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7 09:47: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3课
辛亥革命
任务目标:
1.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了解中华民国成立概况;
3.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颁布的意义;
4.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自主学习:
1.武昌起义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缓和社会矛盾?客观上起什么作用?
(2)中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哪里?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
(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团体是什么?这一团体是何时、何地、何人创办的?
(4)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这一政党成立的时间、地点、政治纲领、机关刊物分别是什么?
(5)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什么起义最为壮烈?什么事件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辛亥革命开始于何时、何地?
2.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总统、首都、国旗分别是什么?
(2)《临时约法》是什么机构在什么时间颁布的?
(3)《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临时约法》的性质、意义分别是什么?
3.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革命果实?
(2)清朝覆灭的标志是什么?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标志是什么?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活动探究:
探究1:关于武昌起义
材料一
武昌起义前,革命党机关被清破获,三位领导人牺牲,当时清方搜出名册一本,内有新军多名。有人给湖广总督瑞徵献计,说香帅(张之洞)处理此类方法是将名单当众烧掉,可安军心。瑞觉得有理:“我也当众烧掉,但要抄录一份保存。”这席话不久传开,新军中革命者更不安,也是加速武昌起义原因之一。
材料二
1911年5月由清朝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四川最为猛烈,甚至产生了全国第一个革命政权,清朝急调三批鄂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大大削弱,客观上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大好时机。孙中山曾说:若无四川保路起义,武昌起义要迟一年半载。
材料三
武昌起义前,湖北的革命党总部被破坏,群龙无首,熊秉坤是革命党在新军第八工程营总代表,发展了二百多人。10月10日他主动承担起指挥之责,一举攻占武昌城,取得了辛亥革命第一个胜利。孙中山亲切地称熊为“熊一枪”,高度赞扬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
阅读后请思考: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为什么首先在武昌打响?
探究2: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阅读课文内容后请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
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探究3:关于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整理
材料4: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这些社会生活的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综上所述,让学生分析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当课反馈: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首先要解决的社会矛盾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积极发动人民参加革命
C.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论战
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3.《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最实际的意义是
A.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B.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
C.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4.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革命主要领导人中,有的准备功成身退,有的转移实业,有的醉心于议会政治。这说明他们①革命性已经丧失②对中国革命缺乏全面和完整的认识③未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④未认清中外反动派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