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7 09: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任务目标: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3.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开始的时间和原因分别是什么?
(2)“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有哪些?
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什么样的法制建设方针?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1982年政协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是什么?新时期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民族工作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2)新时期推动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的重要举措是什么?基层民主创新的典型是什么?
活动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 全国人大和政协召开情况表
届次
时间
届次
时间
第三届全国人大
1965.2
第三届全国政协
1959.4
第四届全国人大
1975.1
第四届全国政协
1964.12
第五届全国人大
1978.2
第五届全国政协
1978.2
第六届全国人大
1983.6
第六届全国政协
1983.6
第七届全国人大
1988.3
第七届全国政协
1988.3
第八届全国人大
1993.3
第八届全国政协
1993.3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撤社并乡具有合法地位,宣告了人民公社历史的终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制定和试行,使1982年宪法关于村民自治的规定具体化;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三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基层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能够说明什么?
探究二.根据材料概括“海选”的特点:
吉林省梨树县开“海选”之先河,从1983年开始,梨树县每次在选举程序上都有比较大的完善,实现了“五统一”和“五坚持”。五统一是:统一时间.统一选举程序.统一选举文书样式.统一颁发当选证书.统一立卷归档。五坚持是:坚持先选村民代表,后选村委会成员,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坚持竞选演讲;坚持“海选”办法;坚持设立秘密划票室,实行直接.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坚持候选人条件.选举程序.选举办法和选举结果公开.透明。逐渐完善的“海选”选出了真正代表村民意志的“带头人”,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原来的“负债村”“空壳村”变为“小康村”,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盛儒《“草根民主”的足迹》
当课反馈:
1.刘少奇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我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反映出的问题是
A.文革的全面发动
B.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无情践踏
C.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D.中共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2.“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
上提出来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四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三大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核心是
A.民法
B.刑法
C.行政法
D.宪法
4..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中说:“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文中所说的“教训”主要是
A.要注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严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