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2.会认“刘、菊”等生字。会写“于、首”等字。3.背诵古诗,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古诗,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天的美丽景象,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2.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赠
刘
景
文① 苏 轼荷②尽③已无擎雨盖④,菊⑤残犹⑥有傲霜枝⑦。荷花凋谢了,能够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虽然已经凋落,但仍有经霜不败的花枝。[句导读:这两句诗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一年好景君⑧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一年中最好的景色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泛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句导读:这两句诗写橙子泛黄、橘子青绿,把深秋点缀得色彩鲜明、富有生气。]山 行杜 牧远上寒山⑨石径斜⑩,白云生处有人家。深秋时节的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伸向远方。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人家。[句导读: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山行沿途景物的描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下车子只是因为喜欢这傍晚时候的枫树林的景象。经过霜染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句导读: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
字
词
导
读 ①刘景文:苏轼的好朋友。②荷:荷花。③尽:没有。④盖:这里指车盖,比喻荷叶。⑤菊:菊花。⑧君:你。⑨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⑩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飘浮的地方。坐:这里当“因为”讲。爱:喜爱。红于:比……还红。二月花:指春天的花。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生字及新词卡片,录音机和课文插图。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 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1.在教学前,教师首先应该明确两首古诗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秋天的盎然生机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着重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2.教学步骤可作如下设计: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时,应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应多层次地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生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生字卡片。
一 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二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径 斜 枫 于
3.说说记字方法。
(1)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2)于:笔顺是一二于。同“干”比较。
4.描红,仿写。
5.再读古诗。
三 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1)自学。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1)读诗,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2)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山林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3)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①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②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 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1.要求会认的字可集中学习,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可采取多种方式认字,如,小老师教认字:认识某个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认字。比如,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字,并把自己的名字写给大家看。
2.采取小组合作识字:小组讨论怎样记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做动作识记等。还可以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把认字与朗读感悟结合起来,把认字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3.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可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
1.我会填。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读读下面的古诗,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秋 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植物的叶子大都呈绿色,这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叶肉里有一颗颗绿色的小粒,人们称它为叶绿体。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色素。在通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占有绝对的优势,它把其他色素都掩盖了。色素对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说来也怪,叶绿素对红光和蓝光吸收较多,而对绿光却不吸收,还要把它反射出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植物叶子,在一般情况下是呈绿色的。可是,当秋天来临时,秋风带来了一阵阵寒气,叶子里面的叶绿素抵挡不住低温的影响,开始变得呆滞起来。新的叶绿素很难形成,原有的叶绿素逐渐又被破坏,而叶黄素这时却依然如故,没有遭到破坏,相比之下,绿色减退,黄色加浓,大部分植物的绿色衣衫换成了黄色。枫树、乌桕树等叶子,为什么又变成了红色呢 原来,这是它们在巧妙地作过冬准备。当冬天到来之前,这些植物为了御寒,将体内一些复杂的有机物转化成糖分。细胞液里的糖分增加后,细胞间隙里的溶液就不易结冰,这就增加了植物的抗寒能力。当糖分增多后,植物叶子里的花青素却容易形成了。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叶子呈红色的主要成分。在秋天里枫树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