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7 12:3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预习指要: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化战争的主要史实,《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3.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
4.《天朝田亩制度》、《新政新篇》。
5.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合作、北伐。
6.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0课时
鸦片战争
任务目标:
1.识记并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影响;
2.识记《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自主学习:
1.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中英正常贸易,中国为什么会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起止于何时?交战双方是谁?
(2)《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有哪些内容?
(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3.战火再起
(1)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二次鸦片战争起止于何时?交战双方是谁?英法联军在战争中犯下了哪些重大罪行?
(3)《天津条约》签订于何时?条约内容有哪些?《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条约内容有哪些?
(4)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哪些?
活动探究:
探究1:阅读材料:
(1)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2)“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思考: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你能同意上述观点吗?那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探究2:阅读材料
(1)清朝政府官员董宗远上奏道光,认为签订《南京条约》“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2)
1846年,包世臣在《安吴四种》中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松江)太(太仓)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3)鸦片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感到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也开始探讨西学。例如林则徐被罢免后,把有关的西方资料交给“今文学派”的杰出学者魏源,魏源遂根据这些资料,在1844年编撰了著名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思考:(1)结合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假如道光帝重用林则徐,中国是否能够在战争中获胜?
探究3: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了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商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贸易始终在两百万英镑左右徘徊。英国商人惊奇地发现,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确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当课反馈:
1.1.中国近代史上被外国侵略者割占的第一块领土是
A.香港
B.香港岛
C.九龙司
D.台湾岛
2.右图是举世闻名的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的遗址,造成圆明园这一惨状的罪魁祸首是
A.英国侵略者
B.英法联军
C.英法美俄侵略者
D.八国联军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割占中国领土
D.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4.下列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意图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银元
C.协定关税
D.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
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