1)氯化钠(NaCl)
(2)不会 常温密封情况下,氯化钠溶液是稳定的
(3)看清标签 取错药品,造成实验失败甚至引发事故
7.答案:(1)溶液 乳浊液
(2)C
(3)均一性
解析:(1)食盐、味精溶于水后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食用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2)结合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可知,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应使用外焰加热。(3)溶液具有均一性,各部分性质相同。
8.答案:(1)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增大
(2)粉碎后的蔗糖 增大了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
(3)取两个烧杯分别倒入等体积、同温度的水,加入等质量的块状蔗糖,其中一个用玻璃棒搅拌,一个静置,观察现象
解析:蔗糖溶于水的过程,实际上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因此,将蔗糖放在热水中溶解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蔗糖分子运动速率增大所致;粉碎后的蔗糖放在水中,增大了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因此溶解速率会增大;探究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实验,要注意变量的控制问题,即需要在等体积、同温度的水中并选用相同质量的块状蔗糖,这些变量控制不好,所探究的实验结果就会存在较大的误差。
9.答案:(1)减小
(2)吸收
(3)降低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试管内气体收缩,压强变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对比两侧导管内的液面上升情况不难发现,右侧导管内液面明显高于左侧,说明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降低而增强。
10.答案:(1)CaCO3 盐酸
(2)NH4NO3 H2O
(3)MnO2
解析:碳酸盐白色粉末可与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NH4NO3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MnO2与双氧水作用生成氧气。
11.答案:(1)D 有洗涤剂的烧杯去污能力强;温度高,洗涤剂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强
(2)清洗餐具时用热水并加洗涤剂效果好。
解析:认真观察图示不难看出,B、D烧杯中水温较高,而D烧杯中又滴加了洗涤剂,故D烧杯中乳化作用效果最好,抹布洗得最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