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导学案(教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知识链接】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史记》、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内容导航】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自主学习】
1、本文选自《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
左丘明
所著。是一本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
( http: / / www.21cnjy.com )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
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段: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齐师伐我(进攻)
⑵又何间焉(参与)
⑶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⑷肉食者谋之(谋划)⑸小惠未徧(惠
( http: / / www.21cnjy.com ):恩惠
徧通“遍”,遍及,普及)
⑹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⑺大小之狱(案件)
⑻何以战(凭,靠)
⑼弗敢专也(个人占有)
⑽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报
实情)
⑾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⑿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翻译句子: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在谋划这件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来处理。
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不敢向神灵虚夸,一定按照实情来上报。
3、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学习第2段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齐师败绩(大败)
⑵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⑶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⑷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⑸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车轮轧出的痕迹
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翻译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您尽了职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打一仗。作战时就请允许我跟从您。
3、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4、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可以用上文那两个词来验证?
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学习第3段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既克(已经)⑵再而衰(第二次)⑶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⑷望其旗靡(倒下)
2、翻译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3、“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4、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两层,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四)归纳总结全文
1、把握词语
(1)古今异义
⑴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⑵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⑶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⑷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⑸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⑹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⑺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⑻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⑼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⑽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⑾忠之属也(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⑿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⒀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⒁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⒂齐师伐我(古义:讨伐
今义:砍)
⒃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2)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2.从:民弗从(听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以:何以战(凭借)
必以信 (按照)
5.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6.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 (代词,代曹刿)
7安:衣食所安(养)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8.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
(3)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4)词类活用
⑴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⑵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⑶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⑷公与之乘:
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⑸下视其辙
:名词作状语,下车
⑹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5)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2、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a、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作铺垫
b、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
“远谋”二字成为全文的文眼、线索。
3、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曹刿是如何论战的?
战前,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5、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6、曹刿“远谋”的表现在哪里?
①战前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与鲁庄公会面时,分析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庄公的三次答话。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③交战过程中,在战略上不急于进攻和追击。④战胜后分析取得胜利原因。
7、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8、归纳中心思想: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9、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10、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11、人物分析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拓展延伸】
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当堂检测】
(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二)课文第二段。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战于长勺_________
公将鼓之________
公将驰之_________
遂逐齐师________
3、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公与之乘
B.公将鼓之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4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