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7.30《曹刿论战》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7.30《曹刿论战》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6 19:4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间”“鄙”“牺牲
( http: / / www.21cnjy.com )”“狱”“情”“福”“加”“可以”“故”“再”等;注意5个字的写法:“刿”“徧”“帛”“孚”“辙”;会读:“间”“刿”“辙”“孚”“靡”。
2.翻译重点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故克之;夫战,勇气也。
3.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人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
5.学习积累记忆的方法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认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意图,从而理解人物形象。
《左传》简介:
相传是春秋时鲁国使官左丘明所写。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1)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2)故
故克之    因此,所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实情
(3)信
小信未孚   信用
何以战   凭,靠,凭借
(4)以
必以分人  把
2.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2)肉食者鄙 古义:见识短浅;今义:专指品质低劣
(3)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同一动作的重复或继续
(4)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方位词,中间
(5)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6)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许可
3.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找出文中的省略现象: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
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
(一)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
有对话省略,承宾省略等。
如:(1)作亭者谁 (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醉翁亭》)
(2)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3)刿曰:“(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1)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5)是"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
人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6)是"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
(二)
谓语的省略。文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如:本文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又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要根据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
(三)
宾语的省略。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语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廉颇》)
。如果补读出来,则(1)是"上使扶苏外将兵",(2)是"使相如归赵"。
(四)介宾短语的省略
。介宾短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省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宾语。
在文言文当中,可能只写介词宾语,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名词
或名词短语(介词宾语)同前面词语的关系,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
(1)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  )木格贮之。(《活板》)(2)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桃花源》)
根据上下文来看,(1)的"木格"是"贮"的工具,所以补读出来是"以木格贮之",可见这里省略了介词"以"。(2)的"捕鱼"是"为业"的方式,所以应该是"以捕鱼为业,省略了介词"以"。
在文言文当中,更常见的是省略介词宾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如: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狼》)
(2)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3)旦日,客从外来,与(   )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当堂达标:
1.解释加点的词。(8分)
(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
第二次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倒下
(4)又何间焉
间:参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6)公将鼓之
鼓:击鼓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
情:实情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3分)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
3.学习积累记忆的方法背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鲁军以弱胜强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彼竭我盈,故克之。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4.齐师伐我。5.战于长勺。
预设问题二: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整理出来。
参考答案:1.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2
( http: / / www.21cnjy.com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3.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4.正义的战争5.选择有利的地形
小结归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住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敌退我进。)
预设问题三: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么样的?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读一读。
参考答案:曹刿形象: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紧扣住“远谋”。
语句:曹刿请见体现:爱国热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有德);论何以战的语句体现:政治远见(有识);从战指挥的语句体现:军事才能(有才);论何以胜的语句体现:有谋略过人(有学问)
预设问题四:1.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的性格特征的呢?找出文中语句,朗读一遍。
故事内容
庄公性格
三问三答
政治上无能
公将战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军事上无知
公问其故
2.你眼中的鲁庄公就是一个庸君吗?
参考答案:1.鲁庄公广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2.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3.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4.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任人唯贤,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5.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三、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20分)
1.曹刿认为鲁庄公做了一件能取信于民的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是“彼竭我盈”。(用原文语句回答)(8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4分)

A.本文说明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和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B.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撤乱旗靡之时。
C.“吾视其撤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下视其撤,登轼而望之”
D.本文第一段写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什么?有人认为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8分)
答:(1)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2)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二)选做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颖川 太守髡陈仲弓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①。客有问元方 :“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 放孝子伯奇,董仲舒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元芳之父,陈仲弓被捕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臭如兰(气味

(2)故不相答(
所以

2.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2分)
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译文:你不过是因为驼背装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
3.元方的回答使客人感到非常惭愧,请简析其中的妙处。(3分)
答:借用典故,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人格和自己的尊严。
4.这则故事中体现了陈元芳哪些性格特点。(3分)
答:陈元方博学多才、聪敏机智应变,说话不卑不亢。(一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