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习题 图片ppt版 (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习题 图片ppt版 (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7 08:22:19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四单元总结提升
综合练习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爆发的农民起义是
(C)
A.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赤眉起义
C.黄巾大起义
D.瓦岗军起义
2.(山东东营中考)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
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C)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
“志”在何处
(A)
A.统一天下
C.废汉称帝
B.消灭袁绍
D.建立魏国
4.(山东济宁中考)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
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C)
①魏国一—220年一曹操一洛阳②魏国一220年一曹
丕一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一成都④蜀
国—221年一诸葛亮一成都⑤吴国—222年一孙
策一南京⑥吴国—229年一孙权一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5.(福建泉州中考)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
居,故名晋江。说明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
朝代是
(A)
A.西晋、东晋
B.隋朝、唐朝
C.北宋、南宋
D.元朝、明朝
6.(湖北黄冈中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C)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7.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
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
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江南经济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C)
A.改革官制,严惩贪污
B.颁布均田令和迁都洛阳
C.建立八股取士制度
D.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9.(山东青岛中考)“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
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
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
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D)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迁都平城
10.(2016·山东烟台中考)“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
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
中的措施促进了
(A)
A.民族交融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魏政权的建立
D.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共14张PPT)
第18课
南方经济的
发展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企自主预网
一南方政权的更替
阶段特征:从三国鼎立到隋朝统一全国,在长达300多年的历史时段内,只有西晋短暂统一了37年,其余时
间都处在多个政权分立、南北对峙的复杂政局之中
2.六朝:南方相继建立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政权,因均建都于建康,史称“六朝”。(后四
个朝代合称“南朝”)
3.政权特点:政治上不能振作,经济上则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
二人口的南迁
原因:为了逃避战祸,北方的官员、大族以及平民百姓纷纷往南迁徙
2.路线:西线进入巴蜀地区;中线则进入今两湖和江西地区;东线进入今江浙地区。其中尤以东线方向的人数
最多。
3影响:改变了南方人少地广、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有利于荒地的开垦;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
经验,推动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南方经济的开发
概况:经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这些地区成了知名的经济
富庶区域
2.农业: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犁耕的推广和改进、改“火耕水耨”为粪肥精耕以及引入北方小麦、实施
稻麦两熟制等;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农副结合,逐渐成为南方农村的一种普遍风尚
3.手工业:造船、冶铸、造纸、制漆、制瓷以及丝织等业都比较发达。从六朝时期开始,丝织业的重心由北向南
转移
4.商业:出现一系列商业城市,著名的有都城建康以及京口、吴郡、余杭等。广州和郧县则是新崛起的海外
贸易港口城市
堂检测
1.结束三国时期分裂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王朝是
(B)
A.东晋B.西晋C.前秦
D.北魏
2.李白的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
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
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B)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3.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发展,并逐渐赶上北方,是因为历
史上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劳动
力,而且此时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也重视生产,你认
为这一时期是
(D)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魏(吴)晋(东晋)时期
4.(海南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
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
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共22张PPT)
第19课
北方民族的
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
全自主预习
一北方政权的演变
1.演变
(1)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
(2)4世纪初,北方进入政权分立的“十六国”时期
(3)至5世纪中,北魏统一北方。不久,分立为东魏、西魏,后又更替为北齐、北周,史称“北朝”时期。
2.特点:大部分时间,北方处于政权林立、战乱相继的状态。
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兴起:鲜卑族拓跋部建立政权,以“魏”为国号,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冯太后的措施
(1)政治上,集权中央,基层实行“三长制”,完善地方行政管理
(2)经济上,限制豪强占田过限,颁布“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
3.孝文帝的措施:推出了迁都洛阳、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4.影响: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的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成为顺应历史潮流前进的杰出代表。
北方民族的交融
1.形成: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相处,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
取长补短,民族间的交往、交融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历史趋势
2.影响:民族的交融与南北经济发展为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最终
催生出一个开放繁盛的新时代
⑩堂检测
1.(山东滨州中考)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
D.经济发展
2.(湖北宜昌中考)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民族大交融趋势的政治改
革家是
(C)
A.商鞅
B.张骞
C.北魏孝文帝
D.班超
3.孝文帝为了顺利地推动改革,毅然决定迁都。新都
城在
(C)
A.长安B.建业
C.洛阳
D.许昌
4.(福建漳州中考)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的哪
项改革内容有关
(D)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步六孤
元陆刘
独孤
A.改官制
B.禁胡服
C.通婚姻
D.改姓氏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A)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交融的进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6.下列各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加快民族交融步伐,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措施的是
(D)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B.要求鲜卑人穿汉服、用汉姓
C.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D.将土地分给汉族人民(共13张PPT)
第21课
科技成就与书法艺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
在自主预习
数学成就
1.先秦:商朝甲骨文中已有一至十以及百、千、万等数字;春秋战国时,人们已普遍地使用算筹和四则运算
2.汉代:汉代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书中系统总结了周、秦至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
3.南朝: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数学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首次将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
位,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他的数学名著《缀术》,在唐初成为官定的算术教科书
二农学与农历
1.农学
(1)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的农耕国家之一,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更有多部农书问世。
(2)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对后世
农业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
2.农历
(1)人们习惯将古代中国的历法称为夏历,又因它与农业生产有关,人们称其为农历
(2)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书法艺术
甲骨文、金文以及东汉隶书碑刻的字体,有的端庄俊秀,有的古朴浑厚,都给人美的享受
2.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众多大家中,贡献最突出的是被后人誉为“书
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后人赞美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将他的作品视为书法艺术的最高
典范
赠当堂检测
1.你如果查阅分数运算、正负数加减法及实际生活中丈
量土地、计算仓库容积等数学知识,可在下列哪一著
作中查到
(C)
A.《史记》
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
D.《韩非子》
2.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
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C)
A.贾思勰
B.郦道元
C.祖冲之
D.顾恺之
3.(云南昆明中考)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
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
农学著作
(B)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说法正
确的有
①他在北魏时期撰写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
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③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
然规律④介绍众多的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制作方法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5.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
明……冬至、小寒、大寒”。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
B
A.节气反映中国传统农业与四季变化密切相关
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节气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6.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C)
A.东汉的“蔡侯纸”
B.东晋的人物画
C.王羲之的书法
D.莫高窟的飞天(共14张PPT)
第17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企自主预
一赤壁之战
1.背景
(1)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
(2)公元200年,曹操率军在官渡击败袁绍大军,基本统一北方
(3)江东的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举用贤才,基础稳固。寄居荆州的刘备得诸葛亮辅佐,正伺机发展
2.概况: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与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
相拒,火攻曹军,大获全胜
3.影响
(1)赤壁之战后,刘备乘势占据两湖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孙权则完全拥有江东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分天下
1.三国鼎立
(1)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建立吴国,史称孙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2.地区发展
(1)通过屯田,曹操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使流亡农民有了安居之所
(2)诸葛亮积极发展农业,修浚都江堰,使蜀国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诸葛亮收复南中地区一些少数民
族,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3)在孙权的治理下,江南的经济有了长足进步。孙吴造船业比较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船
队到达夷洲。这是迄今所知中国历史上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的记录。
⑩增堂检测
曹操在《蒿里行》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
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景象
(B)
A.东汉中期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2.中国古代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东汉末年曹
操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C)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
因是
(D)
A.打败强敌袁绍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挟天子以令诸侯”
4.(山东临沂中考)“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
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
河流域。”这次战争是
(D)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5.图示法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
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D)
A
B
C
6.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实行军屯和民屯,其产生的历史作
用有
(B)
①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②使流亡农民有了安居之
所③粮食产量超过蜀国和吴国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