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 政治史)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7 10:0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任务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和内涵,
2.了解港澳问题的由来及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及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3.认识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台湾问题由何而来?
(2)“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时间和含义?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在什么问题上得到成功实现?
(2)香港、澳门分别回归于何时?
(3)我国能够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祖国大陆最早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式的事件是什么?
(2)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历程 (时间顺序?
活动探究:
探究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及提出;含义及意义。
材料一、1979年1月,邓小平在访美演讲中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材料二、1981年8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叶剑英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方针指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
请回答:
①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大陆对台湾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结合教材和材料二,为实现和平统一,党和政府在何时针对哪儿提出什么方针政策?
③“一国两制”是在
内,大陆实行
制度,香港、台湾实行
制度。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

探究二:
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解决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情景创设>
图1
图2
图3
请回答: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香港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②该方针在哪年哪月哪日又解决了什么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其标志是什么?
③中国政府成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④这两个地区的成功回归有何重大意义?说明了什么?
探究三:两岸关系缓和的表现。
材料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
------于右任1962年《望大陆》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对台讲话:“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请回答:①
“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材料一中于右任先生为何只能葬在高山上“望我故乡”?
②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画出从1979年至今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的表现?
③材料二说明中国政府对台态度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有哪些?
当课反馈: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指的“两制”是:
A
两种社会制度
B
两种政体形式
C
两种司法制度
D
两种管理制度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香港.澳门问题
D.台湾问题
3.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的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其外交的坚强后盾
D.英国的霸权地位丧失
4.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和澳门分别在
A.1997年和1999年 B.1990年和1999年
C.1997年和2000年 D.1984年和1987年
5.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有权利不同
6.下列事件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是(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两岸直接“三通”终于实现
C.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史料共享
澳门问题由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船遇风暴,需要到岸上晾晒货物,贿赂当地官吏,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开始建筑炮台,设立官吏,开始了长期占据。