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旁白:《回乡偶书》和《赠汪伦》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下面,我们来诵读两首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旁白:先来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呈现】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旁白:《回乡偶书》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首行“少小离家老大回”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诗: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旁白:再读第二首:《赠汪伦》。【课件呈现】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旁白:《赠汪伦》描绘了一幅真挚而动人送别画面!表现了友谊的可贵。
这首诗前一、二行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读时出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三、四行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朗读时要充满深情。
让我们做一回李白,把《赠汪伦》这首诗送给好朋友,愿友谊天长地久!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件3张PPT。古诗二首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