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4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6 16: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2.认识“葫、芦”等生字。会写“言、每”等生字。3.使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的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4 我要的是葫芦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①的小花。花谢②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句导读:这几句话写出了葫芦的长势喜人:藤儿细长,叶子碧绿,花儿雪白,葫芦可爱。]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句导读:种葫芦的人很喜欢小葫芦。]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那个人很喜欢新长出的小葫芦。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③,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句导读:叶子上生了蚜虫,可种葫芦的人却一点儿也不在意。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④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句导读:连用了两个感叹句,说明种葫芦的人盼望葫芦长得快,长得大。
]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⑤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句导读:邻居劝他赶快治蚜虫。
]那个人感到很奇怪⑥,他说:“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⑦ 我要的是葫芦。”[句导读:这句话用了一个反问句: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 也就是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从他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不懂叶子跟果实间的联系,不知道叶子生病,葫芦也就长不好了。这句话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葫芦叶子上长虫子了,可那个人不理会也不听邻居劝告。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⑧多了。[句导读:蚜虫繁殖(fán
zhí)、生长得很快。
]小葫芦慢慢地变⑨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句导读:蚜虫增多了,葫芦开始变黄,最后一个个都落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没有叶子,葫芦也长不好。
]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葫芦都落了。
 



读 ①雪白:像雪那样的洁白。②谢:叶或花脱落。③蚜虫:一种昆虫,身体卵(luǎn)圆形。吸食植物的汁液,是害虫。④自言自语:跟自己说话。⑤光:只、单。⑥奇怪: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及挂图。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可爱的小葫芦,问:老师画的是什么呀 你们见过吗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种葫芦的人,他一心想让自己的葫芦长得又快又大,我们去看看他的愿望最后有没有实现吧。
2.板书课文题目:我要的是葫芦
3.齐读课文题目,指导“芦”读轻声。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图,这幅图上画的是谁 在干什么 仔细看这棵葫芦的各部分,有什么变化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指4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4.讨论:每幅图画指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5.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讲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结了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也不管,结果小葫芦全落了。)
三 学习本课生字
1.读读下面的词语。
  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2.出示生字卡片。
  言 每 治 棵 挂 哇 怪 慢
  3.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4.分类识字。
(1)相同结构的字有哪些 请你找一找。(治、棵、挂、哇、怪、慢。)
(2)相同偏旁的字有哪些 (怪、慢。)
(3)相同部件的字有哪些 (挂、哇。)
5.指导书写。
(1)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描红,仿写。看谁写得好。
  1.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主读文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2.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
1.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2.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课前准备有关叶子的作用的资料及其他资料。
一 看图导入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用自己的话说说。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小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我们快读课文,去找找答案吧!
二 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这么令人喜欢的小葫芦多好哇,你能读出来吗 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先长出嫩绿的叶子,然后开出雪白的小花,等花谢了,小葫芦就长出来了。)
再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看着这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多想得到葫芦哇,那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 从哪儿看出来的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质疑。
4.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看图,听录音。听听种葫芦的人和他的邻居说了什么,各自的表情怎样。
(3)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从对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4)从邻居劝告那个人的过程中,想一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你懂得了什么 讨论:虫—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
(5)小结板书。
5.配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首先是他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三 启发引导
1.那个种葫芦的人由于不知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还不听邻居劝告,没有得到可爱的小葫芦。假如他明年又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会怎么做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你能说说吗 (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千万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3.你能画出长大后的葫芦吗 画好后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1.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从而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后文的感情朗读就可以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也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含着的思想感情。
2.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的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的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
  14 我要的是葫芦
1.看拼音,写词语。
měi
tiān(每天)   zhì
yi
zhì(治一治)   zì
yán

yǔ(自言自语)   qí
guài(奇怪)   màn
mɑn
de(慢慢地)
2.如果这个人在第二年又种了小葫芦,他会怎样做呢


葫芦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实因品种不同而形状多样,大多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嫩时作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作器皿。
蚜虫 昆虫,身体卵圆形,喜欢聚集在植物嫩芽上吸取植物的汁液,对植物危害极大。蚜虫种类很多,有麦蚜、高粱蚜、棉蚜、菜蚜、桃蚜等。
有关谦虚的谚语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知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