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导学案(教师)
预习案
班级
姓名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目标1。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胜负问题的论述。
四、学法指导
诵读法
、品读法
五、知识链接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
( http: / / www.21cnjy.com )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六、练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徧(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3、读课文,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并思考: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6)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4、试背课文
七、我的疑惑
《曹刿论战》导学案
探究案
班级
姓名
第一课时
探究一: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卑鄙。
(2)又何间焉
间:参与;间隔。
(3)牺牲玉帛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4)大小之狱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5)忠之属也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6)必以情
情:实情;感情。
2.句式:
(1)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2)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乃入见
(3)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3.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探究二:分段及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民心是战争
取胜的基本条件。可分三层:
第一层: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一层: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第二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
第二课时
探究三:深入理解
第一段: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何以战”是个介宾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三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说明:本段末句“战则请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5.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课文从“乘”(1)
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
( http: / / www.21cnjy.com )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三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作业案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练习
1.
《曹刿论战》这篇文字选自《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
。
2.
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小小大大的监狱,即使不能都去察看,也必定要有爱憎之情。
B.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逐一审察,但也一定要凭感情办事。
C.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
一视察,必定因为有特殊的情况。
D.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
一明察,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
4.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
体现了曹刿
(
)的战略思想。
二、阅读这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2
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牢狱。
C、公将鼓之。
鼓:击鼓。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预料。
6.选出对句子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
)(
2
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①忠之属也。
译文:
②可以一战。
译文:
8.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2分)
①长勺之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9.课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
,而对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出曹刿的
。(2分)
参考答案
1、《左传》
鲁国
2
、C
3、
D
4、取信于民
5、B
6、C
7、①
译文:(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②
译文: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8、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9、爱国热情
,深谋远虑(远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