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课
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跋涉(bá) 僵死(jiānɡ)
丰盈(yínɡ)
沉溺(nì)
B.赤裸(luǒ)
麻痹(pì)
慰藉(jiè)
敞开(chǎnɡ)
C.戕害(qiānɡ)
咖啡(kā)
时髦(máo)
钥匙(yuè)
D.痴迷(chī)
魅力(mèi)
符箓(lù)
宝藏(cánɡ)
【解析】选A。B项,“痹”应读bì;C项,“钥”应读yào;D项,“藏”应读
zànɡ。
穿针引线
(1)你知道“钥匙”中的“匙”有几个读音吗?请写一写并组词:_____________
(2)你能写出“僵”的两个形近字吗?请写一写并组词: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hí(汤匙)、shi(钥匙)
(2)(边)疆、缰(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欣悦 接触
呈现
似懂非懂
B.斑谰
锦缎
彻悟
举一反三
C.瞬间
殿宇
消遣
不计其数
D.闲暇
狭隘
辉煌
广大恢宏
【解析】选B。谰—斓。
3.(2014·温州高一检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打破了社团间的联系,使人们历经艰辛学到的手艺变得无足轻重。
B.限于银行贷款的高门槛,企业自身管理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先天不足,银行贷款很难获得,而民间借款却又存在利息偏高,这样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C.在流派纷呈、气象万千的世界艺术之都,在繁荣鼎盛、华彩绚丽的世界服饰中心,杨学宁如饥似渴地体验着、感受着、思索着、创作着。
D.在边区的革命实践中,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间,以一种甘为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的态度,与群众息息相通,患难与共。
【解析】选D。“息息相通”形容关系密切。此处强调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所以应该用“休戚相关”。“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4.(2014·杭州高一检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2014年3月8日,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说,出现大面积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大造成的。
B.从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到今天的车轮上的城市,中国让更多人开上了汽车,这是发展;而让更多人享受便捷、安全的交通,则是文明的指向。
C.湖南率先启用和研发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信息系统和成果鉴定信息系统,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函评,这一举措能进一步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
D.孙总介绍,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三号是我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实施软着陆的航天器,将实现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工程。
【解析】选B。A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成的”句式杂糅,应去掉“造成的”;C项,语序不当,应将“启用”与“研发”对调;D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目标”。
【规律方法】
句式杂糅四类型
1.表原因杂糅:原因是……造成(引起、诱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怪),由于……结果,之所以……的原因,“关键在于……”与“……决定性作用”“……的原因(起因)”与“由……诱发(所致)”。
2.表目的杂糅:把……达到,供……之便,防止……不再……。
3.表条件杂糅:需要……不可,非……才行,“根据……状况”与“从……状况出发”。
4.表意图杂糅:从……为出发点,本着……为原则。
5.(2014·连云港高一检测)用“我们”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能改变原意。
书籍将人类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局限揭示给我们,而且毫不保留地将人的痛苦、幸福、愉悦、悲伤、烦恼、绝望、矛盾等种种复杂的心理启示给我们。
我们
【解析】所谓“重组”是指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改变陈述对象而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首先要弄清作为重组句子开头的词语在原句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弄清原句内部的逻辑关系。重组后各个成分结构关系及句子叙述角度发生变化,但原句逻辑关系及语意不能改变。本题中“我们”在原句中是宾语,重组后变成主语,要注意如何进行转换。
参考答案:(我们)从书籍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到人类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局限,而且受到有关人的痛苦、幸福、愉悦、悲伤、烦恼、绝望、矛盾等种种复杂的心理的启示。
【规律方法】
句子重组四步骤
步骤一:认真审题,明白题干中的提示、要求、限制等;
步骤二:分析原句,明白句子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步骤三:认真重组,注意保留相关信息,准确表达意思;
步骤四:回头检查,看一看重组后的句子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贯通顺畅,信息有无遗漏。
6.(2014·南京高一检测)请用三个词语概括下列语段是从哪三个角度阐发“教养”的。
教养指的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追求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主要不是为了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是为了增强和扩展自我意识,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获得教养就必须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点题妙笔】
1.审题。题干要求概括语段是从哪三个角度阐发“教养”的,强调的是“角度”。
2.分析语段的层次。文段共有三句话,首句介绍什么是教养——即教养的概念,次句介绍追求教养的目的,第三句介绍如何获得教养。
3.用三个词语概括,强调的是用“词语”,不可用短语或句子。
答:
【解析】根据“指的是”“为了”“研读”“掌握”可概括出题干要求的三个角度即概念、目的、途径。
答案:概念 目的 途径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文章“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完成1~4题。
1.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试做划分并概括层意。
答:(1)
(2)
答案:(1)从开头到“令人幸福神往”。层意:只有少数人能成为读书家。
(2)从“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到段末。层意:读书能将人带入美妙的境地。
2.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只有少数人能成为读书家的?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作者将多数人的阅读与少数人的阅读进行对比,目的是要证明为获得教养而学习并由此进入精神愉悦境界的只是少数。
答案:对比论证。作者将多数人只能阅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低俗的文字与少数人能深入书的世界,不断有新的发现进行对比,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悦,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然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是少数。
3.从修辞角度看,“最初,他们把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中“他们”将书的世界比喻成什么?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题干已经将比喻的本体说出,要求找出喻体,另外要求答出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的效果一般是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答案:将书的世界比喻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原始密林等美好的事物。
表达效果: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形象,活泼传神,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有什么内涵?
答:
【解析】理解句子的内涵要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判断句子的类型。若是修辞句,要揭示修辞背后的与主旨相联系的内容;若是主旨句,直接联系文章主旨即可。此句是比喻句,找出“路”“新的广阔的原野”的本体“阅读”“探索的世界”就能分析其内涵了。
答案: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真正的阅读者为获得教养而进行的阅读是一种愉快的精神旅行,我们的世界是探索不尽的,我们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书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它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需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速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做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块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新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绝对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的结局;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地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哭,时而为他扼腕叹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一般的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啊!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际更是不言而喻了。试想含意未申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受尽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睛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额头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5.“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答:
【解析】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把书比作遗民,赋予“时间之摧残”以借代意义。结合上下文,发掘这些比喻意义和借代意义,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和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6.请概括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答:
【解析】要注意找到答题的区间,然后筛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本文第四、五、六段分别介绍了书的主人的命运,书的作者的命运和含意未申的文人的命运,其提示性字眼分别是第四段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第五段的“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第六段的“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试想含意未申的文人……”。
参考答案:①书主人的命运。②作书人的命运。③含意未申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
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答:
【解析】全文共分为四个层次,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的外观到内在文字的内涵,再到对与书相关的几类人命运的思考,最后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层层递进,由实到虚,结构严谨。
参考答案:(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
8.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答:
【解析】首先要了解一般写读书的文章从什么角度切入,其次把握本文的切入口;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原因。
参考答案:不同: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者的写法:丰富而飘逸的联想和想象;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活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规律方法】
理清文章的三种思路
阅读文章要品出文章的内在美。理清文章思路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
1.整体感知,理出文章线索
阅读文章,要力求对整篇材料准确把握,领会文章要旨。理清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特别是叙事类文章,应把握写作顺序,理清叙事线索。
2.理清层次,体悟文章的情感倾向
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就,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情感体验的结晶。阅读文章,我们要善于从字里行间,从形象本身,从意境之中,从叙事说理之中,深入体悟作者的情感倾向,明晓作者的观点态度,与作者产生共鸣。
3.捕捉语言标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经典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这些文章都有明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路,这种思路有时往往有着外在的语言标志。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捕捉那些标志性的语句,就能清楚、快捷地理出文章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