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溶液的形成(2)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溶液的形成(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9-26 12: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知识点(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重点)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重点)
3.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难点)
实验准备:多媒体教学素材、烧杯、玻璃棒、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试管夹、药匙、硝酸钾、高锰酸钾,蒸馏水等。
过程设计: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情景创设:
从前有个国王,他的皇宫里有许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盐,但是,他非常吝啬,从来不分给老百姓吃。老百姓们没有盐吃,有的百姓前去偷运,结果,绝大多数都被砍了头。可是,有一个从皇宫向外面拉水的人,天天都能偷运到盐,分给老百姓。
拉水的人把盐放到哪去了呢?他是否能一次运出很多盐?导入新课:
氯化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如果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能无限量地溶解吗?(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活动天地3-3
观察硝酸钾能否在一定量水中无限溶解[投影]课本62页活动天地的表格[巡视指导]指导学生根据投影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并填写有关表格。[展示交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获得的结论——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量溶解硝酸钾固体。[点拨释疑]引导学生观察分组实验中步骤2获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的硝酸钾溶液,提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则步骤1中获得的硝酸钾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从而再得出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板书小结]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条件下这种溶质的饱和(不饱和)溶液。[问题讨论]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吗 (要求以“活动天地3-3”步骤2中的饱和溶液展开设计)。[探究升级]组织不同小组同学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有关“三要素”的实验探究:给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观察现象。在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水,观察现象。在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许高锰酸钾颗粒,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投影]三种不同的情况,要求学生进行判断与归纳:
A
B
C当溶液中有固态溶质时
当溶液中没有固态溶质时
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
[自然过渡]从同学们进行的“探究升级”的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中,我们知道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有前提条件的,改变条件就能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那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实验探究
3-2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投影]课本“实验探究3-2”的表格[巡视指导]指导学生根据投影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并填写有关表格。[展示交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获得的结论——提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可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点拨释疑]引导学生思考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总结不饱和向饱和转化的方法),同时进行疑难问题的点拨(要明确氢氧化钙受温度的影响和一般物质正好相反)。[板书小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自然过渡]如果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那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三】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演示实验
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在各盛有20毫升的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克食盐和0.2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投影]几种溶液概念饼状图,设疑求答[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和投影的题目归纳总结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拓展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简单分类图
讨论
思考、假设、回答
学生明确目标。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初步认识饱和现象。
学生根据实验结论及老师的点拨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强调三个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探究方案,,并大胆描述实验结论。
分组完成探究,不同的小组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不同的探究,得到结论:给饱和溶液加热或加入溶剂时,饱和溶液都可变成不饱和溶液;另外,某温度时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明确规律:(1)当溶液中有固态溶质时,若固体不减少,那么该溶液是饱和的;(2)当溶液中没有固态溶质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溶质不溶解,则原溶液是饱和的。(3)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探究目标、实验用品。
分组实验,边观察实验边思考问题,分析讨论并总结实验。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初步理解饱和溶液向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条件。
总结、归纳、理解。课中练习: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思考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读图思考回答:A处为饱和的浓溶液,B处为饱和的稀溶液,C处为不饱和的浓溶液,D处为不饱和的稀溶液。
归纳的结论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间的关系是:
(1)浓溶液
不一定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2)对于同一种溶质和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一定
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构建分类图,同组同学相互帮助,不同小组间分享交流。
激发学生认知上的求知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提出问题。
实验前的认真准备是一个好习惯。
培养学生从实验探究中提炼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能力和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现象分析,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两种概念的前提条件是: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和某种溶质。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使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性。
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动手能力,同时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合作交流的习惯得到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逆向思维的能力。
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通过现象和数据的结合,为关系的分析提供了证据。
直观的表示了四个概念间的关系,使学生豁然开朗。
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形成物质的分类观。
[当堂检测题]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3.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⑥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参考答案:
1.向此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固体搅拌,看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则为饱和溶液。2.不对,因为此温度下的食盐溶液已经不再溶解食盐,所以溶液的质量不变。3.加入水,升高温度,减少溶质(硝酸钾)4.①×
②×③×④√⑤×
⑥×(具体原因略)
总结:请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并进行小结。
巩固课本内容,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助学》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反思:
1、从情景的创设到合作探究、展示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中的三个专题性的探究活动,最后到达标检测,本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问题的提出有阶梯性,课堂上比较顺畅。
2、由于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探究活动占有的时间也比较长,否则一节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3、建议课堂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的进行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理解了的、会了的就少讲或不讲,往往学生的悟比老师的讲更有用。
情景创设
导入新课
检测反馈
探究一
两种溶液概念的建立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探究三
饱和溶液与浓稀关系
探究二
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
0.2g氢氧化钙
说出图中ABCD所表示的溶液名称:
A
B
C
D
溶液
根据含溶质的多
少(与温度无关)
根据在一定条件
下,能否继续溶解
同种溶质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