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回声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1回声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6 16:3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认识“呱、哩”等生字。会写“岸、纹”等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重点
难点
理解第五自然段中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能根据句子展开想象,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31 回  声
??小河上有座①石桥。半圆②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③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句导读: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写出了这里的环境优美而且安静。]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④美丽的景色,高兴⑤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⑥!”[句导读:小青蛙被周围的美景迷住了,不由自主地叫起来。]。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段导读:小青蛙不知道谁在学他说话。
??小青蛙奇怪⑦极了,他问妈妈:“桥洞里藏⑧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⑨。”[句导读:小青蛙感到很奇怪,他问妈妈,想弄明白。从这里可以看出小青蛙的天真、可爱。]妈妈笑着说:“孩子,跟我来!”
段导读:小青蛙奇怪地问妈妈,是不是另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
??青蛙妈妈带⑩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青蛙妈妈说:“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妈妈笑着点点头。[句导读:青蛙妈妈将看不到的声波怎样发生回声与水波联系起
来,直观地让小青蛙明白了回声产生的原理。]
段导读:青蛙妈妈用一个巧妙的办法回答了小青蛙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小青蛙懂得了回声的原理。
??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立刻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小青蛙明白了回声的原理之后,高兴地玩了起来。
字 词 导 读?
③倒(dào)影:倒立的影子。
④周围:四周。
⑥哪(na):这里读轻声。
⑦奇怪: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⑨哩: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激:水流受阻涌起或溅(jiàn)起。
明白:清楚。“白”本音是二声,在这里读轻声。(举例)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
欢快:高兴。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生字,能读准字音。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科学童话故事,想听吗?故事的名字叫《回声》。(老师讲《回声》的故事。)
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打开书。)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拼音,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指名分段读课文。
圈出本课生字,大声地读两遍。
4.游戏:你指我读,同桌互相检查。
5.出示生字卡片,老师检查读音。(指名读,接龙读,领读。)
  guā呱 li哩 quān圈 wén纹 pèng碰 fǎn返
  6.齐读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 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
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小青蛙在桥洞底下玩,发现回声的事。)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什么环境。)
故事所描写的环境给你什么感觉?(看图。)(体会到环境的美而静。)
你能把这一段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指名读。)
3.就在这美丽的小河上,在这静静的半圆的桥洞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小青蛙。)
(1)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
①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叫?怎样叫的?
(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叫的。他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
②正在这时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还重复小青蛙的话。)
③“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小青蛙是怎样和妈妈说的?你能学着小青蛙的样子说说吗?
(2)妈妈看到小青蛙奇怪的样子,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告诉了小青蛙,用的是什么办法呢?(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①妈妈是怎么做的?(用石子击水。)
②小青蛙看到了什么现象?
(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③激起的波纹是什么样?(看图。)
一圈圈的波纹向哪个方向扩散?(向外。)
扩散开的波纹碰到河岸又怎样呢?(一圈圈地荡回来。)
④跟着老师一边说一边演示小青蛙看到的现象,并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⑤青蛙妈妈这样做是想告诉小青蛙什么呢?小声读读青蛙妈妈的话,想想青蛙妈妈说的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
第二句: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画示意图)
第三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仿照上面的图画一画吗?(指名画。)
⑥青蛙妈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你能说说哪儿像吗?
(叫声的波纹与水的波纹一样,都要向外扩散;扩散出去的波纹碰到物体后都要返回来。)
⑦因此,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的那种与自己叫声一样的声音是从哪儿来的?(从石壁上返回来的。)
这返回来的声音叫什么?(回声。)
⑧你能用自己的话把青蛙妈妈说的话讲出来吗?(指名讲。)
⑨仔细读读青蛙妈妈的话,读出青蛙妈妈对孩子耐心讲道理的语气。
(3)小青蛙明白怎么回事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齐读。
(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
在桥洞外叫能产生回声吗?(不能。)
这个故事产生回声的地点在哪儿?(桥洞底下。)
(4)小青蛙明白了产生回声的地点和道理,尽情地在桥下叫个不停,欢快的叫声与回声,使静静的河面充满了生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总结。
通过学习这个科学童话,我们了解了回声这一新知识,那么回声产生的地点只有桥洞底下吗?其实在山谷、在空旷的大礼堂都可以产生回声。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同学们一定要留心观察呀!
  1.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1.学习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读写。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
二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并认读。(指名读,领读。)
  àn 岸 wén纹  dòng洞 yǐng影 dào倒 yóu游 yuán圆 wéi围
  2.说说你怎样记住这几个字,把你认为好的记字方法讲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3.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
  ①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②大口框的字:圆、围,注意大口框与口字的写法有不同之处。(口字左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2)范写:纹、影、倒、游。
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①“纹”的绞丝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
②“影”右边的三撇,起笔在一条垂线上。
③“倒”“游”各部分应写得瘦长,三个部件要紧凑。
  (3)学生仿写。
①临一遍,对照一下,找优点,找不足。
②再写一遍,争取写规范。
(4)出示新词卡片,认读新词。(指名读,齐读。)
  岸上 波纹 桥洞 倒影 游回 周围
三 抄写句子
1.小河上有座石桥。
2.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3.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本课生字较少,也比较简单易学。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呱、哩、圈、纹、返”都可以启发学生自学,让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自主认记。
2.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变化的,要读出变化的语气。如,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速度稍慢些。听到回声很奇怪,要用问话的语调,读出惊讶的语气。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她的话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放慢。
1.看拼音,写词语。
bō wén(波纹)  àn shɑng(岸上)  qiáo dòng(桥洞)  dào yǐng(倒影)  zhōu wéi(周围)  yóu huí(游回)
2.比一比,再组词。
3.小青蛙向妈妈提了什么问题?妈妈是怎样回答的?
答:小青蛙问妈妈是不是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妈妈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举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或桥洞会返回来,用这个例子说明声音也会返回的问题,从而形象地回答了小青蛙的问题。
回声 回声是山谷中或者大厅内常有的一种物理现象,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回声的应用 回声可以用来测鱼群、潜水艇和沉到海底的船。有些船上装有回声探测器,这些仪器会把声波送到海里。而用回声传回船上所花的时间,可以用来算出船下任何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它也可以用来画出海床的深度和轮廓。这种技术称为声呐,意思是声音的航行和测距。声呐是很灵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