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资源包【教学设计 +课件+练习 +素材 】 (1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资源包【教学设计 +课件+练习 +素材 】 (1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9-26 17:51:35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我们
怎样
听见
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一:一根橡皮筋,将它拉长拉紧,用手拨动橡皮筋,会听到橡皮筋发出了声音,观察此时橡皮筋的特征。
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二:用手按住你自己的声带,反复发
出“啊”的声音,体会声带发声时的特征。
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三:用一只手将直尺按在桌子一端,用一只手拨动尺伸出的一端,会听到尺发出的声音,观察尺发声时的特征。
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一:橡皮筋发声时在_____。
实验二:人说话时声带在_____。
实验三:直 尺 发声时在_____。
振动振动振动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振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敲击音叉,音叉有振动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结论: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如何记录声音呢?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记录声音的沟槽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风声读书声雨声空气雨滴声带声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乐音的声波波形是有规律的。
噪声的声波波形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感受声音的振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回声现象: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见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当t>0.1s时,可以听到两个声音,能区分
出回声。
当t≤0.1s时,只可以听见一个声音,不
能区分出回声。教室里有回声吗?加强原声的作用。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土电话:
固体可以传声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 钓鱼时,如果岸上人说话声音太大,或者脚步声太大的话,那鱼儿就会跑掉。液体可以传声吗?
液体可以传声
气体可以传声
如果没有了空气,声音如何传播呢?
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有多快?声速: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
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V固>V液>V气人怎样听见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由耳廓收集,在经过外耳道进入人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传给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人怎样听见声音?人怎样听见声音?外耳: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声波通道
中耳:鼓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传递声波小结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4、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5、回声测距的公式为S=vt/2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传播速度为V固>V液>V气。
6、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
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通过使纸发声的活动进行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通过演示实验: 
1、喇叭发声时纸屑跳动
2、发声的音叉使水四溅
3、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跳起
来验证学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猜想。
并由老师给出声源的定义,再由练习巩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发声”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的传播方
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2、声音的显示
实验:用话筒和示波器显示声波。
(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我们周围的物体有气体、液体和固体。我们已经知道气体可以传声,下面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对你的问题作出猜想。
学生会提出:“液体和固体能传声吗?”和相关猜想。
请:设计实验或说出生活中的现象:证明你的猜想。
让学生汇报结果。
教师提出:真空可以传声么?
『演示实验』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最后再让玻璃罩内进入空气。让学生听声音的变化。
(最后,后面的学生听不到声音,而第一排的学生却能听到微弱的声音)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航天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如何相互交谈的?(同学相互交流方法的可行性)
(四)声音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总结
声速与什么有关
记住在150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五)人怎样听见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做了哪些实验?从这些实验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习题
1、人靠________感知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再把声音的__________传给__________,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给听觉神经,引起__________,科学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__________。
3、关于立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播放出来可能是立体声
B.只用两个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才是立体声,其他都不是
C.声源处不同位置放的话筒越多,观众四周对应的扬声器越多,通过扬声器听到的立体声效果越好
D.通过剧院的扬声器听到的立体声效果与话筒多少无关,而是与演员的位置有关
4、骨导式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 )
A.为了美观 B.把声音传给耳膜
C.保护人的内耳 D.把声音给头骨和颌骨
5、一般人不用坚硬物掏耳朵,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有时巨大的声音会使耳膜穿孔,这时会造成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方式感知声音或借助于助听器
6、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C.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7、把机械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掩紧耳朵,你会听到滴答声加强了许多倍,这说明了__________.
8、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部分出现故障会使人失去听觉的是(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听觉神经
9、有人需要戴助听器才能听见声音,请你分析他可能的病因( )
A.他的听觉神经损坏了 B.他的鼓膜破裂
C.他的听小骨损坏 D.他的大脑听觉区损坏
10、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
A.堵住耳朵,把振动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B.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
C.用手指堵住耳朵听取音叉的声音
D.听耳边同学的悄悄话
11、人能听见双声道立体声广播中的立体声,主要原因是( )
A.声音是立体的 B.人耳具有双耳效应
C.有两个扬声器 D.一只耳也可听见立体声
12、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耳廓主要作用是美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 C.耳廓是为了防止杂物入耳
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13、许多武打片中出现过双目失明而武功高强的人行走自如,跟别人格斗时能知有何种兵器袭来,请问他是凭什么感觉到的?如他在树林中与人格斗,此时刮起了大风,树叶哗哗作响,则对他有影响吗?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习题
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用一根棒来听取钢琴的演奏,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当琴弦发出声音时,振动就经__________传至内耳。
间谍在偷听隔壁房间的主人说话时,总是把一个坚硬的物体放在耳朵边,使其听得更真切一些,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铜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 )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
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若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则会看到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的
C.耳廓主要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
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
C.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D.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当人用手指将双耳堵住后,可出现的情况是:( )
A.完全失去听觉
B.对听觉没有影响
C.可以听见外界极微弱的声音
D.可以听见外界较强烈的声音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
A.他的眼睛根本就没有失明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由于双耳效应,他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D.是一种巧合
课件28张PPT。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我们教室里可以做什么活动发出声音?敲桌子拨动尺子唱歌、说话敲击音叉拍手动手试试看!抖动纸将手指按住自己的
喉头两侧后说话… 等实验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敲击音叉时,谁看见音叉在振动?谁用可见的实验来证明?转换思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思考: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又会怎样?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不消失
(声音向远处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因振动而发声吗?(举例说明)
风声雨声读书声----
空气 雨 声带生活中的疑问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音叉为例:音叉振动时,会压缩左侧和右侧的空气,左右侧空气疏密相间,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波可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来。?同学们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雷声,这个雷声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探究的几个要素是什么?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土电话说明了 可以传播声音。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垂钓不敢应人的原因是 能够传声,把鱼吓跑。你能否分别举出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的例子在实验基础上进行推理?声音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声音在空气中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雷雨天气,为何总是先看到闪电,才听到雷声?四、声音传播有多快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路程时间公式v =s t 单位米(m )秒(s )米/秒m/s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里,传播快慢一样吗?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有:
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耳的各部分功能: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收集声波声波通道振动放大、传递声波五、人怎样听见声音知识辨析:例:一根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被敲击后,站在钢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几次敲击声?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钢最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水、空气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三次敲击声。请思考:当我们在山上对着对面的大山大喊一声,会有什么现象?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四、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如果原声与回声时间间隔小于0.1秒,不能区别原声和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加强原声。知识辨析:例:对着高墙说话,声音会被高墙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慢0.1 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别开,那么,要听到回声,高墙距离喊话的人的最短距离是多少m?解:s=1/2Vt=17m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4.回声及其利用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课堂达标练习
1、地震发生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指出切实可行的是( )
A.大声呼救 B.静等救援人员来救
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楼板,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救钻,从废墟中爬出来
C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B3、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人耳与听觉
耳是听觉器官的统称,其结构如图所示。人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连同各级听觉中枢记成了令人惊奇的听觉系统。听觉的机理,包括从声波的机械振动至电、化学、神经脉冲、中枢信息加工等一系列复杂过程。
听觉的声学过程发生在外耳、中耳和内耳的耳蜗部分;听觉的神经过程发生在耳蜗的感受器部分、听神经及听觉中枢。我们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听觉的声学过程,这是人们已搞清楚的部分,而听觉的神经过程,目前人们还在探索之中。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起集声作用;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鼓室、咽鼓管等机构,主要起传声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其中耳蜗主要起感声作用。
声速
  声速,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描述声波现象或声学研究的重要参量之一。
  从声源发出的声波以一定的声速向周围传播,意味着声波的能量也以一定的速度向周围传播。目前所知,声波能够在所有物质(除真空外)中传播。其传播速度由传声介质的某些物理性质,主要是力学性质所决定。例如,声速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性质有关,因此也随介质的温度、压强等状态参量而改变。气体中声速每秒约百米,随温度升高而增大,0℃时空气中声速为331.4m/s,15℃时为340 m/s,温度每升高1℃,声速约增加0.6 m/s。通常,固体介质中声速最大,液体介质中的声速较小,气体介质中的声速最小。另外,不均匀介质中的声速处处不等。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声速随传播方向而异。
  在有些情况下声速还与声波本身的振幅、频率、振动方式(纵波声速、横波声速等)有关。如果传播介质的尺寸不够大,则其边界对声速也有影响。因此为了使声速的量值确切地表征传声介质的声学特征,不受其几何形状的影响,一般须规定传声介质的尺寸足够大(理论上为无限大)情况下的声波传播速度。有时为了实用上的方便,也列出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声速,如固体细棒中的声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