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7 10: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预习指要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单元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不过,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有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以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这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任务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主学习: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说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以及地点?大会对国家首都、国旗、国歌有着怎样的规定?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共同纲领》具有什么性质?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新发展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1954年宪法性质体现了什么原则?
(2)一届人大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哪个文件最早规定的?后来得到哪部法律的正式确认?
(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内涵是什么?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活动探究:
探究一: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探究二:1954年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与西方政党政治有何不同?
探究三:结合教材P96“学思之窗”材料及相关史实,请回答:
⑴概括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
⑵概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作用。
探究四: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当课反馈
1.20世纪中叶,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耻辱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毛泽东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职务
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最能说明?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主民党派联合的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