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4张PPT。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选自《柳河东集》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一类文章的性质,特别是其不拘固定格式、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的特征,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萦萦窗下兰,
密密堂前柳。 ——陶渊明奉气桃栽一百根,
春前为送浣花溪。
——杜 甫柳州柳刺史,
种树柳江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3、4两段。
德育目标: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古文运动 “文以明道”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的诗文俱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作家作品柳侯公园柳宗元与韩愈 政治上属于对立的派别,韩愈反对“永贞革新”,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并为此一贬再贬。
在古文理论上,韩柳有相同的见解,但侧重点不同。韩愈以一代宗师的身份,振臂高呼,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并身体力行地参加社会实践,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关于柳文《艺概·文概》:
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所以致之者有四种笔法:突起、纡行、峭收、缦回也。
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越缦堂读书记·八·文学》:
子厚终身摧抑,见于文辞者,若不胜其哀怨。韩柳比较茅坤《唐八大家文钞》卷首:吾尝论韩文如大将指挥,堂堂正正,而分合变化,不可端倪;柳则偏裨锐师,骁勇突击,囊沙背水,出奇制胜,而刁斗仍自森严。韩文如五岳四渎,奠乾坤而涵万类;柳由峨眉天姥,孤峰矗云,飞流喷雪,虽无生物之功,自是宇宙洞天福地。其并称千古,岂虚也哉!
《艺概·文概》: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浩乎”“沛然”,“旷如”“奥如”,二公各有会心。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体裁与背景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通假字
1、既然已,勿动勿虑。
矣:了。
2、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尔:你们。文言知识 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1、 名作动:
①不知始何名。
②病偻,隆然伏行。
③名我固当。
④早实以蕃。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⑥其莳也若子。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其筑欲密。
⑨ 移之官理可乎?
⑩ 而卒以祸。
⑾字而幼孩。
叫,“何”作宾语,前置患病 起名 结果实 活得长久对待子女zhǎo用爪抓捣土做官祸,造成(受到)祸害养育 文言知识2、名作状:
①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 3、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早 使……多
③鸣鼓而聚之。
聚集,使……聚集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衍 安,使…安乐(安顿) 文言知识4、为动用法:
① 其培之也。
为……培土
② 忧之太勤。
为……担忧
③ 虽日忧之。
为……担忧
④ 传其事以为官戒。
为……作传1、判断句:
理,非吾业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① 不知始何名。
名何——叫什么
② 故不我若也。
若我——如我
③ 吾又何能为哉!
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以何——用什么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移之官理可乎?
移之(于,到)官理可乎?
②然吾居乡。
然吾居(于,在)乡。
③而卒以祸。
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 此。)祸。
④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文言句式自读课文第一段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原来,当初似因此家乡的人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名:为…取名思考: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②“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及其残疾,此老竟坦然纳受“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坦荡明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亦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总结
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此段,由奇处入笔,名、貌之奇是宾,性格之奇是主,为写其不凡业绩、不凡言论张本。自读第二段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为业或者结果实多没有谁思考郭橐驼他是干什么的?他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种树高超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侧面)(正面)(反衬) 研读第二段:思考橐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 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他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总 结 此段,作者从买树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极写郭橐驼种树之业绩非凡,令读者悬念陡生:此老宁有养树仙方乎?为橐驼言论张本。 个人档案姓名:无名氏,“驼”、“橐驼”籍贯:长安丰乐乡职业:种树形象:隆然伏行、类橐驼性格:善良、豁达特长:种果树A人气旺:长安富豪争迎取养B品质优:无不活、硕茂、早实以蕃C专利权:窥伺效慕莫能如侧面正面侧面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阅读第三段活得久并且茂盛自然生长规律使…尽情发展已经这样“矣”种植使…硕大使…茂盛它的果实连用,“了”保全使…多n作v捣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指示代词,这n作状,在早上,在晚上离开回头看n作v用指甲划破状,一天天地表修饰他实际上宾前“故不若我”种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本欲舒、培欲平土欲故、筑欲密其莳若子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其置若弃其天者全而其性得根拳、土易
培不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不我若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N 作v,做官、管理管理使…繁多名作动,造成祸害勉励通“尔”使…聚集名作动,吃早饭(晚饭)使…繁衍使…安顿穷困记载把(它)当作养人之术木性日以离 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无以蕃生安性
病且怠繁政扰民鸣鼓而聚
击木而召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分析第四、五段: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祸——呼、鼓、聚、击、召)背景:“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繁政扰民如勤忧害树。
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委婉 含蓄种树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植者: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治民现实:官吏烦令扰民理想:顺民之性以养其民种树郭橐驼传柳 宗 元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其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总结全文形象说理,类比论证A《拿来主义》对大宅子的三种态度:不敢进、放把火,蹩进吸鸦片分别比喻对待传统文化消极逃避、完全否定、完全肯定三种态度;B《谏太宗十思疏》用固根本、浚源泉比喻人君当积德义;C《病梅馆记》人们把梅弄成夭梅病梅比喻统治者对人民思想的残害;D《毛颖传》写毛笔因“不中书”被弃比喻信而见疑,怀才不遇,讽刺国君少恩。大显身手 畅所欲言 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水
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为官: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在柳树臂弯里 ——刘心武 不止一次,村邻劝我砍掉书房外的柳树。四年前我到这温榆河附近的村庄里设置了书房,刚去时窗外一片杂草,刈草过程里,发现有一根筷子般粗、齐腰高、没什么枝叶的植物,帮忙的邻居说那是棵从柳絮发出来的柳树,以前只知道“无心插柳柳成行”的话,难道不靠扦插,真能从柳絮生出柳树吗?出于好奇,我把 它留了下来。没想到,第二年春天,它竟长得比人还高,而且蹿出的碧绿枝条上缀满二月春风剪出的嫩眉。那年春天我到镇上赶集,买回了一棵樱桃树苗,郑重地栽下,又查书,又向村友咨询,几乎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伺候它,到再过年开春,它迟迟不出叶,把我急煞,后来终于出叶,却又开不出花,阳光稍足,它就卷叶,更有病虫害发生,单是为它买药、喷药,就费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直到去年,它才终于开了一串白花,后来结出了一颗樱桃,为此我还写了《只结一颗樱桃》的随笔,令它大出风头,今年它开花一片,结出的樱桃虽然小,倒也酸中带甜,分赠村友、带回城里全家品尝,又写了散文,它简直成了明星,到村中访我的客人必围绕观赏一番。但就在不经意之间,那株柳树到今年竟已高如“丈二和尚”,伸手量它腰围,快到三拃,树冠很大又并不如伞,形态憨莽,更增村邻劝我伐掉的理由。今天临窗重读安徒生童话《柳树下的梦》,音响里放的是肖斯塔科维奇沉郁风格的弦乐四重奏,读毕望着那久被我视为赘物的柳树,樱桃等植物早已只剩枯枝,惟独它虽泛出黄色却眉目依旧,忽然感动得不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解析:B项,“而”通“尔”;C项,“受”通
“授”;D项,“不”通“否”。
答案:A解析:C项,类,似。
答案:C解析:D项“以”,①②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译为“来”。A项“虽”,①连词,虽然;②连词,即使。B项“因”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趁机。C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尚且。
答案:D解析:ABC三项,名词作动词。D项,意动用法。
答案:D解析:A项,古义为:它的果实;C项,古义为:用来……;D项,古义为:跟从并且。
答案:B6.下列句子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B.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A项,定语后置;B项,宾语前置;C项,状语后置。
答案:D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
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应。规劝讽刺为政不可扰民,主张
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
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
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解析:D项,与正史写法不同,本文是传记兼具寓言性质。但并非议论说教,而是重在托讽。
答案:D8.翻译下列句子为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做官的人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终于给他们造成了灾祸。
(2)如果我说的这些切中事实,那么它与我的本行种树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解析:A项,处:居住。
答案:A解析:A项“或”,①②都是不定指代词,有的人。B项
“而”,①转折连词,却;②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C项“之”,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D项“其”,①代词,他的;②代词,代时间。
答案:A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不能说明梓人手艺
高明的一组是 ( )
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②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③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
半焉 ④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⑤俄而
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 ⑥委群材,会众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解析:①是说他使用的工具;④⑤是讲众工匠怎么样;⑥是说那里堆了很多材料,汇聚了很多工匠。
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
工。’”此话说明梓人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
B.“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中的“笑”
字,说明作者看不起梓人,有讥笑嘲讽之意。
C.作者在叙写梓人事迹时,先抑后扬,逐层展开,因而
具有曲折深细的特点。
D.“余圜视大骇”一个“骇”字写出了梓人的妄自尊大。解析:A项是作者在不了解梓人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
B项文中无依据;D项这个“骇”字写出了梓人技艺的高明非凡。
答案:C13.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果没有我,他们连一间房子也造不成。
(2)一会儿众工匠刀砍斧削地动起手来,一个个都看他的眼色。
(3)有些不能胜任的工匠,被他怒喝退在一旁,也不敢恼恨抱怨。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京城光德里。一天,有一个木匠敲门求见,想在裴家租一间空屋居住。他所从事的职业工具只有量尺寸的寻引、画方圆的规矩和弹墨线的墨斗等,家中不具备磨刀石和刀斧之类的用具。问他会干什么,他说:“我擅长测算材料,根据房子的规模、高深,选用各类圆方得体、长短合适的木料,指挥工匠们干活。如果没有我,他们连一间房子也造不成。所以我到官府里干活,所得到的工资等于一般木匠的三倍;给私人干活,我拿的工价要占众人工资的一大半。”有一天,我走进他的卧室,见他的床缺了一条腿,他却不会修理,他说:“我打算请别的木匠来修。”我觉得非常好笑,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什么本领而只知道贪钱爱财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理官署,我去那里瞧瞧。见那儿已堆放着许多建筑材料,聚集了许多工匠。他们有的手握斧子,有的拿刀操锯,都围着那木匠等候使唤。那木匠左手拿着引绳,右手执一根木杖,站在中间。他测量好栋梁的长短大小,又看准木料是否合用,然后挥起木杖说:“用斧子!”那执斧的工匠立刻奔向右边;他转过头指着另一段木料说:“用锯子!”那拿锯的工匠立刻奔向左边。一会儿众工匠刀砍斧削地动起手来,一个个都看他的眼色,等他的号令行事,没有一个敢自作主张的。有些不能胜任的工匠,被他怒喝退在一旁,也不敢恼恨抱怨。他又在墙上画了房子的图样,虽然只有一尺见方却全面周详,根据图上缩小的尺寸比例而造出高楼大厦,竟完全合乎设计而不增减分毫。房子造成后,他在大梁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某造”,这某某就是他的姓名,而凡是执斧锯操作的众工匠的名字却一个也不写上。我在房子周围审视一番以后不禁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这木匠的技艺确实非常高明。文言文断句(二)
一、角度阐释
充分利用古文的行文特点和修辞特点正确断句。古人作文考究写法,喜欢在文中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考生可抓住这一特点,作出适当判断。二、方法指导
1.修辞断句法
互文、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过秦论》的第一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是排比;“内” “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2.总分断句法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人写文章往往也讲究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根据以上方法断句,相信可以收到一定效果,但它不是万能的,因为文言文断句还应该积累一定量的相关文学常识,同时加强培养语感。三、典例分析
(一)典例点拨
(2009·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附【译文】
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二)典误精悟
(2010·浙江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四、即时演练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判句。
君 子 见 过 忘 罚 故 能 谏 见 贤 忘 贱 故 能 让 见 不 足 忘 贫 故 能 施 情 系 于 中 行 形 于 外 凡 行 戴 情 虽 过 无 怨 不 戴 其 情 虽 忠 来 恶。
答案:君子见过忘罚/故能谏/见贤忘贱/故能让/见不足忘贫/故能施/情系于中/行形于外/凡行戴情/虽过无怨/不戴其情/虽忠来恶。 附【译文】
君子看到他人的过失就忘掉了批评他人可能会招致责罚,所以他敢于直言进谏;君子看到贤才便忘记举荐贤才可能会使别人的地位超过自己,所以他乐意让贤;君子看到衣食不足者则忘记救济别人会穷了自己,所以他能慷慨解囊给予施舍。内心世界维系着真情,就会在外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凡是言行饱含真情、流露真意,即使有过失,别人也不会怨恨;言不由衷、行为虚假,就是装出忠诚的样子,也会招人讨厌、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