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2.认识“寸、益”等生字。会写“寸、落”等字。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产生收集成语的兴趣。
重点
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2.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理解成语的意思,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识 字 4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①
取长补短②
相得益彰③
段导读:这四个成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学会“取长补短”。
管中窥豹④
坐井观天⑤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⑥
段导读:这四个成语告诉我们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拔苗助长⑦
徒劳无功⑧
瓜熟蒂落⑨
水到渠成⑩
段导读:这四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字 词 导 读?
①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尺有显得短的时候,寸也有显得长的时候。比喻每个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
②取长补短: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
③相得益彰:两者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各自的长处和优点。相得,互相配合;映衬。④管中窥豹:从管孔中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斑点。比喻见到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未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⑤坐井观天: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
⑥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一片小小的树叶挡住了眼睛,就看不见远处高大的泰山。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或全体。障,遮挡。
⑦拔苗助长: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⑧徒劳无功:白费力气,没有成就或好处。
⑨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⑩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能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渠,沟渠。
1.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2.在朗读中体会成语的韵律感。
成语故事录音,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
一 以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放录音《拔苗助长》。
说说你听懂了什么。(用手去拔禾苗,想让它快点儿长高,没想到却害死了禾苗。比喻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把事情弄糟。)
2.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成语是有典故的,必须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来源和典故才能懂得这个成语的意思。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些成语,看看你能学到什么。
二 初读成语
1.出示“识字4”中的成语。
(1)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边读边想想成语的意思。
2.指名读成语,老师正音。
三 理解成语的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
(1)互相交流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说说成语的意思。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
2.汇报学习成果。
(1)学生自愿上台交流。
学生甲:我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是说尺比寸长,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尺有显得短的时候,而寸也有显得长的时候。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每个人或事物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学生乙:我能讲“管中窥豹”这个故事。
(2)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3.再读成语。
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成语。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或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把你喜欢的成语记录下来。
1.小组合作读书,由学生自己设计合作方法,这是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他们不仅读得正确通顺,而且饶有情趣。学生在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笑一笑中学习了语文,发展了情感,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2.赞科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与开课伊始教师努力营造的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情调”分不开的,更是在融洽的师生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全程,让孩子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应适时地点拨、热情地鼓励,让每个孩子乐于尝试,积累成功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1.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相互交流自己找到的成语故事。
生字、新词卡片。
一 交流自己找到的成语故事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积累成语。
二 学习生字
1.小组交流会写的字,并说说识记的方法。
2.归纳。
(1)用“减一减”的方法:村—寸。
(2)用“加一加”的方法:工—功、力—助、耳—取、斤—所。
(3)用“换一换”的方法:扑—补。
3.你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为什么?(我最喜欢和“功”字交朋友,因为只有用功学习,才能把功课学好。)
4.看生字说成语,如,寸—寸有所长。
5.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①补:第四、五笔要短,右边不过竖中线,左边不要写成“礻”。
②拔:左窄右宽,右边不要写成“发”。
③助、功:右边都是“力”字,“横折钩”的“折”笔要往左斜,不能写垂直。
(3)描红,仿写。
6.用生字口头组词。
7.齐读成语。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理念。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力争改变教师是课堂主宰的局面,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本节课在识记生字、巩固识字、朗读韵文、课外识字、学写生字、课后延伸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老师和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多的生字,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他们的学习伙伴。此时,教师站出来,给他们做了个示范,使他们明白了游戏的任务,知道了游戏的玩法,启发了思维的灵感,初步习得记认生字的方法。在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还教好朋友怎样记住自己的名字。他们在记认生字的同时既发展了识字能力,还发展了他们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以生动有趣、自然和谐的课堂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识字,培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体现了不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而把他们作为发现的主人。
识 字 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坐井观天 拔苗助长 讲故事 谈启发
1.填成语。
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 拔苗助长 取长补短 坐井观天 水到渠成
徒劳无功 稳 如泰山
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写下来。
?
?
成语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成语释义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比寸长,但运用的场合不同,尺有显得短的时候,寸也有显得长的时候。比喻每个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出自《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坐井观天: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出自《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管中窥豹:管,竹管。窥,从孔隙看。从竹管孔中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见到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未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有时与“可见一斑”连用,则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障,遮挡。一片小小的树叶挡住了眼睛,就看不见远处高大的泰山。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或全体。
相得益彰:相得,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原指君臣之间相互配合更能发挥各自特长。后泛指两者之间互相映衬,更能显示各自的长处和优点。
拔苗助长: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原为“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这是个寓言故事,寓意是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只会把事情弄的更糟。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比喻条件或时机成熟,事情自然就会成功。出自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瓜熟蒂落,啐(cuì)啄同时。”
水到渠成:渠,沟渠。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