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2.认识“省、店”等生字。会写“讲、打”等生字。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2 看 雪 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①看到雪的。段导读:台湾省在我国东南部,那里一年四季的温度都比较高,很少下雪,所以很难看到雪。这为下文台湾小朋友们想看雪作了铺垫。 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②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段导读:一年只有一次春节,台湾的孩子们只能在过春节的时候,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台湾的孩子们没有见过真正的雪。 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 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孩子们惊奇③地问。 老师说:“小时候④,在我的故乡⑤。”她顺⑥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孩子们问。 老师说:“不算太远。”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⑦雪的情景⑧。段导读:这六个自然段是台湾的孩子们和老师间的对话。我们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台湾的孩子们非常想见到真正的雪。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⑨着雪毯⑩,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段导读:这段话写老师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童年时在北京玩雪的情景。先讲雪天万物银装素裹,大地一片洁白,景色美丽极了,再讲小伙伴们玩雪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童年生活无比向往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老师讲起小时候玩雪的情景。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段导读:从“争”字可以看出台湾的孩子们非常想到北京来看雪。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段导读:北京的小朋友希望能和台湾的小朋友一起看雪。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写老师希望大陆和台湾的小朋友能一块儿玩。
字
词
导
读 ②橱窗:商店用来展示商品的宽大玻璃窗。③惊奇:奇怪;惊讶。(举例)杨桃在北方不常见,难怪他那么惊奇。④候:本音是“hòu”,在这里读轻声。⑤故乡:生长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也叫家乡。⑧情景:情况;景象。⑨铺(pū):铺路,又读pù,如铺子。⑩雪毯:形容地上的雪软软的,像毯子一样。银装:像银子一样颜色的衣服。深情:感情深厚。(举例)同学们都被老师深情的朗读打动了。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生字卡片,有关雪景的录像、图片。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雪吗 在哪儿看过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可以谈谈我国南北气候特点、雪景、孩子们的游戏。)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台湾省去听听一位老师给大家介绍的内容。
2.揭题,板书课文题目:看雪。齐读课文题目。
3.根据题目质疑。(谁 在哪儿看 看到的雪景怎么样 )
二 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 识记生字
1.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识记生字的方法。
(1)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2)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3)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2.借助偏旁识记。
(1)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2)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 巩固练习
1.出示生字卡片,接龙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惊奇的‘惊’ ”答:“不是惊奇的‘惊’!”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读对五个以上可给予适当的奖励。
五 再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六 指导生字的书写
1.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2.描红,仿写。
1.《看雪》这篇课文,老师应精心设计导入和朗读过程。揭示课文题目后,我问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你想起了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对雪的印象十分深刻,谈到玩雪,很容易想起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在雪地上画画……课堂发言十分热烈。
2.这个环节取得成功,一个是上课伊始的导入紧扣孩子的生活,同时把他们谈论的话题和课文开头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1.通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北气候的特点及雪景的美丽壮观。
2.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课文插图投影片。
一 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卡片。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二 学习课文
1.齐读课文第一节,这节告诉我们什么 (在台湾很难看到雪。)
板书:台湾省
2.既然很难看到雪,题目还说看雪,台湾的孩子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请大家齐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板书:洁白的棉花
(1)指导看图,领会“橱窗”的意思,注意图中的地点是在大街上。
(2)讨论填空:
在这一自然段中看雪的人是( ),时间是( ),地点是在( ),看到的是( )做成的雪景。
过渡:那么,是谁在哪儿看到了真正的雪景呢
3.默读三至九自然段,回答。(老师小时候在她的故乡北京看过雪,玩过雪。)
(1)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指导读孩子和老师的对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出北京、台湾的位置,老师在地图上标出南、北,介绍南北气候特点及两地之间的距离。
(3)台湾和北京的距离远吗 理解老师的话“不算太远”。(因为北京和台湾都属于祖国的一部分。北京就在台湾老师的心中。)
(4)看雪景录像,老师范读第九自然段。
①说说看到了什么。(白雪,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
②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每句讲什么
③指导用喜爱、赞美的感情读第九自然段,读出快乐的语调。
④出示课后练习,连线。
4.北京的雪景太美了,在台湾的许多小朋友都想快点儿到北京去看一看,课文中哪一自然段讲到这一点 (第十自然段。)
(1)指名读,指导有感情地读。
(2)自由读第十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①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汇报读懂了什么。
③理解“盼着”一词,说说自己平时“盼着”什么,文中为什么用“盼着”,进行祖国统一教育、爱国教育。
④“那里的小朋友”指哪里的小朋友
⑤读老师的话,指导读出“深情”。
你能以台湾小朋友的口气来说这句话吗
5.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1)指名读问句,其他学生读老师的话。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练读,指名读。
6.思考:文章结束时老师和孩子在想什么
1.这是一堂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语文课。新课程标准倡导引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这节课既让学生读写,又让学生画,还让学生唱跳,让语文、美术、音乐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这是一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如:写作练习时,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愿意写诗歌就写诗歌,愿意写几句话就写几句话。堆雪人、打雪仗的小游戏体现了孩子们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而诵读写雪花的儿歌和诗词的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查阅资料的能力。
1.把下列音节补充完整。
shěng省 shāng商 duī堆 yín银 jiǎng讲 zhàng仗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2)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3.赶快邀请台湾省的小朋友来你的学校做客吧。你能给他们写一封信邀请他们吗
台湾省概况 在中国东南海上,东海和南海之间。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和赤尾屿、绿岛、兰屿、彭佳屿、钓鱼岛等岛屿。陆地面积3.6万平方千米。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高山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它和大陆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长达50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恢复了在台湾的主权。
台湾位于祖国大陆架东南边缘的海上,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台湾省总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
台湾本岛是一个形状好似芭蕉叶的狭长形岛屿,其地貌十分复杂:有雄伟的高山,也有险峻的峡谷;有起伏的丘陵,也有坦荡的平原;有怪岩林立的海岸,也有沙滩连绵的海湾。
“瑞雪兆丰年”的原因 我国农村千古流传着“瑞雪兆丰年”的谚语,意思是说冬天下了大雪,就预示着来年农业丰收。这是为什么呢
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曾经做过一组对比观测。他们在积雪地(雪深10厘米~15厘米)和裸露地里,同时埋设了地温观测表。结果得到那儿的年最低地温,积雪地是-10.3℃,裸露地是-l7.8℃。显然,积雪地的地温在冬季比裸露地的地温要高得多。积雪地这种地温特点,为越冬麦作物创造了比较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般来说,冬小麦的分糵(niè,植物的芽)节,大致在离地面3厘米~4厘米深的地方。冬小麦分糵节能够承受冻害的临界温度在-14℃~-17℃之间。所以在新疆北部地区,只要地面覆盖有10厘米~l5厘米的稳定积雪,就能基本上保护越冬作物安全过冬。如果没有这层积雪,很多越冬作物就会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