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要求
1.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2.认识“客、何”等生字。会写“舟、乘”等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重点
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25 古 诗 两 首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① 离家 老大②回, ?
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
[句导读:“少小”与“老大”对应,“离”与“回”对应,突出了诗人离乡很久,回乡很晚,概括地写出了他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乡音③ 无 改④ 鬓 毛 衰⑤。?
说话的口音没什么改变,可是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稀疏了。
[句导读:承接上句,写诗人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的鬓毛,抒发自己深深的乡土之情。]
儿童⑥ 相见 不相识,笑问 客从何处 来。?
小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句导读:诗的后两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询问。]
赠⑦汪 伦
李 白
李白乘舟 将⑧欲行, 忽 闻⑨岸上 踏 歌⑩ ?
李白坐上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和着脚步节拍唱歌的
声。 ?
声音。
[句导读: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前来送行。“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船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朗读时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桃花潭水 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
[句导读:这句话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义重。]
字 词 导 读?
①少(shào)小:指年轻的时候。这里意思是“年老了”。
②老大:年龄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无改:没有什么变化。
⑤衰:指鬓发花白、稀疏。
⑥儿童:指小孩子。
⑦赠: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
⑧将(jiāng)欲行:将要离去。欲,要。
⑨闻:听到。
⑩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jīng)县西南。
千尺:在这里是虚指,形容很深。
不及:比不上。
情:情意。
1.学习古诗《回乡偶书》,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生字、新词卡片,教学挂图。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背诵古诗吗?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
你们会的古诗可真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回乡偶书》。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音yīn 客kè 何hé
3.小组交流,说说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4.学习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分析字形。
(3)指导书写。
①音:第二横应当写得长些。 ②客: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
③何:右边的“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4)学生描红。
5.自由读古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
6.小组合作学习古诗。每人读一遍古诗,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学生甲:第一句意思是少年离家,年老才返回故乡。
学生乙:第二句意思是口音没变,可两鬓已是白发苍苍。
学生丙:第三句意思是儿童们见了“我”,都不认识。
学生丁:第四句意思是儿童们笑着问“我”:“客人你从哪里来?”
2.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全班解释。
(1)偶书:偶然地随意写下。 (2)鬓毛衰:鬓毛,面颊旁耳边的头发。衰,稀疏零落。
(3)客:指作者自己。
3.读古诗,给你的伙伴读一读。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出图。)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自己的家乡,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心情又悲又喜,百感交集。)
2.自由读,并试着背诵古诗。
1.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如,根据“偶”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相见不相识”的情景。
2.古诗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还原当时的情景。如《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1.学习古诗《赠汪伦》,感受诗人李白与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友情。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能正确读、写。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
一 谈话导入
1.谁能把《回乡偶书》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
3.介绍作者——李白。(学生介绍查找的资料。)
二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赠 汪 伦 舟 欲 踏 潭 乘
3.说说记字方法。
4.指导书写,学写“舟、乘”。
(1)舟:注意笔顺是。
(2)乘:撇、捺要伸展开。
5.描红。
6.再读古诗。
三 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1)自学。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1)读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古诗描写了朋友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情谊。)
(2)从诗中找出词句,说明朋友的情谊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描写一个朋友对诗人李白的那种朴实、真诚的感情。)
(后两句把离别情与桃花潭水相比,进一步表达了朋友对自己的感情十分深远。)
(3)全诗语言自然平易,但内容令人回味。看图想象诗中情景。
(4)此时,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是何种心情?
(5)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①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②指导背诵。
自由背,展示背,师生共背。
四 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外所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
1.在教学过程中,识记生字应做到在语境中整体认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如,“家里来了客人”的“客”,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并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即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如,无可奈何、如何、何奶奶;泪汪汪、汪老师;一叶小舟、风雨同舟;踏青等。
1.我会填。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你能从这两诗中选择一首,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赠汪伦》李白坐着船将要远行,忽然听到岸边上有踏歌声。问,这桃花潭水呀能深有千尺,也不如你汪伦为我送别的那片实意真情。
走近作者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人。少以文辞知名。性狂放。工书法,尤擅草隶。年八十六卒。今存诗二十余首。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李白一生留下近千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他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踏歌 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自己家中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喝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提都不提“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喝酒。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这天,李白要继续他的行程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一首《赠汪伦》便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