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活化石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3活化石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6 16: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生物的意识。
2.认识“博、珍”等生字。会写“历、史”等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
2.培养阅读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33 活 化 石
??在博物馆①里,我们观②看一块块化石,就能看到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句导读: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远古时期动物、植物的化石。]那么,你看过活的化石吗?[句导读:用一个问句来引出下文。]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引起我们的兴趣,使我们很想看看什么是活化石。
??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③。[句导读:几亿年前的树种,能生存到现在能不珍贵吗?]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④子。[句导读: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银杏叶的样子。]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句导读:举例说明银杏树长得很慢。]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⑤树。
段导读:这段话写了银杏树的样子和它生长很慢的特点。
??大熊猫是我们熟悉⑥的动物,非常可爱。和它在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⑦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句导读: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大熊猫的珍贵。]我们都知道大熊猫爱吃竹子,你能想到吗,它的祖先⑧却⑨以食肉为生。[句导读:“以食肉为生”进化到“以植物为生”需要多么漫长的年代呀,这更加说明了大熊猫生命力的顽强。]
段导读:这段话介绍了古时候大熊猫的生活概况,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中华鲟⑩也是一种古生物,它有一亿多年的历史。中华鲟生活在江河里,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句导读:用数字说明中华鲟的身体庞大。]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句导读:写出了中华鲟怪怪的样子: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大嘴。]由于以前缺乏保护,目前,中华鲟已成为稀有鱼种了。[句导读:中华鲟已经不多了,急需保护。]
段导读:这段话介绍了古生物中华鲟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三种活化石的特点。
??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句导读:把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比作活化石,突出了它们的存在价值和研究价值,它们是国之瑰宝。]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呼吁人们保护珍稀生物。  
字 词 导 读?
①博物馆: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
③珍贵:珍奇而宝贵的。
⑤公孙:爷爷和孙子。
⑥熟悉:知道得清楚。
⑦灭绝:完全消失,不存在。
⑧祖先:演化成现代各类生物的各种古代生物。
⑩中华鲟:鱼,体梭形,有须两对。体长1.7~3.2米。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等海域。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古生物:古代动物和植物的统称。如三叶虫、恐龙。
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鳞:附在鱼类或爬行动物身体表面的角质或骨质的小薄(báo)片。
缺乏:本文指中华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稀有:稀少。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生物的意识。
2.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与搜集信息的能力。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一 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题目《活化石》。看到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课文中的活化石指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并与同桌大声读一读。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接龙读,齐读。)
  bó博 zhēn珍 sūn孙 xī悉 jué绝 ròu肉 shǐ史 hé核 quē缺 fá乏 xī稀
  4.再读课文,巩固读音。
三 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
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用笔画出来。(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2.这些古生物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称它们为活化石?小组学习交流。
(1)选择一种活化石,读一读这一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特点。
(3)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再读一读这一段。
3.小组汇报。(看图。)
(1)银杏树。古生物,白果树,几亿年前的树种,叶子像小扇子,长得很慢,又叫公孙树。
(2)大熊猫。古生物,爱吃竹子,它的祖先是食肉动物。
(3)中华鲟。古生物,有一亿多年的历史,有大、重、怪、少的特点。
4.这些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了,许多人还不了解它们,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古生物介绍给别人,并让大家来保护它们?我们来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四 扩展阅读
同学在课下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向大家介绍。
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请大家阅读。
五 总结
了解了古生物知识,我们就要保护珍惜生物。
  1.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大熊猫比较熟悉。这篇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产生保护生物的意识。
2.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查阅有关古生物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识字、阅读,让学生合作学习,同时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复习导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接龙读,齐读。)
  lì历  shǐ史  miè灭  kè克  huà化  dài代  sūn孙  zhí植
  2.说说怎样识记这几个字。
3.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找找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提醒大家。
(2)看老师范写,并进行重点指导。
  ①化、代:区分这两个字,注意单人旁的写法。化: 代:
②史、灭:竖撇要先竖后撇。史: 灭:
③植:右半部里面是三横。
  4.学生描红,仿写。
5.组词,出示新词卡片并认读。
6.再读课文,巩固读音。
  1.本课生字较多,最好不要孤立地进行认读。可以先带领学生熟读课文,再将生字连同词语及其注音一起呈现(课件或投影),再去掉拼音,最后单独呈现生字,逐步进行认读。“珍、肉、史”等字是翘舌音,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点儿关于古生物的知识,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3.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33 活 化 石   银杏树   大熊猫    中华鲟 几亿年前的树种  祖先是食肉动物 一亿多年的历史                大、重、怪、少
1.看拼音,写词语。
lì shǐ(历史)  zhí wù(植物)  huà shí(化石)  miè jué(灭绝)  yí dài(一代)  gōng sūn shù (公孙树)
2.照样子,完成练习。
一片片叶子   一把把扇子
一块块面包  一条条小船
一棵棵小树  一只只蚂蚁
化石 通俗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围在周围的沉积物都一起经过石化变成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称为化石。
大熊猫 也叫“猫熊”,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的,其余都是白色的。毛密而有光泽。喜欢吃竹叶、竹笋。
中华鲟 鲟鱼起源于一亿年前的中生代,为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有“活化石”之称。鲟鱼就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在那里成长、发育,成熟期约为9~12年。完全成熟后,再迁移到我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在那里栖息。中华鲟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鱼体一般三四米长,体重可达五百千克。鲟鱼体内除头部有数块硬骨外,脊椎骨和颧骨全为软骨,通体无刺。它的吻尖突,身体呈椭圆筒形。口前有触须,用来搜寻水里的食物。
2000年10月20日在长江捕获了一头已死亡的中华鲟,后经上海自然博物馆制成标本,保存在中华鲟东方养殖研究基地。
银杏树 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因此植物学家们把它看作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我国园艺学家们也常常把银杏与牡丹、兰花相提并论,誉为“园林三宝”,并把它尊崇为国树。银杏树为高大落叶乔木,躯干挺拔,树形优美,抗病害力强、耐污染力高,寿龄绵长,可达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